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水往低處流,但在貴州省遵義市務川自治縣地處高山的部分村組,卻通過一種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創造了「水往高處流的奇蹟」,把山腳下的水抽到了高差幾百米的山頂,有效解決了制約高山、半高山地區脫貧與發展的嚴重缺水難題,增強了群眾同步小康的信心。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分水鎮天山村,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蓋率高達80%。山腳雖有一條河流,但海拔落差大、切割深,群眾只能望水興嘆,世代嚴重缺水,是有名的「幹燒村」。村民高方貴說:「以前我們背水吃,下雨天半個小時可以背來一桶水,晴了幾天就要兩三個小時才得一桶水,洗臉洗腳水、洗衣服的水都要用來餵豬、餵牛。」
現在走進高方貴的家,擰開水龍頭,清澈的水譁譁流出。夫妻倆正在忙著準備下午飯菜,家裡不但用上了全自動的洗衣機,還在樓房內裝修了衛生間。「水來了對我們方便了,洗衣服、洗澡、打掃衛生都方便多了,這水來的非常好,對我們幹活都要減輕很多勞力」。高方貴滿臉幸福地給我們介紹,還忙著招呼我們一起憶苦思甜吃「粗糧」。
以前,天山村也嘗試過很多解決水的辦法,但因為山上水源少、提水揚程不夠、成本太高等原因始終無法解決。現在的一切變化得益於上海奉賢區的援黔幹部牽線搭橋,將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自然能提水項目引入了務川。「針對務川世世代代缺水的這麼一個難題 結合務川地理地貌、自然環境這些特點,引進了上海淼匯能源科技公司的一個國家科技創新金獎的項目——自然能提水,就是不用電、不用油,讓水往高山上跑。」上海援黔幹部、務川自治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林源說。
極度缺水的天山村被列入實施自然能提水的規劃中,整合上海對口幫扶、社會捐贈等資金887萬元,於2018年11月開工建設,2019年1月提水工程上水成功。「我們這個天山自然能提水工程,就是把上遊有25米落差的水引來,為設備提供動力,讓設備運轉起來,然後把河溝裡的飲用水源輸送到750米高的水池裡去,如果兩臺設備同時運行的話,每天可以輸送800立方,保障了天山村700多戶、3500多人飲用水,也保障了產業用水。」分水鎮扶貧辦幹部覃嘉嘉介紹。
過去因為缺水,分水村只有烤菸產業,自然能提水全程不用電、不用油,後期運營成本低,不但解決了全村群眾的安全飲水保障,產業發展也迎來了春天。在天山村的上海聖華副食品有限公司養雞場內,工人們正在為新上圈的兩萬多雞苗接風洗塵,加水餵食、注射疫苗。養雞場負責人陶周龍說,上海來到這個地方養雞,主要是看中了這個地方的自然環境,一是空氣好,另外是水的質量好,所以養出來的雞質量也肯定好,所以想來這邊打造一個肉雞品牌。
這個養雞場分三個區域,共有100棟圈舍和孵化場,可同時餵養雞苗十萬羽,預計每年出欄40萬羽。養雞場負責人陶周龍說:「水是十萬隻雞和孵化場的生命源泉,雞場每天需要二十多噸的水,水的質量又好,而且不收水費,大大的節約了我們飼養的成本。」
養雞場採取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模式經營,可以讓全村513戶群眾實現年均5%的利益聯結分紅、1%分紅給村集體,還將飼養勞務承包給當地村民。「我們這個勞務承包,每個月每隻雞一塊錢,存欄量每月十三萬隻左右,我們天山村民三十幾個人在這裡務工,每月最低工資為二千六百元,包吃。」村民秦婁輝說。
因為有了水,目前,四川德康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年出欄4500頭的生豬養殖場,也落戶在天山村,項目佔地10000平方米,正在全面抓緊施工中,將利益聯結272戶村民。
在務川自治縣紅絲鄉上壩村,村民趙明軍近期都在管護油茶。幾年前他就種植了50畝油茶,但因為缺水,每年都會枯死一部分,發展信心嚴重受挫。2018年建成投用的自然能提水項目為他帶來了新的希望。趙明軍告訴我們:「以前油茶每畝大概就死了三分之一,每年都要補植,現在自來水引進了基地,油茶沒發現死苗了,並且長勢非常茂盛,油茶價格高,對油茶充滿了信心。」
務川自治縣紅絲鄉上壩村自然能提水項目,揚程739米,海拔500多米處的水源順著輸水管道逆流而上,爬上了海拔1200多米高的山頂水池,不但滿足了全村443戶1857人的安全飲水需求,還為產業用水提供了保障,老百姓們圍繞高位水池發展了油茶6000多畝、綠茶2200畝、天門冬430畝、李子100畝、獼猴桃60畝,烤菸600畝,為全面同步小康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據了解,務川自治縣共規劃了66個自然能提水點,其中第一批19個規劃項目已啟動實施了6個,通水的四個,解決了12000多名高山群眾的生活用水和產業發展用水難題。上海援黔幹部、務川自治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林源說:「下一步我們將結合主題教育,加強調查研究,深入實地,密切聯繫群眾,讓我們的滬遵扶貧協作項目更加的貼近老百姓的需求,更加的符合我們產業發展的需求,解決好我們人民群眾密切關心的最後一公裡的問題,以及產業發展最新一公裡的問題,用我們滬遵扶貧協作成果 來詮釋我們對黨的絕對忠誠。」(鄒科 張果)
(責編:顧蘭雲(實習)、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