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疫情帶來的生存戰,或許已經跟商家的經營能力無關,只關乎各家帳上,有多少能耗得起的錢
文 |《財經》實習生 張丹 記者 江瑋 發自倫敦
編輯 | 郝洲
大紅燈籠仍懸掛在街道上方,寫著「國泰民安」的牌樓仍在,關門三個多月的餐館恢復了堂食,食客又回到了這裡。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沉寂的倫敦唐人街逐漸復甦,但一切又不一樣了。
門口擺著免洗消毒洗手液,進店先測體溫,店內需要保持社交距離,坐在飯桌前才能摘下口罩,顧客們的用餐體驗與以往大為不同。對於在唐人街餐飲業工作了十多年的施明華而言,疫情後最大的變化是缺少了人氣。有一年春節,因為路上人潮洶湧,他花了一個小時才走完短短一條街道,但如今的唐人街即使在重啟之後也今非昔比。
唐人街的繁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遊客和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自疫情暴發以來,各國服務業受到重創。相比英國其他餐飲行業,唐人街的情況更加複雜。
沒有遊客和留學生,意味著唐人街當前失去了客源。唐人街裡,小到一家奶茶店,大到幾百平米的餐廳,都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低谷。老闆們見面時的問候變成了:「今天虧了多少?」
「好的時候唐人街是最好的。」一位倫敦唐人街餐廳老闆說,但話鋒一轉,「壞的時候也是最壞的。」
止不住的虧損
位於倫敦西區的唐人街在疫情前是這座城市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它由14條長短寬窄不一的街道組成,周圍集結了西區的主要劇院。唐人街往西是英國最繁華的商業街道攝政街和牛津街,往北是倫敦夜生活集合地蘇豪酒吧區,往東是以街頭表演和特色商鋪著稱的科文特花園,往南則是倫敦的地標之一特拉法加廣場。
「整個歐洲沒有比倫敦唐人街位置更好的唐人街了。」一位唐人街商戶老闆感慨說。如今的唐人街是在二戰之後發展起來的,當時華人社區從東倫敦遷入。上世紀60年代,大量香港移民也選擇在此處落腳。70多年來,倫敦唐人街已經發展為一個成熟的社區,這裡涵蓋了售賣中國和亞洲食品的超市、餐廳、麵包店、銀行、理髮店、旅行社、律師樓、會計所、書店等。
今年春節以後,施明華明顯感受到客人減少,儘管當時英國還未出現確診病例,但中國留學生比英國當地人表現得更謹慎。每年春節期間,在距離倫敦中國城不遠的特拉法加廣場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唐人街舞獅的隊伍也會吸引眾多遊客,但施明華曾經花一個小時走完的街道在今年春節只花了幾分鐘就走完了。
3月開始,英國疫情惡化,唐人街徹底成了空城。3月20日晚,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除了外賣業務,所有咖啡、酒吧、餐廳關停。唐人街大部分餐廳直接關門停業,只有少數幾家做外賣。黑芙蕾是其中之一。
外賣一開始還不錯。但到中後期,「一周比一周少。」黑芙蕾的老闆王佳認為,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回國。
國外疫情暴發以來,海外留學生回國難的問題引發輿論關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搭乘「五個一」航班回國的留學生數量逐漸增加。留學生一批批地走,黑芙蕾的營業額一周周下降。
7月4日,英國大規模解封,全面重啟經濟。英格蘭地區餐飲業被允許重新營業,唐人街踏上重啟之路。王佳召回員工,但客流減少,營業額只有以往的十分之一。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一天下來,外賣加堂食的總營業額還不夠支付員工工資。」
不過由於奶茶店店鋪面積和需要的人工有限,加上政府推出的減稅和補貼政策,王佳的奶茶店暫且還能勉強保本。但對於規模更大的餐廳而言,情況則不讓人樂觀。
一家中餐館在解封後的第三周又關了門,門上貼著:「由於生意情況持續困難,我們決定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再次暫停服務,直到情況改善。」
川菜館錦裡在唐人街有兩家店,一家400平米的旗艦店和一家300平米的老店。其中旗艦店自三月初關門以來,至今仍未營業。「大店要耗費更多的人力成本,在生意額不夠的情況下,關店反而比開店虧得少。」錦裡合伙人之一馬騰說。
錦裡在倫敦留學圈裡小有名氣,是「倫敦最受中國學生歡迎的餐廳」之一。據馬騰介紹,錦裡的顧客絕大多數都是中國留學生。在這裡吃飯,如果沒有提前預約,通常要排隊15到45分鐘。
