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提水逆流而上 滬遵協作同步小康

2020-12-12 人民網貴州頻道

都說水往低處流,但在貴州省遵義市務川自治縣地處高山的部分村組,卻通過一種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創造了「水往高處流的奇蹟」,把山腳下的水抽到了高差幾百米的山頂,有效解決了制約高山、半高山地區脫貧與發展的嚴重缺水難題,增強了群眾同步小康的信心。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分水鎮天山村,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蓋率高達80%。山腳雖有一條河流,但海拔落差大、切割深,群眾只能望水興嘆,世代嚴重缺水,是有名的「幹燒村」。村民高方貴說:「以前我們背水吃,下雨天半個小時可以背來一桶水,晴了幾天就要兩三個小時才得一桶水,洗臉洗腳水、洗衣服的水都要用來餵豬、餵牛。」

現在走進高方貴的家,擰開水龍頭,清澈的水譁譁流出。夫妻倆正在忙著準備下午飯菜,家裡不但用上了全自動的洗衣機,還在樓房內裝修了衛生間。「水來了對我們方便了,洗衣服、洗澡、打掃衛生都方便多了,這水來的非常好,對我們幹活都要減輕很多勞力」。高方貴滿臉幸福地給我們介紹,還忙著招呼我們一起憶苦思甜吃「粗糧」。

以前,天山村也嘗試過很多解決水的辦法,但因為山上水源少、提水揚程不夠、成本太高等原因始終無法解決。現在的一切變化得益於上海奉賢區的援黔幹部牽線搭橋,將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自然能提水項目引入了務川。「針對務川世世代代缺水的這麼一個難題 結合務川地理地貌、自然環境這些特點,引進了上海淼匯能源科技公司的一個國家科技創新金獎的項目——自然能提水,就是不用電、不用油,讓水往高山上跑。」上海援黔幹部、務川自治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林源說。

極度缺水的天山村被列入實施自然能提水的規劃中,整合上海對口幫扶、社會捐贈等資金887萬元,於2018年11月開工建設,2019年1月提水工程上水成功。「我們這個天山自然能提水工程,就是把上遊有25米落差的水引來,為設備提供動力,讓設備運轉起來,然後把河溝裡的飲用水源輸送到750米高的水池裡去,如果兩臺設備同時運行的話,每天可以輸送800立方,保障了天山村700多戶、3500多人飲用水,也保障了產業用水。」分水鎮扶貧辦幹部覃嘉嘉介紹。

過去因為缺水,分水村只有烤菸產業,自然能提水全程不用電、不用油,後期運營成本低,不但解決了全村群眾的安全飲水保障,產業發展也迎來了春天。在天山村的上海聖華副食品有限公司養雞場內,工人們正在為新上圈的兩萬多雞苗接風洗塵,加水餵食、注射疫苗。養雞場負責人陶周龍說,上海來到這個地方養雞,主要是看中了這個地方的自然環境,一是空氣好,另外是水的質量好,所以養出來的雞質量也肯定好,所以想來這邊打造一個肉雞品牌。

這個養雞場分三個區域,共有100棟圈舍和孵化場,可同時餵養雞苗十萬羽,預計每年出欄40萬羽。養雞場負責人陶周龍說:「水是十萬隻雞和孵化場的生命源泉,雞場每天需要二十多噸的水,水的質量又好,而且不收水費,大大的節約了我們飼養的成本。」

養雞場採取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模式經營,可以讓全村513戶群眾實現年均5%的利益聯結分紅、1%分紅給村集體,還將飼養勞務承包給當地村民。「我們這個勞務承包,每個月每隻雞一塊錢,存欄量每月十三萬隻左右,我們天山村民三十幾個人在這裡務工,每月最低工資為二千六百元,包吃。」村民秦婁輝說。

因為有了水,目前,四川德康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年出欄4500頭的生豬養殖場,也落戶在天山村,項目佔地10000平方米,正在全面抓緊施工中,將利益聯結272戶村民。

在務川自治縣紅絲鄉上壩村,村民趙明軍近期都在管護油茶。幾年前他就種植了50畝油茶,但因為缺水,每年都會枯死一部分,發展信心嚴重受挫。2018年建成投用的自然能提水項目為他帶來了新的希望。趙明軍告訴我們:「以前油茶每畝大概就死了三分之一,每年都要補植,現在自來水引進了基地,油茶沒發現死苗了,並且長勢非常茂盛,油茶價格高,對油茶充滿了信心。」

