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山河壯麗,因「瀾滄江上夜覆雲霧,晨則漸以升起如龍」而得名。怒江、瀾滄江、沘江由北向南縱貫境內,受江水的強烈切割,山勢磅礴,谷地幽深,形成了高山峽谷相間、山河地貌壯麗的形態,出現了世界罕見的地貌天然「太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原明珠」天池、壯美的瀾滄江高峽平湖等自然奇觀,有天子山、清水河、志奔山、鳳凰山高原森林草甸等眾多優美壯麗的自然景觀和「中國美麗田園」檢槽稻田景觀。
群山懷抱之中,雲龍縣城北面,沘江流經莊坪壩子和連井坪壩子之間,形成了「S」形大彎子的「太極圖」。這幅由山和水形成的「太極圖」方圓約2平方公裡,因其在雲龍縣城的北郊,所以又被稱為「雲龍太極圖」。
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易經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
太極是中國道家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範疇,就迄今所見文獻看,《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莊子之後,後世人們據《《周易·繫辭》相關「太極」的論述而逐漸推演成熟的太極觀念,著實吸收了莊子渾沌哲學的精華。
同莊子渾沌哲學一樣,太極觀念這種迷離恍惚地看待萬事萬物的現象和本質的人生態度,以及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實則包含著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終極目的是希望人類活動順應大道至德和自然規律,不為外物所拘,「無為而無不為」,最終到達一種無所不容的寧靜和諧的精神領域。
《易繫辭傳》(西漢馬王堆出土版本)記載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的內容。意思是成卦的過程,先是有太極,尚未開始分開蓍草(易佔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佔後,便形成陰陽二爻,稱做兩儀。二爻相加,有四種可能的形象,稱為四象。由它們各加一爻,便成八卦。這裡講的是八卦畫出的過程。原與天文氣象及地區遠近方向相關,後來被宋代的理學家以哲理方式進一步闡釋。
太極是道家哲學概念。這一概念影響了儒學、道教等中華文化流派。《列子》談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極,宇宙五階段說法。宋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這把《老子》、《莊子》中提到的無極一詞注入了理學含義,也就把無極的概念與太極聯繫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間太醫院彙編的《醫宗金鑑》則採用了五階段說法(聶文濤談《周易》):「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未有宇宙氣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氣。從形究氣曰陰陽,即氣觀理曰太極。」
太極圖是一種簡單的幾何形狀,這一類符號出現在許多的文化中。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在凱爾特藝術中就
有與後來的太極圖相似的圖案。後來在羅馬帝國的軍服徽章中出現了與遠東地區幾乎完全一樣的太極圖圖案,只是顏色不一樣。
太極圖還是一些武術,特別是太極拳的標誌之一。韓國國旗的圖案也是源自太極圖。
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從孔廟大成殿梁柱,到老子樓觀臺、三茅宮、白雲觀的標記物;從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攤;從中醫、氣功、武術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書刊封面、會徽會標,到韓國國旗圖案、新加坡空軍機徽、玻爾勳章族徽等等,太極圖無不躍居其上。這種廣為人知的太極圖,其形狀如陰陽兩魚互糾在一起,因而被習稱為「陰陽魚太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