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樓》恐曠症作家說「甜蜜比痛苦難演」|演員聊角色

2020-12-10 新京報

吳明月是全劇中真正有病(恐曠症)的那一個,也是偽裝最少的那一個,而她寫的小說裡卻藏著通向真相的鑰匙。新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這位曾跟孟京輝合作多部話劇,近年來開始涉足影視劇的演員。

角色檔案:吳明月

身份:作家

年齡:32歲

住址:曼城的摩天大樓,C棟2004室。鍾美寶的隔壁鄰居,互相有對方家的備用鑰匙。

作品:玄幻小說《祥雲幻影錄》,第一部、第二部已出版。但她寧願違約也不打算出版大結局的第三部。而《祥雲幻影錄》,正是解開鍾美寶死亡之謎的鑰匙。

演員檔案:孔雁

年齡:34歲

代表作:

話劇《空中花園謀殺案》《琥珀》《如夢之夢》

電視劇《摩天大樓》《動物管理局》

電影《冬去春又來》

短片《一隻藍色的蝦》

選擇&合作:

「好導演都是雌雄同體」

《摩天大樓》是孔雁與導演陳正道的第二次合作。之前她在陳正道執導的電影《秘密訪客》(待映)中飾演「一名比較傳統意義上的職業律師」,幹練周正,跟神經質又波西米亞風的吳明月相去甚遠。《摩天大樓》籌備期間,陳正道的選角團隊找孔雁來演吳明月,覺得她身上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挖掘。

《摩天大樓》的劇作結構對孔雁頗具吸引力,每個配角在各自的單元裡擁有平均而充分的發揮空間。在吳明月的那兩集裡,她就是實際上的主角。二次合作陳正道團隊,也讓孔雁感到很安心,尤其負責吳明月單元的編劇她也熟悉,正是《秘密訪客》的編劇殳俏。

雖然這次《摩天大樓》拍攝現場有陳正道、吳中天和許肇任三位導演在場,但作為演員的孔雁並沒有因此感到困惑。在孔雁看來,三位導演彼此之間合作很有默契,每個人提的點不一樣,但都能聽取對方的意見。「我去拍了20天的戲,每天都是早上五六點出工,下午四五點收工。就是那麼快、那麼有效率,很專業。」

女性題材是吸引孔雁出演的另一個點。作為男性導演的陳正道,在劇中對女性困境有如此深刻的觀察和呈現,讓不少觀眾感到意外。孔雁對此很佩服,她覺得好的導演都是雌雄同體的,譬如李安、許鞍華。「他們身體裡頭住著另一個性別的自己,這樣才能有大愛,才真正稱得上是藝術家。」

受訪者供圖

挑戰一:將「心理病人」普通化

《摩天大樓》裡每個人都藏著秘密,觀眾藉助劇中警察的眼光看過去,覺得他們都有些古怪,而吳明月是其中最古怪的一位。她足不出戶,偏偏寫的玄幻小說《祥雲幻影錄》十分暢銷。她常年披頭赤腳、蠟黃著臉,穿著波西米亞風的衣服在家裡遊蕩,仿佛下一刻就要拿出水晶球來佔卜。這樣一個古怪孤僻的人,卻跟鍾美寶成了好朋友,她們隔著門互相伸出手的那一幕,是全劇最動人的畫面之一。

吳明月與鍾美寶隔著門互相伸出手的一幕。

孔雁看過劇本之後,就很喜歡吳明月這個人物,認為她沒有那麼白(指單一、蒼白)。吳明月不出門,並不是因為宅在精心布置的家裡更能產生寫作的靈感,而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導致她不能出門。孔雁覺得自己能演吳明月,一來她生活中也比較敏感細膩,這一點跟吳明月很像,二來她的年齡段(34歲)也跟吳明月(32歲)符合,生活閱歷剛剛好。「我的月亮星座在雙魚,容易想得多,會有不高興或焦慮的時候。我能找到她(吳明月)在我心裡的那種感覺。」

從醫學意義上論,吳明月是一位心理疾病患者(恐曠症),日常通過不停按自動筆緩解緊張情緒,發病時會出現兩眼翻白呼吸困難的症狀,需要專業人員救治。接演這部劇,孔雁也是第一次聽說「恐曠症」,但她並不打算把吳明月塑造成典型性的心理病人,而是想從普通人的角度去靠近吳明月。「心理上的病,有時候就是情緒沒有疏通。她看到男友突然死去,陷入了死胡同,越想越覺得內疚。我不想處理得她得了很可怕的病這樣子,只是想去柔化它(恐曠症),去擁抱這樣一種心理上的不舒服。」