但如今錦裡在唐人街的兩家店,每周大約要虧損1萬英鎊(合人民幣約91000元)。仍處於歇業狀態的旗艦店虧在房租,即使房東已經考慮到疫情的影響將房租減半,一個月的房租也要2萬多鎊。老店雖然在營業,但營業額降為以往的三分之一,成本也在增加。由於食材價格上漲了10%左右,在菜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算上人工成本,老店每周的虧損在5000鎊上下。
留學生回國使錦裡流失了一部分客源,但即使是留守英國的留學生,由於他們「防範意識相對較強,還不敢來唐人街」,馬騰說。為了降低感染的風險,這家餐廳自疫情以來在唐人街附近租了兩套公寓供員工居住,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外來接觸和搭乘公共運輸帶來的潛在風險。
英國是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死亡人數在歐洲國家中居首。截至8月5日,英國確診的新冠病例為30.9萬,死亡人數為4.6萬。
疫情暴發後,馬騰曾試圖增加錦裡在外國食客中的曝光度,包括接受BBC等外媒的採訪。但相比更受英國人喜愛的粵菜餐廳,進駐唐人街時間較晚的川菜館並不佔優勢。
在疫情之後的唐人街,粵式餐廳的生意看似還算紅火,門外的露天餐桌常常坐滿了人。對於英國本地人而言,粵菜比川菜更能代表中餐,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因於粵式餐廳在唐人街發展的歷史。
二戰之後,隨著中國餐飲逐漸受歡迎以及香港移民的大批湧入,華人勢力逐漸佔據了爵祿街(Gerrard Street)一帶,那裡是最開始的唐人街。隨著香港移民與家眷來到倫敦落地生根,倫敦中國城社區漸成規模。1985年,倫敦政府正式承認「倫敦華埠」為唐人街社區。
在14條唐人街道裡,以粵式餐廳為主的爵祿街依舊是唐人街最中心的一條街,粵式餐廳培養了一代英國人對中餐的口味。
但即使是看似紅火的粵式餐廳,疫情後也大不如前。位於轉角處的粵式餐廳金滿樓,佔據地理優勢,門外的露天餐桌上前坐滿了客人。
「你看到的剛好是茶點。」金滿樓的員工馬仔哥(化名)說。實際情況是由於缺少留學生和遊客,餐廳的顧客減少了一半。「一家餐廳幾十張桌子,門外的十多桌是熱鬧,但裡面是空的,過了茶點,就很慘了」。馬仔哥在金滿樓工作17年,從未見過這樣的冷清。「2008年金融危機時也沒有。」
政府減稅、補貼遠無法彌補營業虧損
解封以來, 鄭莉莉經營的超市天福行營業額降了八成。「外國顧客的客單價普遍不高,營業額還得靠留學生和遊客拉上去。」
封城三個多月,不少商品滯銷過期,只能丟掉;臨期食品則被打上了「買一送一」的標籤。「其實都是虧本在賣。」 鄭莉莉說。她需要回流現金,進新貨。
為了減少疫情對商戶的影響,英國政府啟動了針對中小企業的「復甦貸款計劃」。貸款額度在2000英鎊至企業25%的營業額之間,每家店最多可申請5萬英鎊。貸款期限6年,第一年免利息,之後五年的年利率為2.5%,允許提前還款。
利用這筆貸款,莉莉新進了一批貨,但避開了大額採購,比如中秋節的月餅。香港的美心月餅需要提前兩三個月預訂,且要求一次付清全款。往年7月,天福行都是10萬鎊起訂,而今年一個都不敢定。今年中秋,鄭莉莉打算進一些英國本地價格更低的月餅「意思一下」。
今年3月,在英國疫情暴發之初,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曾宣布,將拿出3300億鎊為企業提供政府擔保貸款,緩解英國大中小企業在疫情中受到的影響,這相當於英國GDP的15%。7月8日,蘇納克公布了恢復英國經濟的三階段方案:第一階段是1600億鎊的一攬子財政計劃,包括支付1200萬員工的工資和為超過100萬家企業提供財政撥款、企業貸款和稅收減免等。第二階段涵蓋增加就業、減少餐飲行業增值稅、提供外出就餐補貼等舉措。第三階段的財政計劃將在今年秋季公布。
從7月15日起,英國政府將餐飲等行業增值稅從20%減至5%,直至2021年1月。在英格蘭地區,政府免除了零售、餐飲、休閒行業一年的地稅。在唐人街,地稅通常是房租的一半左右,多位商家表示「壓力減少了很多」。對上述行業,英國政府還提供額外補貼。商業估值在5.1萬鎊以下的店鋪,可視商業估值獲得地方議會一次性1萬鎊到2.5萬鎊的補貼。但唐人街的店鋪商業估值普遍在5.1萬鎊以上,因此大部分餐廳無法申請此項補貼。在《財經》記者採訪的十幾家店鋪中,也只有店鋪面積偏小的一家奶茶店拿到了補貼。
英國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受到商戶的歡迎,但在這場生存戰裡,商家們最大的壓力是房租,而房租問題是政府無法解決的。儘管政府出臺了一些保護租戶權益的舉措,但租賃協議的法律性質是房客與房東之間的私人商業交易。
