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村改居」?
簡單來說就是農村到城市的過渡社區
讓村民實現有樓可搬、有樓可住
然而
變身合格好居民
還需要思想「上樓」、心理「上樓」
為了讓村民舒心「上樓」
北京市部分「村改居」社區
積極探索適合轄區居民的社區治理方式
並取得了良好成效
雙石一社區
推行「藝、網、情、深」工作理念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住進高樓,他們能適應社區新生活嗎?
豐臺區石榴莊村曾是北京市50個掛帳重點村之一,2013年6月,該村一期回遷房實現入住。次年4月26日,雙石一社區成立。
短短幾年,雙石一社區居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村民不僅能「身上樓」,還「心上樓」。就拿今年重陽節來說,社區舉辦了以「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為主題的手工製作壽桃活動,老人們開心地製作壽桃、品嘗壽桃,團團圓圓過重陽,年逾八旬的高榮華還即興高歌電影《劉胡蘭》主題曲。
雙石一社區自成立起,就結合「村改居」社區的實際情況,圍繞老人多、下崗待業人員多、熟人多的「三多」特點,推出了「藝、網、情、深」式的工作理念,旨在打造宜居、和諧、平安、幸福的規範化社區。
「藝」
是指建立文化娛樂隊伍,培育文藝骨幹,組織特色活動。通過各種文藝活動、非遺文化傳承等形式,拉近居民距離,在環境衛生、文明禮儀、勤勞節儉等逐步轉變思想觀念,改變不文明行為。
「網」
是指地區安全網格化、社區治理精細化。社區形成了由街道辦事處、村、社區、物業、樓門長、社區居民參與的六級網格管理模式,服務站工作人員兼任網格員,黨員幹部和志願者也參與其中。
「情」
是指重塑「熟人」鄰裡情、全民參與齊互動。發揮「熟人」優勢,延續鄉情村情,充分發揮樓門長的作用,架起群眾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橋梁。
「深」
是指深化居民自治制度,居民訴求未訴先辦。社區通過成立黨建聯合會,定期召開會議,共同磋商社區工作,收集居民對物業及社區管理服務的意見建議,提高各部門和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積極性。
霍家營社區
開通「12345」熱線 制定居民公約
「村改居」社區的現狀大都相同,但治理模式各有不同。昌平區霍營街道霍家營社區是典型的「村改居」小區。社區共有住宅樓4棟,居民1398戶,其中小區戶籍人口1283人,流動人口2911人。因為居民流動性強,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為了適應城市化帶來的巨大變革,霍家營社區黨組織決定主動出擊解決居民訴求。
今年5月,社區開通24小時「12345」熱線,要求15分鐘內到現場,對於水、電、熱、暖、氣等民生問題24小時內解決,如遇水管破裂等短期內不能解決的問題,5日內隨時向居民公開解決進度。與此同時,居民通過社區微信群、霍家營社區智慧平臺App、微信公眾號等多個平臺反映的問題,也都能得到及時反饋。
帶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也要對社區居民的行為進行規範。
為做好「村改居」社區治理工作,社區制定了「霍家營社區居民公約」,對社區黨建、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社區決策、民主監督等方面進行了統一規範和管理。公約的制定,也讓社區實現從「法治」到「德治」再到「自治」的轉變。
專家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宋煜表示,「村改居」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三個矛盾上。首先,村民向居民轉變,傳統生產生活習慣受到了衝擊,必然會造成社區認同和歸屬感的矛盾;其次,村集體經濟與社區治理體系間的疏離與重構,必然造成企業經濟利益與社區建設投入的矛盾;第三,治理組織從結構、內容等多個方面發生變化,非本地居民日益增多,必然會出現「村民」管理「市民」的矛盾。
但這恰恰也是「村改居」社區的優勢。首先是老住戶的熟人關係,能夠較好地建立社區基層組織,有利於社區文化的傳承;其次是村集體經濟能夠對社區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和人力支持,有利於社區持續發展;第三是外來優秀人才的引入為社區治理提供了提升的機會,有利於社區治理的專業化。
未來的「村改居」社區必然要融入新型的社區治理體系中,形成以黨組織、自治組織、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為代表的「四輪驅動」模式:黨組織領導和協調,經濟組織支持和參與,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貫徹執行。群眾和各類組織共同監督基層各項事務的運行,實現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的目標。
文字:《北京社區報》 記者 張美榮
編輯: 尹利 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