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把「寺」和「廟」放在一塊說,比如有人會說「去寺廟燒香拜佛了」,其實早期寺和廟區別很大,不是一回事,寺和廟一開始和道教、佛教也根本沒有什麼關係。那麼寺和廟到底有什麼區別?又是怎麼來的呢?
秦朝的時候,通常把官員的工作單位稱之為「寺」,即為官署的名稱,這種說法在很多古文獻裡都有提到,如秦書《三蒼 》:「寺,官舍也。」、唐朝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寺,治也,官舍也。」,《漢書·元帝紀》中關於「城郭官寺」的註解:「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執掌審核刑獄案件的「大理寺」(又稱「寺棘」),相當於現代的最高人民法院,其最高長官名為大理寺卿,簡稱「寺正」,位九卿之列。還有常見的用法如寺署(官署)、「寺曹」指的是九卿官署、寺省(古時「省」和「寺」均用來指中央行政機構), 直到漢之前「寺」一直是這麼用的。
廟,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或者用來擺放歷代有名望的人的雕塑,前者如宗廟,後者如關公廟和孔子廟等。廟這個稱號是怎麼來的呢?「廟」通「秒」,廟包括聖人廟、宗廟都是敬順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人們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寸土之間,神聖不可侵犯,敬順即得妙法。
西漢時期,隨著佛教弟子來中國傳教,當時朝廷認為佛學是一種外來先進文化,值得學習,於是就給佛家專門建造了生活傳教的地方,並把佛家人居住的地方稱之為「寺」,寺逐漸就不再用來稱官署,所以後期,寺專門用來指代佛家的寺院,簡稱佛寺。寺裡供奉的是外國神仙,如釋迦摩尼、十八羅漢等。
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土地廟混在一起,逐漸變為祭祀鬼、神的地方,成為人們心中各路神仙掌管山川江河、土地城池的神社,如龍王廟、山神廟。廟是本土產物,是道教文化,供奉的一般都是本地神仙、聖人,都是中國人,是人們對上天的文化寄託。
現在寺和廟除了供奉的神仙不同外,沒有本質區別,所以也有人將佛教之寺院稱為廟,也有了現在「寺廟」連在一起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