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西藏,成為一個很多年輕人畢業旅遊常去的地方。偶爾就會看到很多文藝青年、探險家,到西藏去看風景,好像那裡是一個淨地。儘管我沒去過,但從圖片,從文字中,可以了解到,那片神聖的土地,有著太大的魅力。
然而,這並不是盲目冒險的理由。2015年的夏季午後,刷著朋友圈,看到上面這條新聞,心中隱隱作痛。西藏雖美、高原雖靚,但,或許,書讀得不多,走再多的路,也是白走。
雖然,甘孜州旅遊局5月7日官微發微博稱:「帖子是假的」。
但還是需要提醒各位父母驢友,兒童呼吸系統發育還不成熟,值得警惕。
故此,筆者把有關高原反應的資料稍作整理編輯成此篇科普短文,但願朋友們能看一下,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也有計劃到去西藏,去翻山越嶺,麻煩先花幾分鐘,看完這篇短文,或許,派不上用場,但,至少可以做一些預防工作,以備安全。
從圖片我們可以看出來,隨著海拔的增高,氧氣含量降低,大氣壓強降低,在1千米到5千米這一段變化特別明顯。
回答:高原反應(即高原病)指未經適應的人迅速進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區,由於大氣壓中氧分壓降低,機體對低氧環境耐受性降低,難以適應而造成缺氧,由此引發一系列的高原不適應症。當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還有惡劣天氣如風、雨、雪、寒冷和強烈的紫外線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劇高原不適應並引發不同的高原適應不全症。急性高原反應、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高原視網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對於個體來說,發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難以分清。整個發病過程中,某個階段內以一種比較突出。初次進入海拔3048米高度後,約75%的人在24小時內出現:頭疼、頭暈、眼花、耳鳴、全身乏力、行走困難、難以入睡等一系列的高原不適應症狀。嚴重者伴隨心慌、氣短、胸悶、面色及口唇發紫或面部水腫;腹脹、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高原反應症狀。3500米以下發病率佔37%左右。
3600米---5000米發病率達50%。
結論:海拔越高,高原反應的發病率越高。
精神過度緊張、疲勞、感染、營養不良等。
迅速適應高原缺氧環境時,機體發生代償性變化;
增加心臟收縮力使每分鐘搏出量增加;
增加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來增加攜氧能力。
短時間內無法建立適應能力,極易高原反應。
頭部劇烈疼痛、心慌、氣短、胸悶、噁心、嘔吐、口唇或指甲紫紺。
意識恍惚,認知能力驟降(計算困難)。
出現幻覺,無目標地跟隨他人行走。
嚴格體檢:嚴重貧血、高血壓、明顯心、肝、肺、腎等疾病者,不宜上高原。
肥胖者耗氧量較高,出現急慢性高原病的機會大於較瘦者。
行為建議:有計劃進入高原前幾個月,加強體育鍛鍊;
初入高原的時候要減少體力活動,保護心臟,可有效地預防高原反應。食物要清淡,易吃碳水化合物,少吃難以消化的食品。
嚴禁飲酒!飲酒能加快心跳,給尚未習服的心臟增加負荷;增加心力衰竭和高原腦水腫的機會。
每天至少喝3-4升水保持水份,以減輕症狀;尿量應充分,並保持清澈。
部分初次進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時內出現頭疼、頭暈、眼花、耳鳴、全身乏力、行走困難、難以入睡等症狀,嚴重者出現腹脹、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心慌、氣短、胸悶、面色及口唇發紫或面部水腫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應在原高度處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數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復正常。
有報導說,3500米以下的發病率佔37%~51%,3600米-5000米的發病率達50%。這說明高度越高,高原反應的發病率越高。
發病率較高: 3%左右,快速到達海拔2500米即可發生。一般在4000米以上發生。到達後3-48小時急速發病,遲者在3-10天發病。
重要誘因:勞累、寒冷、感冒(有假象)、呼吸道感染。
反覆發作高原肺水腫的人為易感者。
男性發病比女性多5倍!
