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把電視上的鑑定專家放到市場上,大部分專家都活不下去

2020-12-24 史書傳音

說起馬未都,很多人都是從電視上一個個公知談話節目裡知道的他,他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者。而他本人其實也是很厲害的作家、編劇,除此之外,他還是古董文玩收藏界數一數二的「大佬」。

他參與創立的個人博物館至今仍然開放,他本人更是對古董文玩的鑑賞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讓人信服。熟悉他的人也知道,他是個很愛說實話的人,他的某些發言往往切中時弊,說著別人不敢說的話。

馬未都

專家真的足夠專業嗎?

馬未都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我敢說,把電視上一些專家推到市場上,大部分專家都活不下去,他買不到真東西。文物鑑定專家只看書不上手,就像看書學遊泳一樣,一下水肯定沉底。

這句話雖然有些絕對,但絕對是當今古玩市場的真實樣貌。

很大一部分專家,壓根算不上專家。我們經常說,某某某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那麼該如何去定義專家二字呢?

如果打開字典會發現,專家指的是「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技能或專業知識全面的人 」。

這種解釋,也有著他的道理,專業技能與學術知識,是一個專家的根本,但也只是根本。換言之,僅僅具備知識的專家,可能並不是專業的專家。因為他們缺少了重要的實踐一環。

在馬未都這句話裡,這些電視上的專家有很多都是這種不專業的專家。他們在知識方面,確實有著尋常百姓所不具備那一部分,但人的生命畢竟有限,而人的精力也有著上限,在精通了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想要有實踐過程,可以說是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耐心與努力,而這確實最難以修煉的。

唐三彩

在1992年,北京故宮的專家就發生過一起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時間,事情的起因是海關在一位即將出境的旅客身上發現了珍貴文物唐三彩,但旅客卻聲稱這是工藝品,並不是古董。海關為了驗明真偽特意請來了故宮專家進行檢驗,經幾位專家確認一致認為這是古董真品。

旅客為了表明清白,就帶領一行人去到了自己購買唐三彩的地方,結果發現這裡的工匠是一位仿製唐三彩的高手,也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這樣的事件之所以會發生,一方面是這位高手的技藝確實了得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故宮專家們也有著失手的時候,而他們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的專家了。

很多的專家,都過於認準書本,讓文物鑑定成了紙上談兵,也讓文物鑑定這個學科成為了撈金的一種手段,畢竟電視節目都有著自己的臺本,而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只是一場經過精心安排的盛大表演秀,而想要躋身於這場秀,專家的身份就是一張很好的入場券。

馬未都曾經表達過對很多電視節目裡專家的不認可,有些專家在替嘉賓鑑賞寶物時,總會有一些在馬未都看來的錯誤。比如,很多電視節目的專家都喜歡在鑑定時帶著白手套,看上去就顯得專業,可馬未都指出這樣的做法有時候也是錯的。

鑑寶節目

假如鑑定的物件是瓷器或者玉石,本身就需要鑑定時的觸摸來給出結論,而帶上手套只會讓這一項變得困難。再加上這些器物比較光滑,容易掉落,而戴上手套更是增加了掉落的可能性。

在某些需要佩戴的場合,如古籍書畫的鑑定時,很多專家又脫下了手套,這對於脆弱的紙張,可以說危害極大。

這樣的專家,就是馬未都口中在市場裡活不下去的專家,因為他們很多人的能力或許都配不上專家二字。

鑑寶專家

專家不一定有德行

在2009年9月,一個男人帶著自己的傳家寶參加了一檔電視鑑寶節目,這個男人叫做朱雲,而他的傳家寶就是赫赫有名的《嵩陽漢柏圖》。

這幅畫是乾隆皇帝的御筆畫,是他在嵩陽書院見到兩棵古樹時心中有感而畫,畫上還有乾隆的題詩,哪怕對文物不懂得人都知道這幅畫背後蘊藏的巨大價值。

朱雲家中並沒有古玩的愛好者,所以只能通過電視鑑寶來試一試畫的真偽。在活動現場,鑑寶專家劉巖並沒有當場下定論,而是讓朱雲晚上再見面詳談。

當晚,朱雲去到了劉巖入住的酒店,一番攀談,劉巖表示朱雲的這幅畫是仿製品,不值大錢,但自己可以幫著找個買主,賣個幾萬元還是很輕鬆的。

朱雲見畫是贗品,也就沒了保留的意義,還不如出手賣了它,也就爽快答應了。沒過幾天,劉巖就帶著賣家找到了朱雲,最終以17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完成了這次交易。

