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祭祀的地方,「寺」和「廟」有何不同?
文/號外萌寶說歷史 圖/網絡
在中國歷史上,寺廟一直都是特殊的存在,一般都是用來祭祀和祭祀人員居住的地方,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地方,比如孔廟、白馬寺等,那麼都是用來祭祀的地方,寺和廟之間有何區別呢?
寺的來源和發展
最早的時候,寺是官員們用來辦公的地方,比如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等地區,其中大理寺是審判機構,太常寺是宗廟的禮儀部門等,到了西漢的時候,寺有了「侍」的解釋,於是就出現了「九寺」、「九卿」的說法,西漢時期建立的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是府,而「九卿」則是在寺中辦公的,掌管錢糧、刑獄、保衛、禮儀、珍寶等很多的方面。
到了東漢的時候,隨著佛教的傳入,於是寺就成為了佛教的寺院,漢明帝為天竺僧人建立了白馬寺等,之後這些僧人們居住的地方就叫做寺了,在梵語中,「寺」就是僧人們居住的地方,隋唐之後,「寺」基本上不會作為官員們辦公的地方了,成為了佛教建築的專有名詞了,不過大理寺卻一直在清朝才改為了大理院。
廟的發展和來源
廟的出現更加的早,一開始的時候,廟是帝王和貴族們祭祀先祖的地方,我們在說文》中可以看出「廟,尊祖先貌也。」意思就是他們覺得在廟裡面可以看到先祖的容貌,西周時期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禮記》 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基本只做宗廟。
秦漢時期,廟祭祀的對象開始慢慢的變大, 一些功臣也可以進入廟,比如關帝廟、嶽飛廟、孔廟等等,其實這也代表著人類的進步,祭祀歷史上的功臣、偉人和烈士等,一是對於他們的肯定,另一種就是激勵自己向他們學習。
寺和廟供奉的對象不同
寺現在基本成為了佛教的場所,變成了專門祭祀佛的地方,比如如來、觀音等,而廟現在一般指的是廟宇,祭祀的是神或者一些去世的先賢。比如城隍廟、土地廟等,去廟裡祭祀人們一般表達的是一種忠孝、信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嚮往,承載強烈的精神寄託。
寺一般是官辦的,而廟有很多是民辦的,中國古代一直有著很高的等級制度,所以寺在古代屬於一種級別很高的建築,寺的配套設施是殿,如大雄寶殿,天王殿等等,而殿是什麼?殿是皇帝居住的宮殿,受過皇家官方認可的才可以建築。廟是民辦居多,廟裡面可以供奉神仙佛祖,可以供奉山神、土地、龍王這些等級比較低的神袛;也可以供奉孔子、孟子、關羽、嶽飛這樣的聖人;還可以供奉自己的祖先父母。例如宗族祠廟,只有先人的牌位畫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