挑戰二:和「男友」的甜蜜戲最難演

吳明月大多數時候都沉湎於對過往的自責。

《摩天大樓》吳明月的單元裡,她大多數時候都沉湎於對過往的自責,糾纏於心理疾病的痛苦,唯有與鍾美寶之間的友誼會讓她感到真的開心和溫暖。因為鍾美寶的疏解和鼓勵,她邁出了自己的家門;為了指證殺害鍾美寶的兇手,她克服「恐曠症」帶來的痛苦,衝出單元樓攔下警車。但孔雁告訴新京報記者,演吳明月最難也是印象最深的戲,都跟這些表現「痛苦」的戲無關,而是關於「甜」的。

「印象最深的是演吳明月記憶閃回中,她跟男朋友的甜蜜戲。這場戲NG非常多,比我演情緒失控那些戲多多了。如果說這場戲是演兩個人爭執,那我肯定不用醞釀,三二一,說來就來。但是要演甜膩的感覺,那種小眼神、小曖昧的感覺,我的天啊,不會了……」陳正道現場指出甜蜜戲演得不夠自然,孔雁最後只能咬著牙上,死命回想自己談戀愛的時候那種感覺。

陳正道感慨說,國內的演員演傷心和痛苦都挺在行,怎麼一演甜蜜戲就不會了。孔雁因此也有所反思:大家都是學表演的,角色在深淵裡怎麼苦怎麼難受,都能表現得很好,但為什麼一演甜膩就容易覺得不自然呢?「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小的教育和生長環境吧。對這種』小確幸』,就是日常小小的甜,不管是友情、親情還是愛情的美好感受,我們忘了把它保存下來。只記得天啊,我這個月房貸要還多少、業績要完成多少!好像平時大家真的不太懂得去享受生活。」

挑戰三:區分舞臺及影視的表演方式

受訪者供圖

孔雁以往甚少在影視劇中露臉,但實際上她是非常成熟的舞臺劇演員,出演過多部孟京輝執導的劇作,如《空中花園謀殺案》《初戀》《琥珀》,還演過《呼吸》《如夢之夢》等戲劇作品。孔雁2008年中戲畢業,正好是北京乃至全國小劇場欣欣向榮發展起來的時候,當時「北漂」各方面的壓力都不算很大。再加上中戲的前輩有先到舞臺上磨鍊再去演影視劇的傳統,比如章子怡、袁泉都是這樣的,孔雁看師兄師姐們都這樣過來的,加上自己確實喜歡舞臺,就專注於此。

從專注舞臺劇到現在接演影視劇,孔雁坦言一則跟收入報酬有關係,其次是恰好有這樣的機會,是比較順水推舟的選擇。在孔雁心目中,舞臺始終是滋養她的地方,在舞臺上表演跟在鏡頭前表演不同,沒有後期輔助,也沒有演很多條剪最合適的一條,而是完全看現場這個演員到底有多少東西,「會有一種被扒光了的感覺」。被問起未來會更側重於舞臺劇還是影視劇,她很坦誠地回答:「我有足夠能力解決溫飽的情況下,一定會重回舞臺再回回爐的。溫飽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自己還揭不開鍋的情況下,就有點沒必要了。」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吳興發