症狀:頭疼、胸悶、不同程度地咳嗽(初起乾咳,以後有痰)、 呼吸困難不能平臥,重者咯粉紅色泡末樣痰,雙肺溼羅音。病人驚恐不安,心慌,口唇面部紫紺,甚至血尿或神志不清。
預後:病情可迅速惡化,數小時內昏迷、死亡。
高原肺水腫現場急救:
半臥位休息!立即充分吸氧、流量6~8L/分鐘保暖、治療和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嚴禁大量飲水。口服速尿40~80mg,2次/日2~3天,注意補鉀並觀察脫水情況。
煩躁不安時,可用少量鎮靜劑和強 地松。
呼吸、心跳驟停時,立即進行心肺復甦。
初步急救病情穩定後,安全轉移至海拔較低處。
發病原因:感冒等因素造成的心肌炎。
預後:死亡率很高!
臨床症狀: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咯粉紅色泡沫樣痰,嚴重者可從口鼻湧出大量粉紅色泡沫液;心率加快、血壓可下降。
現場急救:兩腿下垂、半臥位休息。
保暖、吸含50-70%酒精氧。
口服速尿、強地松、含服硝酸甘油。
嚴禁大量飲水!下山!速送醫院!
1962年印度士兵因急性高原反應死亡中75%系腦水腫。
原因:在缺氧環境下過度呼吸,使二氧化碳呼出量增加,導致呼吸性礆中毒。呼吸性鹼中毒使腦血管 收縮、意識喪失,引發高原腦水腫。
海拔高度與腦水腫發病 :少數人進入3500米以上發生。3500~4000米發病 11.9%。4000~4500米發病28.4%。4500~5110米發病59.7%。一般進入高原後1~10天內發病。發病急,常在夜間發病;發病率低,死亡率高。
症狀:除早期高原反應外,還可劇烈頭疼、嘔吐;神志恍惚、喪失方位感、喪失記憶、出現幻覺或精神行為,個別人出現抽搐,最後嗜睡至昏迷。少數人可出現視網膜出血。
孕婦到達2600米以上,可影響胎兒發育甚至致畸。
後果:高原昏迷
一般進入高原後1~10天內發病。
昏迷前:頭痛、頭暈、嘔吐甚至噴射性嘔吐等。
昏迷後:出現陣發性抽搐、大小便失禁;瞳孔縮小且固定,或忽大忽小。
少數病例有肢體強直或肢體弛緩性癱瘓。
1/5的病人視神經乳頭水腫。
高原腦水腫現場急救:
迅速將病人擺成穩定側臥位。
連續給95%氧和5%CO2至清醒,之後間斷給氧。 高滲葡萄糖、甘露醇、腎上腺皮質激素、速尿、細胞色素C等治療以減輕腦水腫,促進恢復。
鹽酸山梗菜鹼、尼可剎米等中樞神經興奮劑。
注意水、鹽和電解質平衡。
必要的抗感染措施。
病情穩定後,立即下山。
1. 對輕、中度高原肺水腫或淺昏迷患者,在途中不間斷治療的情況下,如能在12小時內送至海拔4000M以下醫療條件較好的地區,下送是可行的。
2. 對危重症患者宜就地搶救,待病情穩定、短期內無生命危險時,再下送到低地或平原進一步治療。
3. 若就地治療有困難,應迅速與定點醫療機構聯繫,請其派醫療組支援。若傷員危重但又必須下送,應請求醫療機構派員前接,以便於在途中組織搶救。
(本文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已查漏補缺,如有少許錯漏,歡迎指正,感謝。)
號外!
凡註冊用戶在5月31日前進行發帖,將收到輕盈醫學團隊為您準備的精美禮品,發帖(合格貼)即送,詳情請見【輕盈醫學APP】消息中心。
輕盈醫學 互動QQ:1405299666
交流群QQ:174270580
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的二維碼」,下載輕盈醫學APP!
專注醫學新媒體
| 讓學習變得輕鬆有效 |
輕盈醫學向醫者懸賞徵文,
歡迎發送郵件:14052996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