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鄉村優美、幸福如歌

2020-12-07 中國縣域經濟報

本報記者 牛新建 通訊員 焦楊紅

鄉村振興,最直觀的變化在哪裡?村村美麗,群眾住的環境跟城裡小區一樣好了,產業帶動村民腰包鼓了,日子更有奔頭了,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了。

日前,甘肅隴南康縣正式脫貧「摘帽」,終於甩脫了千百年以來的貧困,在邁進小康的路上完美地跨出了堅實的一大步。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康縣連續9年以縣委1號文件全面安排部署農業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全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

村村優美,戶戶唱響「無憂歌」

初春的康縣,柳綠山青,到處煥發著勃勃生機。走進康縣王壩鎮何家莊村,乾淨整潔的村舍、蜿蜒有序的柏油路,時尚簡約的現代建築,雞鳴炊煙、沃土淺綠儼然其中,仿佛是畫卷,又似是夢境。

「我們不僅要繼續完善各村的基礎設施,還要在『美』字上下功夫,把『形式』和『內容』完美結合,確保每個村莊都是我們的公園。而且,鎮上還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更深層次的教育引導和督促整治,激發群眾參與到鄉村事務的管理中,全民行動方得『村村美麗』『全域和諧』。」康縣王壩鎮黨委書記焦乙紅說。

何家莊村只是康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據了解,截至去年底康縣350個行政村1640個自然村中97.7%的村社建成了美麗鄉村,今年再續建8個,全縣實現美麗鄉村全覆蓋。

近年來,康縣按照統籌城鄉一體發展的思路,對全縣鄉鎮村社統一規劃,多規合一,分年建設,先易後難,全域推進。並探索建立了「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黨委統一領導、全縣上下齊動」的落實機制,全縣 1鎮12村被評選為中國最美村鎮,並獲得了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

家家創業,人人奏響「奮進歌」

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產業是脫貧致富的關鍵。康縣堅持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路子,扶持引導群眾發展核桃、花椒、茶葉等經濟林果和蜜蜂、中藥材、食用菌等多元特優生態富民產業。

日前,記者在康縣望關鎮鷂灣村採訪時,「花椒大戶」王富強正在自家的花椒地裡拋盤、澆水、追肥,據介紹,他家有花椒林30畝左右,2018年收成最好時收入了20多萬元,去年由於天氣原因,花椒產量有所下降,大概收入了10萬多元。王富強告訴記者,「今年我要精細化科學管理,爭取能採摘1200斤花椒,產值再次突破20萬元。」

在康縣迷壩鄉,到處都是食用菌加工現場,拌料的、裝袋的、封口的,整個是「一條龍」操作。在該鄉馬蓮咀村同興農民專業合作社內十幾個工人戴著口罩,正在忙碌著,該合作社負責人段淑英說。「我們合作社現有社員90人,去年的產值25萬元左右,帶動11戶貧困戶脫貧;今年我們打算再生產3萬袋香菇,僱用50人參與加工,為因為疫情滯留在家裡的鄉親們提供更多的賺錢機會。」

在康縣,像王富強、段淑英一樣的「產業能人」比比皆是,王壩鎮的「勞務達人」張杜建,白楊鎮的「養蜂專家」張小豔,陽壩鎮的「天麻大戶」李滿福、「電商紅人」王謝紅等,都是產業發展路上的「領頭羊」「帶路人」,他們在發展自己的同時,積極帶動周邊的群眾一同發展、共同致富。

致富要長遠,長遠看產業。在脫貧致富的路上,康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各式產業增收「百花齊放」,全縣發展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果90多萬畝,發展食用菌1000萬袋,發展天麻2.33萬畝,中藥材7.6萬畝,油菜3.2萬畝,蔬菜4萬畝,茶園面積5.3萬畝,年加工茶葉770噸,年蜂蜜產量440餘噸。有2萬多農戶8萬多人從事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實現了「村村有產業」「家家都創業」的富民目標。

在奔小康的路上,在奮進的發展中,康縣沒有因為脫貧「摘帽」而鬆懈,也沒有因為受「疫情」影響而頹廢,呈現在記者面前的是幹群齊心、共同努力的創業場景,是腳踏實地、勇往直前的奮鬥場景。