相關焦點

  • 《謀局》中的「高智商罪犯」最頭疼演感情戲|演員聊角色
    該角色是銣磁鐵研究專家,他的妹妹葉晴被撞身亡,其母也因抑鬱症自殺,他便利用物理學知識選擇報仇,製造了四起命案,是個作惡多端死有餘辜之人,最終他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雖是劇中反派,但演員餘天健「高智商犯罪」的表演引起觀眾關注,新京報記者專訪了這位成長於話劇舞臺,初涉影視圈的演員。
  • 國產高分劇:《摩天大樓》每個演員智商、演技都在線!
    摩天大樓國內連續劇看得很少,這種將相同一出命案掰開揉碎了,從不同經歷者多視角分析,展現當事人和周邊角色關係的懸疑網劇倒是頭回見。,壞人也不都會得到嚴懲,好人或許也會將牢底坐穿,這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只是一個成人童話而已,或許有人說我的觀點太狹隘偏激,太黑暗,但這的確是事實。
  • 演員能把一類角色演到「極致」也是一種功夫
    他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演員」,無關類型。25他不希望用任何修飾的「演員」來定位自己,「我很清楚喜劇演員只是我演員中的一部分,因為大家通過喜劇認識我。但總有一天我會回到演員的本質,其他的不同類型的角色我也會去探索。」   喬杉記得以前有人問過他,會不會遇到瓶頸期。他否認說,演員根本沒有時間焦慮,每天想的就是如何進步,如何把戲演好,如何把表演更好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 顏冠英,一個把配角演成經典的演員
    英壯給他的表演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說他是劇裡「形象」最好的一個人,站在那裡不出聲也能讓觀眾開懷大笑,最大限度的醜化了敵人的形象,更有網友評論說:一部抗戰劇火了一個漢奸,雖然有點誇張,但是也說明了賈貴這個角色已經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顏冠英的演技的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歡。小編我也覺得顏冠英把賈貴這個角色塑造得很成功,從氣質和形象上都貼合人物本身,一舉一動都是賈貴。
  • 除了她,這部劇想說的還很多——《摩天大樓》
    在聊這部劇之前,我們先來解決一個問題:爭議焦點楊穎大寶貝,在《摩天大樓》裡演得究竟如何?個人感覺,雖然談不上80分的好,但也不至於20分的差。總的來說,就是及格線能交差的程度。即便《摩天大樓》有楊穎貢獻出個人從影生涯最大的進步。但她的存在,還是沒能打消眾多觀眾的意難平。這部劇播出之後,類似「要是沒有楊穎就好了」的聲音隨處可見。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偏偏非要選楊穎來演?
  • 摩天大樓原著作者肯定Angelababy演技:符合鍾美寶,被她感動
    網劇《摩天大樓》播出後,Angelababy楊穎的演技引發了人們的熱議。近日,《摩天大樓》原著作者陳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楊穎很符合她心中鍾美寶的模樣。懸疑劇《摩天大樓》改編自作家陳雪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在一棟摩天大樓中,美女店長鍾美寶被害,警察在破案時發現了大樓中隱藏著抽絲剝繭般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楊穎飾演的角色就是鍾美寶。作家陳雪表示,去年去劇組探班時,看到楊穎演到劇中穿白洋裝最重要那場戲時,深受感動。
  • 「演誰都像演自己」的4位演員,明明都有演技,就是不咋地!
    「演誰都像演自己」的4位演員,明明都有演技,就是不咋地!第1位:楊志剛其實對於70後、80後的觀眾來說,應該還是比較認可楊志剛的,畢竟他演的劇太多了,而且都是適合男女老少看的劇,只是在他參加了《演員請就位》之後,大家也發現了一點,其實楊志剛的演技雖然有,但演什麼都像是演自己,與其說是在演戲,不如說是在念劇本,臺詞功底也一般。
  • 新銳懸疑作家陳忱解讀《摩天大樓》:每個人心中的萬千秘密
    該劇改編自作家陳雪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在一幢摩天大樓中,美女店長鍾美寶被害,兩個警察聯手破案,在抽絲剝繭之間發現了整棟大樓隱藏著匪夷所思的人際關係,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永遠不要相信看到的表象。「90後懸疑寫作第一人」陳忱也關注了這部劇,並從同為懸疑作家的角度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 誰了《摩天大樓》誰了美寶?情節還在橫向發展,作家的鄰居是關鍵
