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8個縣,3個自治縣,統稱為大理州12縣市。
雲龍縣
雲龍縣總體上屬大陸性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地貌影響,使得光熱水等氣候要素在組合和分配方面,突出表現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相互交叉,且以垂直方向更為明顯,形成複雜多變的「複合型立體氣候」,可謂「一山分四秀,一地分四帶,十裡不同天」。
雲龍縣隸屬於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傳統的白族聚居區,這裡人傑地靈,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其自然風光也非常引人入勝。
1、「諾鄧」
「諾鄧」是一千多年未變的最古老的村名,保存了千年不變的面貌,是白族最早的經濟重鎮。近年因《舌尖上的中國》讓諾鄧火腿聞名全國。
諾鄧村位於雲南大理雲龍縣石門鎮,距大理州州府所在地165公、距縣城約7公裡。諾鄧村中現代民居建築不多見,卻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兩朝建築和著名的玉皇閣道教建築群。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淳樸的民俗民風和秀麗多姿的民族文化;這裡最遲在唐朝就已經鑿井製鹽,是一個典型的以鹽井為生存依託的村落,也是研究中國古代鹽井文化的活材料。
諾鄧村現存有一百多座依山構建、形式多變、風格典雅而又保留得最好最集中的古代民居院落和鹽井、鹽局、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以及驛路、街巷、鹽馬古道等古代建築。諾鄧村是一個很值得走走看看的地方!
2、太極圖
雲龍位於大理的西北部,距離大理州府市175公裡,是一座鮮為人知的小縣城,它被千年的沘江滋養,時光將這裡雕刻的細膩、從容。沘江是瀾滄江的一條支流,它從東北蜿蜒而來,經過千萬年的衝刷,把莊坪壩子和連井坪壩子勾勒成了天然的太極奇觀。
如今被「太極圖」環繞的村子改名叫太極村,這一景觀當地人稱「太極鎖水」。這裡群山環抱,景色迷人,空氣清新自然,是一座天然氧吧。
3、雲龍天池
雲龍天池位於大理州雲龍縣城以西約20公裡的五寶山頂,這裡松濤挺拔,林海蒼翠,草甸碧綠,牧歌悠揚,古道斜陽,山花爛漫,百鳥爭鳴。
周圍山巒疊翠與天池的湖光山色融為一體,讓人賞心悅目。相傳,洱海的龍王三太子為了尋找自己的新天地,一路向西到了雲龍縣。當來到一個叫署場地方時,三太子被當地人的善良和鳥語花香環境所打動決定留下,於是化身成為一個美麗湖泊,山下寨子有了水,有了梯田,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三太子,就給它取了個美麗的名字「天池」。這裡是春天踏青賞花,夏天避暑露營的好地方。
4、虎頭山古建築群
虎頭山道教建築群位於縣城石門鎮南山!虎頭山各寺始建年代不同,據記載明洪化年間(公元1425—1487年),始建真武閣;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虎頭山修建觀音殿,道光中董蕙田、張振鵬捐資修虎頭寺。「虎頭寺」又名「三清殿」,內供元始、靈寶、道德天尊,前殿稱「桂香樓」,建於懸崖峭壁之上,居高臨下,縣城盡收眼底。清道光年間修建「老君殿」、「彌勒殿」、「財神殿」、「觀音殿」、「三官殿」等大大小小的石窟、石室;光緒初建「張仙祠」、「王母寺」等;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毀於兵燹,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修復。「文革」期間各寺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後陸續修復。1986年新修了「虎泉」水庫,1995年「虎頭寺」被大火燒毀,1997年按原貌重修。1999年縣人民政府投資,在「虎泉」水庫的上方又修建了「龍池」水庫,從「上花臺」西邊沿箐而上開鑿棧道至龍池,新添部份亭臺、牌坊等景觀,為虎山增添了新的景色。虎頭山道教建築群由「張仙祠」、「虎頭寺」、「王母寺」、「老君殿」四大院落為主體以及「彌勒殿」、「財神殿」、「觀音殿」、「三官殿」、「普陀巖」等石觀、石窟組成,奇巧雅致的石橋、石梯、石牌坊把各大寺院、亭臺、石觀、石窟有機地結合起來,聯成一個整體,「仙人足跡」、「仙人床」、「石扇」、「石魚」、「石鱉」等,相傳為道光皇帝御筆草書「虎」字,宋朝書法家米芾手跡「第一山」,由邑人董蕙田從終南山拓回的;道光中楊名颺所題刻的碑刻,民國年間的「山水清音」等摩崖書刻點綴全山,眾多的碑刻,記載了前人優秀的歷史文化,為研究雲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虎頭山道教建築群」整體建築依山傍巖,造型奇巧,工藝精湛,鬼斧神工。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的縣城風景點,也是雲龍縣境內最大,保存得較為完整的道教建築群。這些建築飛簷鬥拱,畫棟雕梁,規模龐大,氣勢恢宏。為了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並根據其歷史、科學、藝術價值,1987年被雲龍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