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韻雄安④丨藍色雄安——白洋澱的歷史形成與變遷

2020-12-12 中國雄安

任建中

安新縣白洋澱國際旅行社導遊

河北雄安新區首屆導遊服務技能大賽冠軍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到雄安新區來!我是雄安導遊任建中。

80年代看深圳速度,90年代看浦東發展,21世紀,一座綠色、智能的生態文明城市即將在這裡建成,它就是雄安!

雄安新區代表了中國的未來,引領了世界的潮流,也預示著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這是一座藍綠交織的城市,藍綠空間佔比將穩定控制在70%,3公裡進森林,1公裡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街道100%林蔭化。雄安大地,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典範城市呼之欲出。

如果說雄安新區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宏偉藍圖,那麼白洋澱就是這幅宏偉藍圖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足見這片水域的重要性。白洋澱是華北內陸最大的淡水湖泊,詩讚北國江南、歌詠魚米之鄉,水陸交錯縱橫、漁村星羅棋布。說到這您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相對乾旱的華北平原會有這樣一片水域?它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開鑿的呢?今天我就帶您一起去追溯白洋澱的歷史形成與變遷。

白洋澱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反覆演變而成,在它的歷史進程中有這樣幾個時期是非常重要的。上古時期,古黃河途經白洋澱東流入海,加之氣候溫溼多雨、水量充沛,這就為白洋澱的存水提供了水源保障。

據安新縣《白洋澱志》記載,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改道南移,自此白洋澱脫離了古黃河的衝擊,水勢變小。但黃河派生的一些支流,依然源源不斷地經白洋澱東流入海。後來逐漸演變成為白洋澱長期供水的九條大河,所以白洋澱又有「九河下梢」之稱。這時白洋澱流域出現了許多的小窪地,這些小窪地的水面,隨著旱澇變化,時而收縮時而擴張,大則串通成片,小則分離甚至乾涸。

戰國時期,白洋澱流域成為「燕南陲、趙北際」軍事要地。燕國在北,趙國在南,兩國遙遙相對虎視眈眈。公元前314年,燕昭王沿著古黃河流經白洋澱故道的北岸,築起了一條長達500裡的長城,稱為燕長城,它的作用一是阻止澱水北泛,二是防止敵國入侵。從此奠定了白洋澱自古至今的北界,也成為了白洋澱第一道人工界限。

宋代出於軍事需要,建成了西自邊吳澱,東至滄州泥沽海口,深不可行舟,淺不可徒步的塘濼防線,同時又在腹地興修稻田,廣植荷蓮,百姓盡享魚菰葦田之利。《宋史·河渠志》對此有詳盡的記載。記載中出現了白洋澱、邊吳澱、澇澱等名稱。白洋澱第一次從史書中出現,不過這裡的羊字還沒有三點水,是牛羊的羊。為什麼用這個字呢?據史料記載,該地水勢浩大,風起浪湧如奔跑的羊群。

塘濼防線側重於東西走向,目的是抵禦遼兵的入侵。當時也曾修築過南北走向的堤堰,這段堤防為白洋澱湖盆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成為了白洋澱自古至今的東界。白洋澱今天的格局論功而言應屬宋代,唐堤與長城堤的接軌,構成了白洋澱東邊、北邊兩道界限。所以後人說,白洋澱既是一項重大的軍事工程,又是一項龐大的水利工程,是天然基礎上人工治理的結果。

明代弘治前,白洋澱淤積並可耕種,中間(北澱)闢為牧馬場,白洋澱徹底乾涸。到正德年間,瀦龍河決口,水患巨大、農田盡沒,白洋澱重新蓄水,並出現了「汪洋浩淼,勢連天際」的景觀,於是將牛羊的羊字換成了汪洋的洋字。為了防止洪水泛濫,又在白洋澱的南端入口處修築了堤防數十裡,也就是今天澱南堤的前身,成為了白洋澱的南界。白洋澱的名字和範圍自此固定下來,白洋澱的形成大致如此。

航拍白洋澱。宋一力 攝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關心白洋澱。1963年,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偉大號召。周恩來總理確定了「緩洪滯瀝、蓄水灌溉、漁葦生產、綜合利用」的16字治理方針。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設立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雄安容天下、京津冀未來。隨著雄安新區的建設,白洋澱也必定會成為世界級的濱水岸線。到那時,我們誠邀四海賓朋共同欣賞這林澱環繞的華北水鄉,水城共融的中國畫卷!

本欄目

由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公共服務局、

中國雄安官網聯合打造

敬請收聽!