《嵩陽漢柏圖》

時間來到兩年之後,朱雲在電視上發現這幅自己兩年前出手的《嵩陽漢柏圖》居然現身在知名的拍賣會上,最終還以87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此時的朱雲只覺得自己被騙了,於是一紙訴狀將當時的中間人劉巖與買家告上法庭,可惜後因證據不足,一直沒有定論。

此事在網絡上引發了一輪很大的爭議,有人覺得是朱雲看錯了,那副8700萬的真跡壓根不是他的那一副。

也有人說,劉巖作為專家,公然買賣假貨的行為令人不齒。還有人覺得,整件事情就是炒作,博人眼球。

可筆者認為,無論如何,劉巖作為受邀的鑑寶專家,就應該公平公正,他的首要目的是鑑寶而不是買賣,可他卻私下裡慫恿朱雲交易,這樣難免不讓人心生懷疑

這事件背後所展露出的問題就是專家們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的問題。在某些鑑寶機構裡,證書代表的就是這藏品的價格而不是價值。一件高仿品只要有了證書,就能提高身價,甚至以假亂真。

而這些專家們也能從中獲利,也就是大家說的吃回扣。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專家本身就不夠專業,他們也不願意花時間在學習與經驗積累上,還不如多發些證書,多用自己的專家名頭來賺賺錢。

普通人對於文物領域的知識空白,就成了這些專家們大肆斂財的最好機會,他們只為了錢的價值觀早已經讓他們對不起自己身上的專家二字。

而事實上,這些專家中的很多人獲得這個稱號時,就沒有付出太多的成本。根據業內的很多人爆料,電視上的許多鑑寶專家或許都未曾系統地學習過文物古玩類的知識,他們的水平與真正的專家有著天差地別,而也正是這些區別,讓他們更願意借著專家的身份來販賣良知,賺昧心錢。

寶物有專家鑑定,那這些專家又靠誰來保真呢?而這些無法保真的專家在文物市場上會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嗎?

古玩瓷器

馬未都為什麼敢說這樣的話?

很多人都對上面提到過的專家不專業和專家無德行表示譴責,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為什麼有資格這樣說。其實,他之所以敢這樣說,也是有著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就是他豐富的古玩知識。中國有句詩寫的很好,叫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知識重要嗎?那是自然,可比書本上知識更重要的,是一次次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這一點在古玩行尤其重要。

假如到潘家園去,看看路邊蹲著的大爺,這其中總有幾個有真本事,哪怕沒專門在學校裡學習過,他們的眼力也比天天抱著書本看古玩的學生要好。

馬未都

馬未都就是這樣的人,他早在80年代就開始收集古玩,如今已有千餘件藏品,他並不是科班出身,而是早年間自己在市場上一點點琢磨探索出來的。

曾經有外國人拿著瓷器來鑑定,他連包裹都沒打開,只瞧了眼蓋子,就說出了是什麼時代的什麼瓷器。而這些,都是他自己用時間與精力沉澱出的能力。

其次,就是馬未都作為一個文人的氣節。他曾經表示,如果有人拿來個好東西,讓我給出個價,我可能就不給他鑑定了。因為在馬未都眼中,文物被衡量的標準並不是價格,而是文物背後蘊含的歷史價值,這些東西有時候是數字所不能表現出來的。

古玩

這也是馬未都有資格說出那些專家在市場上活不下去的重要原因,在他眼中,古玩並不是賺錢的工具,他的收藏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是渴望通過這一件件器物,去感受遙遠時間那一頭中那些人的生活。

專家也好,普通人也罷,每個在古玩圈子裡摸爬滾打的人,都有著自己的理由,無論是真的喜歡古玩,還是單純地想借著古玩賺錢,都有著自己的道理,只要不觸犯道德與法律,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堅持下去。