處處和諧,全民齊唱「幸福歌」

康縣在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特優產業的同時,把「富口袋」和「富腦袋」有機結合,「塑形」和「鑄魂」同步推進。該縣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為抓手,大力強化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今年元月,康縣號召全縣學習借鑑康縣岸門口鎮楊家河村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過程中,把美麗鄉村建設和「除陋習、樹新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緊密融合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楊家河經驗」。

「中建集團倡導的『我邁步·你康福』公益活動,創新了我鎮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新模式,通過用文明積分兌換『小確幸』徽章來實現農戶微心願的形式,讓群眾積極參與村級善行公益、環境衛生、社會公德及農戶自己家庭衛生整治活動,引導農戶轉變落後守舊觀念,進一步改善農村群眾的精神風貌,激發群眾自我參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內生動力,使群眾在參與中受教育、提素質,在參與中讓村子變得更美,生活更加幸福;並使群眾牢固樹立勤勞致富、脫貧光榮的價值取向,凝聚脫貧奔小康的強大精神力量。」康縣岸門口鎮黨委書記梁月紅說。

「楊家河經驗」是康縣新時代文明實踐、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一個標杆,更是在全縣「村村優美」「家家創業」的基礎上湧現出來的「精神明星」。

「『楊家河經驗』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滿足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創新之舉,是進一步持續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工作的具體舉措。當前,我縣正處於鄉村振興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關鍵時期,各鄉鎮要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作用,學習借鑑『楊家河經驗』,緊密結合各自實際,全力實施文明實踐『四個工程』,為鄉村振興和文明城市創建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宇星說。

據了解,去年康縣評選表彰和推薦各級各類「最美」系列人物、身邊好人、道德模範、優秀志願者等典型450名,「六爭六評」「美麗農戶」「五星級文明戶」「脫貧致富模範戶」等典型1472戶;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進一步深化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幹部職工帶頭,全縣已註冊志願者1.58萬人,註冊志服務願團體400多個,發展專業和協會團體文明實踐志願者隊伍32支,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4000多場次,「三下鄉」志願活動600餘場次,參與活動志願者累計2萬多人(次);在窗口單位、城區廣場、交通路口、景區等公共場所設立了97個學雷鋒志願服務站,常態化提供各類便民利民志願服務活動。康縣通過樹立各類先進典型和開展各種志願服務活動,凝聚了強大的正能量,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新風尚。

物質豐富,精神飽滿,處處和諧,幸福如歌。在康縣,美麗鄉村建設提檔升級,特優產業培育茁壯成長,全域旅遊發展逐步實現,人民群眾在花園式的村莊裡享受著城市般的幸福生活,滿臉堆笑、精神抖擻、幹勁十足。

康縣望關鎮葉灣村95歲的蒲大爺耳聰目明、活動自如。他告訴記者,「現在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太幸福了,家家住樓房,戶戶有產業,人人開小車……如果身體允許,我想一直這樣幸福地活著。」