相關焦點

  • 「聲」韻雄安⑥丨美食雄安——舌尖上的白洋澱
    李君君白洋澱水天旅行社導遊員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導遊李君君,來自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澱畔。白洋澱的春夏秋冬都很美,其美在於人美、水美,更在於這裡的味兒美。今天就由吃貨小李,帶大家一起去領略美食「冀」之舌尖上的白洋澱。
  • 「聲」韻雄安丨白洋澱造船之鄉——馬家寨
    趙義文化苑國際旅行社導遊員雄安新區政務導遊員大家好,我是雄安新區導遊員趙義。一千多年來,勤勞的人們在白洋澱繁衍生息。在這片水域裡,能工巧匠層出不窮。宋代曾有駐軍在這一帶防守,形成寨壘,故名馬村寨。當時,宋朝御遼名將楊六郎在這裡操練水軍,以船作戰。明朝永樂年間又有古北口外人遷至,遂改名為馬家寨。關於馬家寨的造船歷史,從宋代起便有記載。及至清朝,馬家寨所造之船更是成為皇家寶船,乾隆遊頤和園所乘坐的龍舟便是馬家寨工匠所造。
  • 「雄安之聲」安新白洋澱端午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雄安之聲消息 圈頭音樂會非遺表演、高橋、舞蹈、大鼓隊,6月16日,雄安新區白洋澱文化苑第一屆文化節正式開幕,苑內民俗表演、小木船競渡、撒網捕魚、織席打箔、魚鷹表演等各種活動引數千遊客觀看並親身參與。據悉,此次文化節從16日正式開始,文化節期間,遊客可以在這裡觀看白洋澱傳統的民俗表演,體驗白洋澱特色的工藝製作。
  • 【新時代的雄安】千年文脈 大美雄安
    白洋澱內的一葉小舟,流轉著「北國水鄉」的千年美景;雄縣留存的一段幽暗古戰道,記錄下「燕雲邊防」背後民族融合的歷史軌跡;安新圈頭村的一曲古樂,迴響著「格調高古」的民間文化;容城境內的一座古老書院,傳承了以「容城三賢」為代表的「躬行實踐、兼容並包」的文化血脈……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一個新的城市要立得住,關鍵要傳承好文脈。
  • 雄安新區歷史文化探訪:白洋澱感思
    據此可以推定:彼時,大禹正是引導黃河由現在深州市的位置而東北,橫穿白洋澱,於天津入海。當大禹最後掘通白洋澱的入海水道時,一項永載史冊的偉大功績誕生了。於是,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華夏民族,也由此正式踏入國家的軌道。
  • 千年白洋澱:一件披在雄安肩上的霓裳嫁衣
    白洋澱最早形成於古新生代的造盆地運動,後經古黃河的衝擊形成湖泊這支由漁民武裝起來的抗日隊伍,憑藉著高超的水上本領,使白洋澱在晉察冀地區威名遠揚。安新城東建有「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珍藏了26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以及100多件實物。這些圖片、文獻資料和實物,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年雁翎隊英勇善戰,神出鬼沒打擊日寇的光輝戰鬥歷程。
  • 新白洋澱紀事——「華北明珠」70年變遷
    新白洋澱紀事——「華北明珠」70年變遷雄安新區安新縣趙莊子村。70多年前,著名作家孫犁先生的《白洋澱紀事》,奠定了新中國文壇「荷花澱」流派基礎。《小兵張嘎》《雁翎隊》等文學作品,更給白洋澱染上了濃鬱的文化和傳奇色彩。然而,白洋澱並非一直都那樣浪漫和傳奇。70年來,「華北明珠」曾飽受「幹澱」、汙染的威脅,演繹了滄海桑田的變遷。如今,隨著雄安新區設立,白洋澱重放光彩。
  • 雄安白洋澱(散文)
    從北京走高速到白洋澱,我們用了一個半小時。閃過路兩邊黃的麥茬地,綠的莊稼地,炊煙嫋嫋的樹中紅頂村莊,高樓新起的小鎮新街,車入榆樹楊柳荷花半繞的停車場。到了白洋澱,就進了水上世界。船在澱上兩邊搖晃,水從眼前鼓浪遠去,前船後櫓水影槳聲,划進了青色蘆葦林中。水面上邊是荷花,荷花旁邊是蘆葦,葦子身後是楊柳。
  • 每日一詩丨雄安箋語
    每日一詩丨雄安箋語 2020-01-22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播丨雄安新區至忻州高速鐵路最新消息來啦!雄安4所學校入選省級...
    廣播丨雄安新區至忻州高速鐵路最新消息來啦!這裡是「雄安之聲」,歡迎關注收聽。今天是2020年8月25日,星期二,農曆七月初七。以下,我們將和您一起梳理回顧一天的新聞。