畢竟觸犯法律時,有司法部門對他們進行懲處,而觸犯道德底線時,還有馬未都這樣的人願意站出來說句實話,告訴蒙昧的大眾事實的真相。

相關焦點

  • 馬未都:民間行家鑑定勝專家
    馬未都很狂傲,他說「歷史上著名的瓷器收藏家,古代是乾隆爺,近代就是我」;「在文博界這麼多年我沒覺得碰上過什麼對手」。這自信讓人聽著都冒汗。馬未都很精明,他說:「買古玩,我得讓人家有錢賺,人家才能總想著我。
  • 馬未都:故宮的專家都非常厲害,但在這點上,他們不可能比得上我
    北京故宮北京故宮大概是每個中國人都很嚮往的地方吧!這座凝聚了古人智慧的宏偉建築早已成為了中國的象徵,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聞名全世界的世界文化遺產。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它的建設不僅是為了給帝王提供居住、辦公的場所,更是古代帝王權力的象徵,明清兩代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此居住過。
  • 這樣胡說八道的民間《鑑寶》欄目,連央視專家都看不下去了!
    這時候大家明白,原來民間的一些《鑑寶》欄目還有這麼不靠譜的事情!是什麼原因讓這位經常在電視裡面出現的專家如此憤怒呢?原來在文中,蔡國聲專家拍攝了一個視頻,揭露了該檔欄目的真面目。在節目中,除了請來央視的幾位專家,他們還請來了山東當地的一位「土」專家。就是這位本地的專家睜著眼說瞎話的做法讓幾位央視專家徹底憤怒了!
  • 馬未都:收藏了一幅「名畫」,故宮專家看後大笑
    正如每個領域都是一潭深不見底的水,在初涉其中時,馬未都也不例外地交了學費。古玩界有些行話為人熟知,比如「撿漏」,指的是用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再比如「打眼」,指的是買古玩時把新東西當老東西買了,有上當的意思。馬未都先生的打眼故事會帶給你什麼啟發呢?
  • 「撿漏專家」馬未都:欲將百億身家捐贈博物館,可惜兒子有意見
    文物收藏大師馬未都以前講過一個段子,說是如何判斷一個人是真文藝還是假文藝?他假定了一個標準:在咖啡店玩手機躺床上看書的是真文藝;在咖啡店看書躺床上玩手機的是假文藝。其實,馬未都本人何嘗不是如此?他雖然學歷低,但他對傳統文化的積累,絕對超過了99%的專家,在潘家園舊貨市場靠「撿漏」發家的他,已經擁有一個市值400億的博物館。從作家到一個身家幾百億的博物館館主,馬未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30多年的時間裡,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蛻變。
  • 十大文物鑑定專家烏龍事件
    這樣兩起事件之後,一時間關於史姓專家的專業鑑定水平眾說紛紛。在記者的調查中,多數網友表示,包括一些重量級別的鑑定專家在內,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烏龍事件,一方面是因為在對於文物種類的鑑定中界限不清楚,各有分工的情況下,經常會出現一些青銅鑑定專家去做玉器鑑定。
  • 馬未都:我最珍貴的4件紫檀「至寶」,故宮專家看了都得眼紅!
    馬未都:我最珍貴的4件紫檀「至寶」,故宮專家看了都得眼紅!馬未都是個收藏家,他師從王世襄先生,得到真傳後在古董市場上「叱詫風雲」,曾撿漏了不少珍寶,後來東西越來越多,馬未都就起了開私人博物館的念頭,那個時候國內的私人博物館還是空白,於是在馬未都東奔西跑之下,這座全國首個私人博物館終於落地,開館之時海內外報紙都廣泛報導了這件事,馬未都一時間風頭無兩。
  • 如何評價央視《尋寶》節目的鑑定專家?
    央視的《尋寶》今年在電視上很少見了,在網上還能看到以前的重播節目。至於專家,有人說4位,我印象中的就不下8位了,每期的專家都不太一樣。我最喜歡的就是蔡國聲老師和丘小君老師,還有王注貳也很喜歡。蔡國聲老師從事古董鑑定有40多年了,聽說王注貳和他是親戚(八卦一下),浙江人,在文物鑑定界被譽為「高產專家」。蔡老師素質很高,對文物鑑定的造詣也很高。有時候看《尋寶》的時候,有的藏友問他的問題很外行,行兒裡話叫「雛兒」,可是蔡老師都很有耐心地向藏友解釋原因,告訴他們怎麼保養藏品,很欣賞他。
  • 馬未都:收藏有詐
    這個市場是非法的,每天6點多鐘擺攤,七八點鐘散攤,馬未都就提前半個小時出門,繞到這裡轉轉,每個月都能買上一兩件心儀的古董。時間一長,就跟這幫人混熟了,他的很多古董知識和交易行規都是從這裡學到的。「因為他們每天上來的東西都不一樣,就跟老師每天給你布置一道題似的,很多東西都沒見過。」馬未都說。
  • 持寶人拿鳥食罐鑑寶,馬未都看了一眼問:您沒養過鳥吧?
    持寶人拿鳥食罐鑑寶,馬未都看了一眼問:您沒養過鳥吧?在現在收藏市場上存在很多品種的古董,包括吃飯的、裝酒的、學習的等等古董都有,作用不同的古董都存在。但是很多人並不能分清古董的真假,持寶人就會到鑑寶節目請鑑寶專家進行鑑定。