務川自治縣紅絲鄉上壩村自然能提水項目,揚程739米,海拔500多米處的水源順著輸水管道逆流而上,爬上了海拔1200多米高的山頂水池,不但滿足了全村443戶1857人的安全飲水需求,還為產業用水提供了保障,老百姓們圍繞高位水池發展了油茶6000多畝、綠茶2200畝、天門冬430畝、李子100畝、獼猴桃60畝,烤菸600畝,為全面同步小康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據了解,務川自治縣共規劃了66個自然能提水點,其中第一批19個規劃項目已啟動實施了6個,通水的四個,解決了12000多名高山群眾的生活用水和產業發展用水難題。上海援黔幹部、務川自治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林源說:「下一步我們將結合主題教育,加強調查研究,深入實地,密切聯繫群眾,讓我們的滬遵扶貧協作項目更加的貼近老百姓的需求,更加的符合我們產業發展的需求,解決好我們人民群眾密切關心的最後一公裡的問題,以及產業發展最新一公裡的問題,用我們滬遵扶貧協作成果 來詮釋我們對黨的絕對忠誠。」(鄒科 張果)

 

(責編:顧蘭雲(實習)、陳康清)

相關焦點

  • 上海援遵義幹部引進自然能提水項目助脫貧攻堅
    據《勞動報》報導,上海和遵義,相距1800多公裡,都是紅色文化主脈上的英雄城市。它們一個是「黨的誕生地」,一個是「黨的轉折地」,紅色歷史的記憶沉澱讓滬遵兩地山水相映,深情相擁。2013年2月,黨中央決定上海市對口幫扶遵義市,六年來上海分兩批次選派34名援遵幹部到遵義貧困縣掛職幫扶,不僅加深了兩地間的山海情誼,也搭起了堅實的合作交流橋梁,為遵義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注入了不竭動力。  在遵義務川縣,流傳著「爭光水,勻萬家」的故事。
  • 遵義務川:山海相牽結碩果攜手共進奔小康
    務川青少年研學旅行基地作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標杆性工程,成為了務川以「研學 」帶動文化創意、餐飲娛樂、景點開發等發展的特色致富產業,真正在「後幫扶」時期,變扶貧為協作,變「輸血」為「造血」,取兩地所需、展各自所能。自然提水高山地區不再渴在務川自治縣紅絲鄉上壩村,入冬以來,村民趙明軍忙著管護油茶。
  • 遵義市「遵菜」入滬熱銷融入上海大市場
    摘要:遵義市桐梓縣立足資源,推動「黔貨出山」,建立「遵菜入滬」基地39.71萬畝,助力刺梨、酒、辣椒製品等遵義農特產品銷售,強化產銷對接,暢通經濟循環。
  • 「遵菜」入滬有新進展!上海企業赴綏陽進行項目洽談
    上海企業來到了綏陽,針對滬遵消費扶貧蔬菜標準示範園及縣農產品配送中心項目展開了洽談,並舉行了「滬遵消費扶貧協作,共建遵義綏陽縣500畝壩區蔬菜標準示範園基地」的籤約和授牌儀式,遵菜入滬由此進入下一篇章。
  • 滬遵協作,山水情深——遵義市紅花崗區(上海)農特旅遊產品推介會成功舉辦
    為精準開展我區農特產品產銷對接和冬季旅遊營銷推廣,著力打造我區特色產品和旅遊項目的推廣渠道,推動特色農產品出山和精品旅遊項目入滬,助力消費扶貧、文旅扶貧。12月26日,遵義市紅花崗區以上海首家遵義特色食品體驗館開館為契機,在上海市長寧區舉辦了遵義市紅花崗區(上海)農特旅遊產品推介會。
  • 務川實施自然能提水項目
    近年來,務川自治縣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工作主線,搶抓上海對口幫扶機遇,在全省率先成功實施自然能提水項目,有效解決了4個貧困村6090人的安全飲水問題,為全省的高原喀斯特貧困地區解決高山群眾飲水難題、掃清產業發展缺水障礙提供了可借鑑、可複製的經驗。
  • 精準掌握滬遵對口幫扶政策,市文體旅遊局赴上海有關部門對接職工療...
    為深化滬遵對口幫扶工作,精準掌握滬遵對口幫扶政策,強力推動療休養項目落地遵義,4月21至24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尼冰帶隊赴上海市總工會、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對接工作,市文體旅遊局陪同參加。在滬期間,拜訪團走訪了上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總工會、申通地鐵公司及抖音公司等相關單位企業,並在上海市高科技人才公共實訓中心召開了滬遵勞務協作座談會。
  • 上海市持續加大幫扶雲南元陽力度 扶貧協作新成效不斷凸顯
    上海市持續加大幫扶雲南元陽力度 扶貧協作新成效不斷凸顯上海市持續加大幫扶雲南元陽力度 扶貧協作新成效不斷凸顯2020年,在上海市徐匯區的真誠幫扶下,雲南元陽縣結合實際,搭建合作平臺,打造扶貧亮點,創新扶貧模式
  • 富源:張堅到富村鎮調研指導滬滇協作產業扶貧工作
    掌上曲靖訊 為精準掌握滬滇協作產業扶貧工作落實情況,詳細制定下一步產業扶貧工作計劃,推進滬滇協作產業扶貧項目建設取得新成效。5月15日,富源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張堅到富村鎮調研指導滬滇協作產業扶貧工作。
  • 上海創業者發明"自然能提水系統" 不用電不用油解決結構性缺水