  • 雄安新區建設啟動「加速跑」 !央廣中國之聲這樣報導雄安
    央廣中國之聲這樣報導雄安 2020-12-04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雄安歷史——白洋澱文化發展概述
    我們請來了著名學者、作家冬子李老師,為我們講述《白洋澱文化發展概論》。李衛東冬子李,原名李衛東,男,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協會員,安新縣作協名譽主席,高級政工師。曾在全國100多家報刊發表小說、散文、雜文等1000餘篇,多篇作品被選入蘇教版初三教材、《中國散文精緻讀本》、《最美文》等20種書籍,已出版散文集《自己的風景》、《白洋澱美食筆記》等。
  • 白洋澱:汩汩清流入澱來
    白洋澱一景  據百度  2017年雄安新區建立,「治理白洋澱,以澱興城、城澱共榮」成為新區建設的一個重點。未來,經治理後,青葦綠樹、洌灩水光、白鷺歡躍紅荷間的美景,將吸引更多人一睹白洋澱新風採;「清水流花蘆葦蕩,木船蓮蓬野鴛鴦」的優美畫面將再現眼前。  ⒈「華北之腎」幾度受損  「歷史上,黃河曾經海河流域入海,對塑造大清河水系與白洋澱的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經過不同時期的一系列工程,使白洋澱堤防環繞,由水利工程系統調控,成為既有自然風貌,又有人文景觀的獨特溼地。」
  • 「雄安之聲」「雄安作家看雄安」文化行系列活動第十站走進劉李莊
    雄安之聲消息(劉衛寧/文、張彬/圖)5月4日,「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之際,來自安新、雄縣、容城的作家、詩人和兄弟單位保定市徐水區作家協會代表,媒體記者一行50多人,來到安新縣劉李莊鎮採風,這是「雄安作家看雄安」文化行系列的第十站採風活動。
  • 雄安春暖 水澱風來—白洋澱詩書畫印影五青年作品展在安新縣舉辦
    千墨藝術網消息(彭海峰)作為向雄安新區設立一周年的獻禮,4月2日,「雄安春暖 水澱風來——白洋澱詩書畫印影五青年作品展」在安新縣白洋澱文化廣場隆重開幕。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本次「白洋澱詩書畫印影五青年作品展」的五位主角——阿民、王立新、王建忠、管建軍、賀友順都是在白洋澱邊長大,分別在詩歌、書法、繪畫、篆刻、攝影方面擁有獨到的視角和造詣。五位作者都是雄安新區成立後的駐村工作組成員,他們在工作之餘,結合駐村工作,利用業餘時間,有感而發,筆耕不輟,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
  • 來到雄安
    來到雄安丨散文    在南方人看來,中國北方一定是風沙漫漫、田地乾裂的樣子。
  • 千年文脈——探析雄安歷史文化淵源
    戰國時期,趙國滅中山,得今安新之地,奠定了雄安地區為「燕南趙北」的基本格局。燕南古長城不僅是燕趙兩國的分界線,同時也是燕趙文化的融合之所。這裡具有剛介慷慨、質樸勁勇的人文氣質和仗義任俠、輕生尚義的社會風氣。《圖經》稱:「風土多寒士,輕生而尚義,有荊軻之遺風。」大文豪蘇東坡也說,此地「自古多英傑,勁勇而沉靜」。
  • 雄安新區白洋澱景區暫停服務:短暫別離是為了更好相聚
    中新社雄安5月1日電 題:雄安新區白洋澱景區暫停服務:短暫別離是為了更好相聚中新社記者 魯達 崔濤這個「五一」假期,秦之雙沒有像往年一樣忙碌。她是白洋澱景區的一名導遊,去年這個時候,她總是帶著滿滿一船的遊客,泛舟白洋澱,講述荷塘葦海的故事。
  • 雄安文化叢書《千詠嘆:詩情白洋澱》舉辦首發式
    燕趙晚報訊 ( 融媒體記者 石英傑 ) 12 月 23 日上午,雄安文化叢書《千詠嘆:詩情白洋澱》首發式在河大學文學院舉,來自京、河兩地的 30 餘名詩人、評論家和文化研究學者就叢書的出版及詩歌發展進交流研討。這套叢書是雄安新區成立後第一次全面梳理白洋澱的詩歌發展脈絡,河北大學文學院向雄安新區文學作者贈書 80 套。
  • 「鳥類王國」白洋澱見證雄安新區綠色發展
    新華社石家莊11月11日電(記者曹國廠、杜一方)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當地加大對白洋澱的生態保護力度,野生鳥類不斷增加,三年多來,新記錄到白眼潛鴨、烏雕、白腹鷂、黃腳三趾鶉、毛腿沙雞、紅嘴藍鵲等。截至2020年11月,白洋澱野生鳥類種類記錄合計達21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