  • 男子花88萬請關公像,拿去叫專家鑑定,專家:萬幸是閉著眼睛的
    近些年來有很多鑑定文物的電視節目,要說文物收藏也是有很大風險的,要是淘到假貨,那錢就白扔了。因此這些鑑定文物的電視節目一出現,裡面有專門的專家坐鎮,自然有很多文物收藏者想知道自己手中寶貝的價值,就會前來鑑定。
  • 馬未都:現在的古玩市場太亂,傻子越來越少,騙子騙完就跑!
    這還不都是拜那些所謂的「古玩高手」,「鑑寶專家」們所賜。 其實這種現象並非這兩年才開始,早在好幾年前,古玩市場的生意就已經不好做了,馬未都這些年也都是賦閒在家,偶爾上上節目,去看看自己的博物館,再也不往古玩市場上逛了,馬未都曾用一句話來形容如今的古玩市場
  • 馬未都:朋友讓我鑑定銅爐,連底款都能讀錯,我一看納悶了
    馬未都:朋友讓我鑑定銅爐,連底款都能讀錯,我一看納悶了 馬未都在收藏界的段位,就好比中國文學界巔峰的《紅樓夢》,基本上搞收藏的人沒有不知道馬未都的。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就已經有了「馬爺」的稱號,看得出收藏界的人對馬未都還是相當認可。
  • 美女帶父親藏品來鑑寶,專家看後:膽子真大,這是收藏界的大忌諱
    基本上是通過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古書典籍,而另一種,就是考古專家去研究那些歷史悠久的文物,從中去發現、去驗證古代的歷史風貌。我國對於古文化的研究越來越重視,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年代久遠的文物價值也水漲船高,在文物市場上的價格也久居不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古董文物的重要性,不管是收藏還是用來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
  • 美女拿去鑑寶,專家:比彩禮要值錢!
    雖然很多時候提倡一個公平的婚姻,但卻也一直保留著這種習慣,如今都是送女方家裡一個吉利數字的錢,但你見過送一幅畫的嗎?之前便有一位美女,拿著一幅畫前去鑑寶,並且聲稱是閨蜜結婚時,男方家中送的彩禮。讓當場的很多觀眾十分好奇,畢竟不懂的人收藏書畫,真假難辨,更何況是彩禮了,因此女生的閨蜜便讓她去鑑寶節目上讓專家看下真偽。
  • 藝術品在線鑑定之謎:64元仿古瓷器被鑑定為真品
    面對這樣的質疑,收藏聯盟App創始人李春標表示,「一般我們是不接受從網上摳圖來放到平臺上鑑定的,通常看到此類情況我們會否決掉,像這樣的烏龍事件還是十分少見的,後期我們也會逐步完善」。本身就是資深錢幣收藏愛好者的李春標也坦言,相比錢幣鑑定,瓷器的鑑定更為複雜。
  • 筆跡鑑定專家從隻言片語裡「讀」清案情
    幾百萬元的擔保合同上有他的籤名,他卻堅稱系他人偽造;綁架撕票,勒索信上故意偽裝的筆跡能夠指向真兇嗎;老父親去世前留下了兩份遺囑,遺產到底給哪個子女……三個案例,來自不同社會領域,但是打開它們的「鑰匙」都是筆跡鑑定。
  • 大媽帶自家佛像上鑑寶,專家連臉部都仔細研究:連表情都畫上了
    大媽帶自家佛像上鑑寶,專家連臉部都仔細研究:連表情都畫上了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國家對於文物的重視程度也是越來越高,在民間,可以說文物收藏家非常多,他們會通過自己各種渠道收集古董,當然,頂級的收藏家可都是久經古玩沙場考驗
  • 男子賣別墅換來「紅燒肉」,鑑寶專家聲稱太大膽,提議捐給博物館
    可以說,大部分人並不是像馬未都那樣,在在踏入收藏界之前,都搞懂了每個時代的器物的特點和價值,所以變成小白,交學費成為許多初入行人拐不過去的檻。但是就算如此,豐厚的回報和快速的致富,讓收藏界成為了2000以後的一個大熱市場,對於參差不齊的古玩市場,許多電視臺和電視頻道,紛紛推出了「鑑寶」類節目,這些節目現在都很受人歡迎,並且一些節目,為了增加收視率,會請一些專家學者鑑定寶貝,而有些寶貝鑑定是假的,就會當場砸碎。
  • 老人帶著家傳金簪鑑定,專家看到釵上五個字,忙問您母親是?
    老人帶著家傳金簪鑑定,專家看到釵上五個字,忙問您母親是?有些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要花很大的價錢,甚至是天價也要將這些寶物買回來?為什麼會買回來呢?那是因為這些文物是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的,它們見證了中國古代朝代的發展,見證歷史的改變與步伐。雖然我們很盡力的拯救它們,帶它們回家,但依舊有很多的文物流落在外,不能回來。雖然有文物流落國外,但也有些文物是被當做傳家之寶,流傳下來,得到很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