相關焦點

  • 江山如畫 幸福如歌
    11月21日,由中國農村雜誌社主辦,中共江山市委、江山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20年「慶豐收·迎小康」中國村歌大賽總決賽在浙江省江山市舉行,來自全國15個省區市的15支參賽隊伍匯聚江山。其中,江山市11首村歌榮登「2020年中國村歌大賽百佳村歌名單」。中國村歌大賽是由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策劃安排的系列活動之一,展現的正是美麗鄉村的文明新風和中國農民的文化自信。
  • 江山如「歌」 浙江衢州江山市以村歌推動鄉村振興
    歷經十年,浙江衢州江山市以「賽歌」的勁頭培育了兩百多首村歌,以強烈的文化自信不斷創新發展,使鄉村文化持久綻放的魅力為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賦能,初步探索出了一條以村歌推動文化和經濟融合發展、推進「三治」融合、加快鄉村振興的路子。  嘹亮的村歌正成為江山驅動鄉村發展的「文化密碼」和「旅遊引擎」。
  • 來東營聽一聽,這裡奏起了「鄉村振興交響曲」
    一首首旋律優美、奮進向上的村歌在黃河入海口傳唱,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飄蕩著追求美好生活的嘹亮回聲,在大河奔湧的新時代激揚起東營美麗鄉村建設的踏地有聲。一首村歌一幅畫「產業興生活富,土房換新樓。鄉村振興大路寬,前方好奔頭。
  • 美麗鄉村·文明家園 生活如畫 鄉風如歌
    原標題:美麗鄉村·文明家園 生活如畫 鄉風如歌   本報記者雷魏添  舊影陳蹤無處覓,柴扉皆換靚門庭。
  • 「唱」出來的幸福生活——一首村歌與一座古村的鄉村振興故事
    新華社杭州11月19日電 題:「唱」出來的幸福生活——一首村歌與一座古村的鄉村振興故事新華社記者袁震宇、魏董華「不管我們走得多麼遠,故鄉永遠在我們心間。」歌聲悠揚地越過馬頭牆,飄蕩在一座江南古村的青石板路、阡陌街巷中。
  • 【美麗鄉村 我的家】東齊村:唱響幸福歌,編織新生活
    鄉村是什麼?無論是「青山郭外斜」的悠閒,還是「把酒話桑麻」的煙火氣,鄉村生活的圖景,始終是我們心中最溫暖的角落。
  • 在江山,聽村歌裡的「鄉村振興交響曲」
    朱錫群當即邀請她做新譜村歌《碗窯美》的主唱。再後來,祝雲英把《碗窯美》從江山唱到了衢州,又從衢州唱到了杭州,唱到了浙江省人民大會堂。 「如果不是村歌,我還只是一個圍著鍋臺、孩子、老公轉的家庭婦女,哪有機會站上大舞臺。」說起自己的「舞臺生涯」,祝雲英幸福滿滿,「每唱一次《碗窯美》,我就多了一份對家鄉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自豪。我期待有一天能讓全世界聽到江山村歌。」
  • 閩侯鄉村的幸福「三重奏」
    【光榮榜】青口鎮後福村獲得全國第一屆美麗宜居短視頻擂臺賽「環境優美型」優秀作品獎,是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鄉村;荊溪鎮仁洲村獲評2019年省級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白沙鎮林柄村獲評「福州十大魅力鄉村」;……(福州市委鄉村振興辦供圖)福州日報記者 蔣雅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是陶淵明筆下如真似幻的桃花源。記憶中的鄉村,鄉愁中的田園,如今在八閩首邑依舊可以探尋。
  • 【永州市】產業勃發生態優美樂業安居 唱響鄉村振興「新農歌」
    今年9月以來,永州市組織系統安排萬餘黨員幹部,對全市3301個村(社區)開展全覆蓋調研,列清單、補短板、出對策,實現問題靜態清零,在全省率先探索接續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對接問題。  永州把脫貧摘帽當成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統籌銜接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促進村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 探訪克林柴可夫斯基故居:這裡,《如歌的行板》在迴蕩【10】
    探訪克林柴可夫斯基故居:這裡,《如歌的行板》在迴蕩【10】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2013年05月06日08:24 夏天的時候,柴科夫斯基常在這裡用餐。 克林故居曾是俄羅斯國際法學家薩哈羅夫的宅邸,柴可夫斯基於1892年5月搬至這裡居住。克林小鎮的安靜與舒適使柴科夫斯基得以擺脫城市生活的喧囂,獲得內心的慰藉與創作的靈感。在這裡,柴科夫斯基完成了芭蕾劇《胡桃夾子》、歌劇《約蘭達》等音樂作品的創作。
  • 在江山,聽村歌裡的「鄉村振興交響曲」
    朱錫群當即邀請她做新譜村歌《碗窯美》的主唱。再後來,祝雲英把《碗窯美》從江山唱到了衢州,又從衢州唱到了杭州,唱到了浙江省人民大會堂。  「如果不是村歌,我還只是一個圍著鍋臺、孩子、老公轉的家庭婦女,哪有機會站上大舞臺。」說起自己的「舞臺生涯」,祝雲英幸福滿滿,「每唱一次《碗窯美》,我就多了一份對家鄉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自豪。我期待有一天能讓全世界聽到江山村歌。」
  • 鄉村未來從這裡起步 海北「最美鄉村」建設紀實
