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那麼多寺廟,寺是寺,廟是廟,你搞懂了嗎?

2020-10-19 樂途樂遊

我們或旅遊或敬香會走進「寺廟」,實際上「寺」和「廟」是不同概念、不同場所,而且「寺」和「廟」最早也並非宗教建築場所。

寺,原意是官署。《說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是古代國家的中央機構,直屬皇帝管轄,寺的長官稱卿。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後來佛教傳入我國,寺的職能也起了變化。

西漢張騫鑿通了通往西方的西域之路,東漢永平七年(64年),漢明帝劉莊派遣使臣西去天竺國(古印度)求法。大漢一行西行求佛的使臣過天山、越蔥嶺(帕米爾高原),到了大月氏國(今阿富汗一帶),遇到兩位從印度來的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便邀請他們同赴洛陽。一路上他們用白馬馱佛經和佛像,於永平十年(67年)回到京城洛陽。漢明帝大喜,禮待攝、竺兩位高僧,兩人最先被安置在鴻臚寺內。鴻臚寺主管朝會儀節、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諸事。第二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依照攝、竺兩僧所描述的天竺宮塔式樣,建造了我國第一座佛教建築——白馬寺,「寺」從此作為中國佛院的通稱,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院稱庵。古印度佛院不稱寺,稱「伽藍」。

洛陽白馬寺,釋源祖庭

唐代伊斯蘭教傳人中國,教徒禮拜、講經的地方唐代稱之為「禮堂」,宋代稱「祀堂」、「禮拜堂」。到了元代,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亞地區的穆斯林東移中國各地,到了明中期,「清真寺」的稱謂在中國各地開始廣泛使用,並習慣上以此作為伊斯蘭教寺院的通稱。

西安化覺寺(西安大清真寺)

新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

再看廟。廟,供奉祖先的房屋。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者廟以祀先祖」。古代視奉祀祖先為至關重要的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古代只有天子、諸侯、士大夫才能立祀建廟,而且建廟多少也有規定:《禮記·王制》:「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民沒有資格為祖先立廟祭祀,這反映了西周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宗法等級關係以及重視祭祀祖先。古代帝王每遇大事必告於祖廟,議於朝堂。古代王公貴族住房的前廳往往是議朝政的場所,也稱為廟 (堂),並作為朝廷的代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嶽陽樓記》)

廟作為祭祀場所,漢代制度陵旁建祠(廟),後世把陵廟功能合一,到了唐代天子死後都要上廟號。

四川成都「漢昭烈廟」(三國劉備的祀廟,建於陵墓旁)

唐宋以後,隨著族姓大戶的興起,庶民也可以為祖先立廟了,各姓紛紛立廟設廟號,稱家廟(即祠堂),一祖一廟,所謂「修其祖廟,教以人倫」。

另外,歷史上一些有才德的人被神化,人們為其立廟奉祀,如孔廟、關帝廟、嶽廟。由於信仰,人們又建造了龍王廟、土地廟等。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也會被本土供奉為護佑一方的城隍神,為其建廟,這就是城隍廟,每縣城必有一座城隍廟。有些道觀也以廟稱呼,如八仙廟。

山西運城解州關帝祖廟

山西平遙城隍廟

民間小廟

由此可見,寺與廟最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發展到後來,它們都是頂禮膜拜的場所,是老百姓心中企願、寄慰的地方。從建築布局上也看寺與廟也有趨同性,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四合院形制。廟還有「前朝後寢」這樣的形制。大約清朝中期以後,寺和廟逐漸合稱在一起。但區別還是有的,寺供奉佛祖,廟則供奉祖先、神靈。廟作為本土滋生物,也更加貼近百姓生活,比如趕廟會。

