2015-03-19 14:03:49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陳丹筠
書記員回老家給我帶來了慄子面,咋吃呢?做慄子面窩頭吧,想著北京人的最愛——慄子面窩頭,那味道哈,心裡充滿了無限地期待。
我問書記員:慄子很難剝皮的,你們是咋剝的皮呢?書記員說:就是用手剝呀,把外皮剝掉以後,把慄子打成漿,再過濾,等漿幹了,就成慄子面了。我說:我打算做窩頭呢。書記員說:要摻白面,否則純慄子面不好發。
說起慄子面窩頭,我可是打小就聽大人們說過。傳說這一宮廷小吃品種是慈禧太后當年吃過的小窩頭,可是在正史中卻不見記載,左不過野史訛傳。傳說清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慈禧離京去西安,途中飢餓難忍,京郊貫市有個人給她窩頭吃,吃時甚覺甘美。後來回到北京,她命御膳房做窩頭吃。御膳房不敢違背,又不敢做老百姓吃的那種窩頭,於是製成小窩頭,後遂成為慈禧齋戒時吃的一種甜食。其實純用慄子面是蒸不成窩頭形兒的,因為其乾裂、不合團兒。做小窩頭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面,過細籮,再摻上好黃豆面,蒸的時候加桂花白糖,吃著又暄又甜。一斤面要蒸出一百個小窩頭才夠小。
說幹就幹,晚上回到家,吃完晚飯以後,我就開始行動了。我先用舌頭嘗了一下慄子面,是甜的,但是甜味一般,於是用3:2的比例把慄子面和白面倒在盆裡時,又加了少許白糖,加水、和面,然後放在暖氣包旁。第二天早上一起來,面都發好了,有點帶紫的顏色,我想,可能是慄子沒去內皮的原因吧,等晚上下班回家就可以蒸窩頭了。
晚上回到家,做好了窩頭,上籠蒸,二十五分鐘以後,窩頭出鍋了,都裂開了花。趁著熱勁開動了,好難吃哦,粗粗的,口感很差,感覺一不留神回到了解放前。但細細一想,多吃粗糧,解解膩,吸吸油,有利於腸子蠕動,於是我咬著牙吃了兩個。
因為多少年沒吃過粗糧了,記憶的水閘一下子打開了。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常常對我們進行憶苦思甜教育,常常吃憶苦飯。記得有一天下午老師宣布明天上午領著全班同學去挖野菜,要我們自己帶小鏟子、小籃子。那時候我們年齡都小,一聽要出去,一個個都興奮地不得了。第二天上午,同學們帶著挖野菜的鏟子,掂著籃子,早早地來到學校,老師交代了注意事項以後,大家就一窩蜂地湧出了學校的大門,像一群小鴨子一樣,跟在老師的後邊。
到了附近的郊區,老師教我們辨別那是能吃的野菜後,大家就開始了。真是人多力量大呀,不一會功夫,挖的野菜就裝滿了我們各自的小籃子,「回家了,回家了」,老師招呼著我們。我們還沒玩過癮呢,大家不情願地的跟著老師回學校了。
回到學校,幾位老師坐在小板凳上,把我們挖回來的野菜進行篩選,我就蹲在旁邊看,就是在那個時候,我認識了薺薺菜、灰灰菜、馬子菜、麵條菜等多種野菜。下午,老師在課堂上宣布,明天上午我們吃憶苦飯,大家自帶碗和勺子,課堂上又是一整歡呼。
我家裡學校很近,就隔一條馬路,老師就讓我明天帶著臉盆,也沒告訴我是幹啥用。我想著是打掃衛生吧,已是第二天就帶了一個洗腳盆去了學校。
到了學校以後,有三位同學都帶了臉盆,一個比一個破,就屬我家的臉盆比較新,於是老師讓另外兩個同學去水管洗野菜,用我帶的臉盆和面。我一聽老師說要用我帶的臉盆來和面,趕緊小聲地給老師說:這盆子我們在家是用來洗腳的,我回家再換一個盆吧」。老師說:「沒事,我們南方人以水為淨」。現在想來我那時候真傻,一是沒想到老師會用臉盆和面,二是我家離學校這麼近,跑著回家去換一個臉盆也費不了多大時間。
我去了水管,打開水龍頭,使勁地洗呀洗呀,大家不知道,可以稀裡糊塗的吃,我知道呀,我得除心病,於是在水管那裡耽擱了很長時間。回到教室以後,老師在臉盆裡倒上了黃面,又讓我去水管接水、和勻備用。
老師用自家帶的蜂窩煤爐子,放上一個大鋼筋鍋,就開始煮憶苦飯了。水燒開以後,老師把洗好的野菜放進鍋子裡,開了以後,又把攪好的黃麵糊倒進去,再次開鍋以後,又攪著煮著有一段時間,一鍋憶苦飯就做好了。老師怕我們難以下咽,還在鍋裡放了少許鹹鹽。
一碗一碗,老師一邊盛飯,一邊對我們進行憶苦思甜的教育。同學們吃著、聽著,似懂非懂地,突然有人舉手:老師,我吃完了,我還要吃。
也許是新鮮感,大家在一起吃東西很有意思;也許是從沒有吃過這種飯,沒覺得憶苦飯有多難吃。總之,一堂憶苦思甜的教育課,不管有沒有起到效果,反正是結束了。
後來我又吃過幾次雜糧做的饅頭,是上山下鄉的哥哥姐姐們帶回來的,他們每天就是吃這些,還說農民吃的比這還難吃,下鄉知青多多少少還有些照顧。有一次我看著小朋友們圍著從鄉下回來的哥哥姐姐要雜糧饅頭,也跟著要,結果拿到手以後,真的很難吃,但也是咬著牙吃完了,因為那時的人思想很進步,你敢浪費糧食,大家會給你上綱上線,一起批判你。
我最近在電腦上看電視劇《老農民》,農民們為了填飽肚子,解放以後一直在努力著,幾十年的奮鬥呀,才吃上了白面饅頭。看看現在的孩子,從小學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早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他們這代人沒有吃過苦,沒有吃過粗糧,思想已經起了變化,忘記了糧食是我們的根本,浪費是可恥的行為。就連我現在吃粗糧都得咬著牙,何況他們這些沒吃過苦的年輕人呢?
在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讓「憶苦思甜」的思想教育與時俱進,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問題。
我認為,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永遠不過時,必須堅決提倡,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傳統和根本,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必須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河南省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