    原標題:上海創業者發明「自然能提水系統」,不用電不用油解決雲南結構性缺水 每日千噸,讓水往山區高處流  這些天,上海淼匯能源科技公司團隊在雲南紅河州石屏縣忙得不亦樂乎,預計本月底,一套每天提水1000多噸、提水高度約600米的「自然能提水系統」將在那裡竣工,為當地1萬多畝土地灌溉,並解決全縣18000多人的生活用水問題。
  • 芒市自然能提水技術試驗成功
    日前,芒市在三臺山鄉勐丹村委會和五岔路鄉五岔路村委會的自然能提水技術試驗成功,標誌著芒市在德宏州率先用上了自然能提水技術,為有效解決山區鄉鎮用水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據介紹,自然能提水是芒市水利局合作引進的新科技項目,原理是通過利用水位落差產生的動能轉化為勢能,可以不用油、不用電,將水源源不斷的送到高位水池,大大降低山區鄉鎮用水成本。
  • 【滬滇東西部扶貧協作】上海徐房(集團)有限公司考察團到大坪鄉...
    【滬滇東西部扶貧協作】上海徐房(集團)有限公司考察團到大坪鄉開展攜手奔小康考察活動 2020-12-18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穗荔協作繪小康
    八爛村黨支部書記羅啟楠說,廣州市除了資金上的幫扶,還提供技術上的指導包裝等技術傳授給果農們,正是有了的技術指導今年八爛村的蜜柚大、品相好、甜度夠,實現了大豐收。如今,村民變得富裕起來的同時,八爛村的村莊環境也變美了,家家戶戶住起了小樓房。在的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今的八爛村,早已是遠近聞名的「明星小康村」,白牆青瓦木門花窗,遠望青山近觀流水,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欣賞這優美的田園風光。
  • 遵義林下生態烏骨雞成功入滬銷售!
    為解決產品滯銷,保障群眾利益,遵義市商務局千方百計「抓服務、找渠道、強對接」,迅速構建了赤水林下生態烏骨雞入滬綠色通道。遵義市商務局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迅速配合市農業農村局按程序批准了遵義隆禽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提前復工復產和辦理疫情運輸通行證以及烏骨雞檢驗檢疫,為家禽集中宰殺和入滬創造了條件,並於2月11日在遵義集中宰殺、保鮮、包裝烏骨雞4200羽。
  • 【滬滇東西部扶貧協作】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組團到我縣開展攜手...
    【滬滇東西部扶貧協作】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組團到我縣開展攜手奔小康活動 2020-11-21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水費減少80%,自然能提水讓芒市多地受益
    為降低用水成本,不斷完善山區鄉鎮供水保障,芒市水利局積極鑽研創新,於2018年開始陸續在三臺山、五岔路等鄉鎮合作引進新科技項目——自然能提水,該項目通過利用水位落差產生的動能轉化為勢能,可以不用油、不用電,將水源源不斷地送到高位水池,大大降低了村民的用水成本。
  • 越城一企業利用自然能提水技術幫助雲貴山區告別用水難
    「我們供給雲南省昆明市銅都街道的自然能提水設備運行非常順利,他們前幾天又下了一份新訂單,希望繼續增加提水量,把水送到更高的山村。」近日,紹興淼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賴金龍告訴記者,該公司技術團隊最近為銅都街道梨坪村、塊河村架設了具有千米揚程的管道,通過自然能提水系統,每天可向海拔1200米以上的村子提水近2000立方米,解決了約4800畝土地的灌溉問題。 「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是困擾高海拔山區居民生活生產的「老大難」。
  • 大江東|G320湧動滬滇協作:傣家鮮菜、德昂酸茶闖滬
    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與雲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豪等雲南省黨政領導舉行上海·雲南扶貧協作聯席會議,並看望慰問上海援滇駐滇幹部人才代表。 李強和陳豪的話,滿溢滬滇深情。李強說,要以更強擔當、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全力以赴助力雲南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要聚焦重點、把握關鍵,集中資源、集中力量,進一步發揮上海大市場、大平臺、大流通的優勢,深化消費扶貧、產業扶貧、勞務協作等。
  • 《山海情深 圓夢小康》杭恩扶貧協作匯報片與歌曲《築夢萬水千山...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會議上發出東西部扶貧協作總動員令。四年來,杭州市傾情投入扶真貧,傾力幫扶真扶貧。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疊加洪澇汛情,湖北省遭遇巨大衝擊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