相關焦點

  • 寺廟,什麼是寺,什麼是廟?寺跟廟還真不一樣,你都去對了嗎?
    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有什麼樣的境界,那都是希望的存在,這些都是我們自己修煉出來的,但是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有一天不修煉了,那麼這些現象也就不復存在了。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見諸相非相,那麼你就等於見到了佛的法身。我國才說是一個佛教的大國,而佛教也是在我國非常的流行,而且流行的廣泛,佛教文化傳承下來歷史也比較久。
  •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你真的了解寺廟文化嗎?
    在這裡可以看出寺廟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有著很大影響。而在中國,寺廟的數量還是比較多的。雖然我們這樣形容「寺廟」,但是「寺」和「廟」並不相同,那麼你知道其中的區別在哪裡嗎?「廟」,在古代原本是用來供奉祖先的地方,比如家廟。後來被用來供奉鬼神或者是追溢文人武士,比如我們平時提到的媽祖廟、孔子廟、關羽廟和灶王廟等。
  • 你知道嗎?生活中的寺廟,寺和廟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不妨了解一下
    越來越多的人都喜歡出去旅遊,來緩解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的壓力。眾所周知,在我國修建了非常多的寺廟。而且我國信奉佛教的人也是非常多的,每年都會有非常多的佛教信徒來到這些寺廟參拜祈福,甚至一些非常著名的寺廟已經成為了旅遊景點。那麼大家知道嗎?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寺廟,其實寺和廟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寺和廟分別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 什麼是「寺」,什麼又是「廟」?很多人對寺廟分不清楚!
    什麼是"寺",什麼又是"廟"?很多人對寺廟分不清楚!中國的文字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字放在不同的地方,意義就會千差萬別。前不久關於全職太太一說,有2句話我們可以感受一下,第一句話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我養你"!第二句話就是"我養的你"。
  •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進錯「寺廟」拜錯菩薩,容易鬧出笑話
    俗話說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進什麼寺廟拜什麼佛。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經常聽過或外出的時候見過各種各樣的供奉神佛的地方,而對於這些地方,我們總是統稱為「寺廟」。但是在古代,「寺」和「廟」並不指同樣的地方,而是各有自己的內涵,如果進錯了「寺廟」拜錯了菩薩,那是要鬧笑話的。所以,正確區分兩者的不同,對於我們日後的參拜還是很有意義的。
  • 廟為何叫廟,寺為何叫寺,廟和寺其實是有區別的,別再搞混了!
    現代日常用語中,我們經常把宗教人員居住、生活的地方統稱之為「寺廟」。中國文字博大精深,許多漢字都有其專屬的含義,事實上「寺」和「廟」從場所功能性來說有很大的不同。如鴻臚寺、太常寺、大理寺、光祿寺等。大理寺,它的功能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執掌刑獄訴訟和案件覆核;鴻臚寺執掌朝會、祭祀、禮儀、外交,其職能相當於明清時代的禮部。那麼如此嚴肅的政府機構何時成為了佛教徒的傳教、起居地點了呢?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此前佛教徒起居傳教的居所稱之為「伽藍」,意思是「寂靜之處」。
  • 寺和廟原來都與佛教無關:寺是政府機構,廟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場所
    有一首大家都再熟悉不過的兒歌這樣唱道:"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講故事……"我們的諺語也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妨回想一下,在那些門口的牌匾上有"廟"字的地方,你真的見到過和尚嗎?
  • 寺廟兩字的差距,沒想到「寺」和「廟」各指代不同的意思
    寺廟兩字的差距,沒想到「寺」和「廟」各指代不同的意思。在如今的社會中逢年過節,家裡遇到紅白事都會想要去寺廟裡拜一拜,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叫寺廟呢,而且最為奇怪的是「寺」和「廟」這兩個指代的卻是完全不一樣事物,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經常有人說去寺廟,那麼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在外面玩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些寺、廟的一些建築,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物統稱為宗教建築,這是錯誤的。那麼 ,寺、廟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有的地方是寺,有的地方叫廟?古人都是去哪裡上香參拜呢?寺:古代朝廷有個「大理寺」,那是中央的審判機關,是專門辦案的地方,最早建立在唐朝。
  • 人們常說「寺廟寺廟」,其實寺和廟並不是一回事