    2012年8月,海北藏族自治州率先在全省啟動了以「共建美麗鄉村,共享美好生活」的「尋找最美鄉村」評選活動。全州30個鄉鎮214個行政村展開了一場以「環境優美、生活富美、社會和美」為標準的「最美鄉村」評選活動,最終10個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的村莊脫穎而出。
  • 閩侯鄉村的幸福「三重奏」
    【光榮榜】  青口鎮後福村獲得全國第一屆美麗宜居短視頻擂臺賽「環境優美型」優秀作品獎,是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鄉村;  荊溪鎮仁洲村獲評2019年省級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  白沙鎮林柄村獲評「福州十大魅力鄉村」;  ……  近年來,閩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碩果纍纍
  • 【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這裡的村民為何幸福得像花兒一樣?柯橋棠棣...
    漓渚鎮棠棣村央廣網杭州5月24日消息(記者傅煒如)「漓渚滿目綠無涯,棠棣無處不逢花。」相傳2500年前,越王勾踐在蘭渚山下種植蘭花。說起現在的生活,老人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大兒子花木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小兒子在村裡蓋起了四層小洋房,張菊英家在村裡也是很體面了。生活富起來了,勤勞打拼的傳統依然沒有忘,老人仍然自己下農田,種花木。她說:「就是閒不下來,村裡八十歲的老人還在種地嘞!」「灕水清,渚山奇,蘭香滿棠棣。
  • 歲月如歌——李明水彩
    這樣的聯想應該源於他高超的色彩把控、準確的形態表達,源於他土生土長的長沙人性格和他的生活態度,關注普通的身邊事物,並與它們融為一體,悠哉遊哉的天性加上天賦的繪畫才能,使他忘情於山水間,也寄情於山水間,繪出的是如歌般的歲月。
  • 鐘山:「路網」織就幸福景 鄉村飛出小康歌
    圖為路網助推鄉村振興,醉美裡村綠意盎然。廖超文攝 「路網」織就幸福景,鄉村飛出小康歌。2019年,鐘山縣地區生產總值111.7億元,增長7.4%;財政收入6.2億元,增長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6億元,增長5.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44元,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74元,增長10.2%。
  • 庫車鄉村的初冬景色充滿秋意,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環境優美安祥
    庫車鄉村的初冬景色充滿秋意,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環境優美安祥庫車鄉村的初冬景色充滿秋意,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環境優美安祥庫車鄉村的初冬景色充滿秋意,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環境優美安祥庫車鄉村的初冬景色充滿秋意,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環境優美安祥庫車鄉村的初冬景色充滿秋意,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環境優美安祥庫車鄉村的初冬景色充滿秋意,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環境優美安祥庫車鄉村的初冬景色充滿秋意,空氣清新,景色優美,環境優美安祥
  • 踏著鄉村振興的如歌「行板」
    此前,記者曾經去過尕貝現在陶爾根家園的家和在草灘上的家,確如尕貝所言,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記者在強烈的反差中體會到,鄉村振興的大潮中,尕貝們從日益不堪重負的草灘上走出來,既為生態建設作出了貢獻,又從飽含艱辛的生產生活中解脫出來,在生產生活日益得到改善的同時,為鄉村的發展夯實了根基。
  • 這裡的笑聲好幸福!
    而以黨建綜合體引領,在溫縣「遍地開花」的農村幸福院,實現了老人想要的幸福。 黨建引領點亮幸福老年 「一個人在家很孤單,再說,我年紀大了手腳也不利索。在這裡,吃飯方便,還能鍛鍊、能打牌,兒女們都很放心。」在溫泉街道鄭門莊村的幸福院裡,年近八旬的劉奶奶正在寬敞的幸福院裡打牌。
  • 公益性「慢火車」唱響小康幸福之歌
    開行46年來,它始終踐行著「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宗旨,用責任與擔當唱響助力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幸福之歌。脫貧致富路上,農村面貌反映脫貧攻堅成效,折射發展致富勢頭。慢火車承載著貧困地區群眾的小康之夢,由此帶來的是貧困地區的日子越過越舒坦,幸福的滋味越來越濃烈!南博山中村是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村裡將種植獼猴桃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