    正當他以為要找到真正的兇手時,法醫發現了另一個人的指紋,實際上就是中間人林夢宇,說到這個林夢宇,他可以看作是整個劇本中的一個替代角色。他不僅在睡覺時說話,而且有窺探別人隱私的習慣,他把別人的私生活看成電視劇,他又義憤填膺,斥責林大森婚外戀,讓人無語想笑。
  • Angelababy不再尬演?《摩天大樓》疑點全解析
    就在「愛優」兩家在懸疑劇領域正面剛的時候,鵝廠主要投資並獨播的懸疑劇《摩天大樓》也已經抵達戰場。《摩天大樓》的演員陣容和「迷霧劇場」、「懸疑劇場」都有交叉。比如呂聿來是「懸疑劇場」首部劇《失蹤人口》的主演,因普普一角爆紅的王聖迪在《摩天大樓》中出演了女主小時候。
  • 吳鎮宇:從沒演過爛角色 我為此感到驕傲
    「靚坤」之後,他開始減少演反派的頻次,「因為這個角色太經典了,我不想去破壞他。但我並不認為他(靚坤)是我事業的巔峰,而是一個開始,這之後才不斷有人找我拍戲。」吳鎮宇討厭重複,他說每天做同一件事,很悶。所以他演了《賭神3》裡的師兄高傲、《基佬四十》裡的同性戀、《97家有喜事》裡的學霸。
  • 《茶館》「第二代」主演聊角色創作幕後
    當時這部戲幾乎集合了人藝所有中青年演員,演員的角色常有調整,而梁冠華一直是林兆華不變的選擇。林兆華在《茶館》導演手記中有著這樣的記錄——選擇梁冠華演王利發,和我對這個人物基調的理解有關,幽默是很重要的一點,梁冠華幽默超群。如果讓他模仿于是之,沒有問題,但不能那麼做,要賦予角色新的東西。  首演那年梁冠華36歲,面前是于是之這座高山。
  • 和秦昊聊了聊爬山、禿頭、綜藝!他曾因一個原因拒演《隱秘》
    他說自己依然佩服婁燁對創作的熱情,甚至佩服太太伊能靜對工作和生活的激情,這讓他一個看似慵懶的人,也變成一個熱血青年,摩拳擦掌地要在他的表演賽道上開始奔跑。這期《隱秘的角落》專題,我們邀來秦昊做一次開放式的專訪,聊張東升、聊演技、聊童話與現實,甚至聊點「爬山梗」和「婆婆媽媽」的事兒,他都侃侃而談。
  • 在《演員請就位2》裡,為何唐一菲寧願退賽也拒演艾莉角色?
    對於演員唐一菲,很多網友可能不是很熟悉,的確,唐一菲並沒有那麼紅,只是在最近很火的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大家才知道了她,但是被大家熟記的並不是她的演技,而是關於她的退賽的消息,成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 《破冰行動》最難演的是吳剛的角色
    傅東育透露,在偵查塔寨村以及最後的收網行動,全部是參考當時專項掃毒的真實抓捕,並且多次和廣東省公安廳領導以及當時參與這次抓捕行動的一線幹警們進行了溝通,觀看了大量當時抓捕的紀錄片和視頻資料,可以說是高度還原了12.29的抓捕行動。  在了解緝毒的一系列過程中,導演傅東育說,他更在意的是想探究「毒品」危害的根源是什麼?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生產這麼大量的「毒」,而且是長期地生產。
  • 專訪|蔣欣:我的夢就是演一生的戲,做一輩子的演員
    談及日後的戲路與想法,蔣欣認為自己不會被太多的條條框框所限制,也不排斥一些角色帶來的未知和挑戰。「如果未來年齡到了,『媽媽』、『奶奶』、『姥姥』都可以演。」蔣欣說,「我的夢就是演一輩子戲,做一輩子演員。」最近,蔣欣接受了澎湃新聞專訪。
  • 景區實景劇演員一天最多演14個角色 從群演到主角只用了一年半
    他拿到了一個傻子的角色。沒有臺詞,全程吃、扮傻。「剛拿到劇本,內心是比較拒絕的,後來想著嘗試一下,那個時候能分到個角色感覺很不容易,人比較多,角色有限。」趙國起表示,那場戲,他吃了兩個饅頭。演出結束後,趙國起聽人說,臺下的觀眾都看哭了。
  • 李連杰演過的4個「反派角色」:第1個還行,後面3個卻讓人意難平
    李連杰演過的4個「反派角色」:第1個還行,後面3個卻讓人意難平第1個:《投名狀》——龐青雲劉德華作為影壇中的「功夫皇帝」,影帝級別的演員,其實在成名之後,基本上就很少演反派,不過他在《投名狀》中,飾演的
  • 希裡公主演員原本扮演的是完全不同的角色——《獵魔人》
    雖然在《獵魔人》上映後,該劇收到了許多負面的評價,一些觀眾也不滿扮演公主希裡的女演員,但是弗蕾婭·艾倫透露,她原本在《獵魔人》劇中,扮演的並不是公主希裡,而是一個完全相反的角色。她表示,她當時經歷了一個很奇怪的選角過程。
  • 《茶館》:60年700場越演越難
    自1958年首演以來,今年該劇已經在舞臺上樹立了整整六十年,三代演員用700場的厚度來詮釋這部經典。按照慣例,一部戲演了這麼久應該早已駕輕就熟,可是《茶館》的每一個參與者,卻分明感到這部戲「越演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