    人們經常把「寺」和「廟」放在一塊說,比如有人會說「去寺廟燒香拜佛了」,其實早期寺和廟區別很大,不是一回事,寺和廟一開始和道教、佛教也根本沒有什麼關係。那麼寺和廟到底有什麼區別?又是怎麼來的呢?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執掌審核刑獄案件的「大理寺」(又稱「寺棘」),相當於現代的最高人民法院,其最高長官名為大理寺卿,簡稱「寺正」,位九卿之列。還有常見的用法如寺署(官署)、「寺曹」指的是九卿官署、寺省(古時「省」和「寺」均用來指中央行政機構), 直到漢之前「寺」一直是這麼用的。
  • 中國人常說「寺廟」,寺和廟是一回事嗎?能分清的人鳳毛麟角
    提起「寺廟」,很多人腦海裡會不自覺浮現出許多有名的佛教建築;比如《西遊記》中的靈隱寺,又比如風行大江南北的嵩山少林寺。中國人常說寺廟,事實上,起先寺與廟並非一家人。本著「兩家人不說一家話」的傳統,二者的含義自然也不相同。
  • 佛教中的冷知識,大家去寺廟,可知寺是寺,廟是廟原本兩回事
    當然是寺廟。可是原本這是兩個地方,寺是寺,廟是廟,不是一回事兒。寺。《說文》中解釋: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也就是依照條例法度辦事的地方。在古代,寺其實是皇帝下面的職能部門,也就是政府的辦公機構。最常聽說的有大理寺、鴻臚寺等,其他還有光祿寺、太常寺、太僕寺等等。大理寺其實就是現代的最高法院。
  • 寺、廟、庵、觀的區別你知道嗎?
    後來重新翻修了,蓋了幾進的院落,可是名字卻改成了騰雲寺,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與原來有很大的區別。寺原本是政府機構,比如鴻臚寺、大理寺、太常寺等等。寺,廷也,有法度者也。——《說文》寺,官舍也。並由鴻臚寺接待西方來的僧侶,由於是一匹白馬駝經書而來,所以蓋的建築稱為白馬寺。
  • 寺廟原本不是一家:在古代,「寺」和「廟」有什麼區別?
    提起寺廟一詞,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宗教場所?和尚們住的地方?這麼說都對,但似乎也不全對,因為,如今成為一個詞彙的寺廟,在古代,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那麼古時候的「寺」和「廟」,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所以,「寺」指的是朝廷的行政機構,比如文學作品或者是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大理寺」、「太常寺」等。而且,在古代漢語中「寺」還有著持續不斷的意思,結合這兩點來理解,「寺」是由皇帝設立的,並且是一個永久性的機構。不過這只是「寺」早期的含義,隨著歷史的演變,「寺」逐漸與佛教有的關係。
  •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呢?
    之前頭條給我出一道這樣一個問題: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呢?哎,你別說,這個問題問住我了,有點懵;平常在景區遊玩,也去過寺廟玩,比如:少林寺、相國寺、插花廟、老爺洞等等,我以為寺廟是一碼事,頭條的這個問題,讓我知道了,原來寺和廟不一回事,漲知識了,可我還是說不清楚,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 俗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寺、廟、觀、庵,有什麼區別?
    寺、廟、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種說法準確嗎?寺、廟、觀、庵差別挺大的,雖然我們常把「寺廟」連著說,現在也經常以寺廟指和尚居住的地方,但在最初,寺廟根本是兩個概念,所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嚴格來說是不準確的。我們分別解釋一下,寺、廟、觀、庵的意思吧。
  • 寺為何稱寺,廟為何稱廟,寺和廟有何不同?作為炎黃子孫應當明白
    比如寺廟這個詞語,很多人會把寺和廟聯繫到一起。但是寺和廟是有區別的?作為炎黃子孫應當明白。本文參考的資料特別多,如果大家喜歡,建議收藏。佛教未傳入我國時,寺的釋義寺一般是指:佛教眾僧居住的地方。比如大家熟悉的河南的少林寺、杭州的靈隱寺,蘇州的寒山寺等。在佛教傳入我國之前,中國就有「寺」了,當時的寺並沒有和宗教聯繫起來。《說文》訓寺為廷,即官府、朝廷。
  • 中國人眼中的寺和廟是什麼樣的?幾個特質說得很對,你認同嗎?
    旅遊現在是很多人釋放壓力舒緩身心的一種方式,出國遊的也不少,在國內遊覽自家的風景名勝也多。我們中國跟印度一樣,都是信奉佛教的人比較多,早在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時期,佛教的佛法就深得人心,從古傳到今,很多年輕人也受長輩們的影響,漸漸的把佛教當成自己的信仰,去寺廟參拜是很常見的一件事情,那麼身為中國人的我們,眼中的「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呢?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作為華夏子孫要明白
    很多時候我們把「寺廟」合在一起叫,認為佛教弟子的住處其實是和「寺廟」分開的。寺廟為什麼叫寺廟和寺廟?寺廟和寺廟有什麼區別?作為中國的後代,我們應該理解。了解古代史,很多人都聽過或讀過「大理寺」這個詞。古代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負責審理刑事案件。
  • 何為「寺」何為「廟」?「寺廟」不是一回事,作為炎黃子孫要知道
    講到「寺廟」二字,我們最容易想到少林寺,大理寺。龍王廟,土地廟和梓潼的七曲山大廟。其實「寺」和「廟」是有區別的。「寺廟」這兩個字,從其原本的意思看,都是中國的國家機構。最初和佛教,道教都沒有關係。因為在官寺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主管外交的。作為我國第一座寺廟而且是官辦的,經書傳入我國,接待的自然是鴻臚寺了。漢朝時,西域以白馬馱經書來,受到鴻臚寺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