唐人街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裡的房租成本普遍偏高。唐人街裡,一家中等規模的店鋪,月租大概2萬英鎊。
沙夫茨伯裡公司擁有唐人街五分之四的商鋪、寫字樓和公寓。疫情期間,沙夫茨伯裡減免了唐人街商家一半租金。解封之後,沙夫茨伯裡公司同意繼續減半房租,直到9月。之後的房租是否將繼續減免目前尚未可知。
考慮到疫情以來的生意,接受採訪的商家都希望有更大幅度的房租減免。「疫情期間關店,一分錢營收都沒有,還要交幾萬鎊的房租。」一位唐人街商戶說。他們更期待的一個方案是:3月至9月房租免費,9月到12月房租減半。一些商家臨時組織起來,一直在和房東協商。
商家也理解房東的難處:沒有銀行和政府的保證,房東很難批准長期免租期。「畢竟房東也要付按揭貸款。」馬騰說。
沙夫茨伯裡地產公司旗下商鋪,大多從事餐飲和娛樂休閒行業。該公司發布的半年報顯示,鑑於當前的經濟不確定性,公司已將投資組合的資產價值從37.8億鎊減記至35億鎊,減少近3億鎊。自今年二月以來,沙夫茨伯裡公司股價腰斬,跌幅超過50%,是該公司近五年來唯一一次大幅下跌。
「能熬下去的都是英雄」
十月之後,老闆面臨的壓力很可能會轉移到員工身上。
為了鼓勵留住工作,英國在今年3月採取前所未有的舉動,實施「強制休假」計劃,由政府向因受疫情影響無法開工的企業支付員工80%的工資,上限為每月2500英鎊。解封之後,員工可以返工做兼職。若兼職時間相比以往減少,政府將補貼剩餘工時的80%。
以黑芙蕾為例,黑芙蕾以前周末需要7個員工,現在最多只需3個。王佳把每個員工的工時減半並支付該部分工資,政府補貼剩下一半的80%。總體上,員工可以拿到原來90%的工資。
「強制休假」計劃緩解了唐人街商戶的壓力。解封後,生意不如以往,大部分餐廳都沒有召回全部員工。錦裡開門營業的老店,店裡只保留了5到6個服務員,願意返工的員工輪流上班,大部分員工工資依靠政府補貼。
米粉店米齊臨在唐人街的分店原來有10幾個服務員,解封後只召回了一個煮粉師傅,合伙人之一翠西承擔了服務員的工作。「生意從天上到了地下,用不了那麼多人。」翠西說。
「強制休假」計劃已經被延長至10月。但從9月開始到10月底,政府工資補貼的比例將逐漸減少,減少部分將由僱主承擔,直至10月31日計劃結束。
結束之後怎麼辦?唐人街的老闆們沒有答案。如果情況沒有好轉,有的商家估計失業率在30%左右;有的預計更高,「估計會有一半以上的人失業」。
返工之後, 金滿樓的員工馬仔哥的工時雖然沒有減少,但由於工資和生意掛鈎,到手的工資大打折扣。「不過在這麼壞的時候,夠吃夠住,有一點點錢就可以了。」
比起擔心自己,在一家亞洲超市擔任經理的貝塔更憂心唐人街的未來。「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堅持不下去了,唐人街就不復存在了。」
貝塔對唐人街有很深的情感歸屬。諾大的倫敦城裡,各種膚色的人,看到唐人街裡掛著的紅燈籠,貝塔有一種親切感。從國內初到英國時,唐人街幫助她慢慢適應英國。也正是在這裡,她找到了自己在異國生活的節奏和安定感。和她一起工作的同事也大多是遠離家鄉之人, 「大家相互幫助關心,就像家人。」
「能熬下去的都是英雄。」 馬騰說。據他所知,某家店在租約還有2年的情況下,已經將鑰匙還給了房東。還有一家餐廳沒有再續約,準備退出唐人街。他預計,今年年底唐人街會有一批關店潮。
在馬騰看來,能在唐人街開店的,都是倫敦城裡做中餐的精英。唐人街的房租足以篩掉一批人;房東還要對租客的經營種類、經商經歷、資金背景、銀行存款、房產證等多項做調查和打分。
但這場疫情帶來的生存戰,或許已經跟商家的經營能力無關,只關乎各家帳上,有多少能耗得起的錢。
自增值稅下降以來,唐人街陸續有餐廳推出了10%到20%折扣。為了鼓勵民眾到餐館消費,從8月起,英國政府開始實施「就餐即幫忙」計劃。從8月3日至8月31日,每周一至周三,民眾在餐廳就餐可以享受五折優惠,每人最多可減免10英鎊。參與這一計劃的餐廳需提前在政府網站註冊,政府將根據帳單向餐廳返還折扣金額。
就餐補貼為唐人街帶來了更多客流。大部門商家都貼出了50%折扣或者「每人最多可減10鎊」的標誌。飯點時,爵祿街的露天餐桌上坐滿了人。為了減緩顧客的擔心,解封後大部分餐廳在室外擺起了餐桌。
就餐補貼吸引了更多的人來到唐人街,但它並不能幫助唐人街商戶徹底解決困境。多年以來,唐人街商戶的經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遊客和中國留學生,但疫情改變了一切。面對變化,唐人街商戶或許將不得不做出改變。
疫情帶來了線上經濟的大爆發,目前唐人街絕大部分餐廳都展開了線上業務。不過由於大多數商家沒有自己的外賣平臺和外賣員,線上業務只能依靠外賣平臺。而外賣平臺的抽成在20%到35%之間,商家到手的利潤很低。
最好的情況是今年9月高校開學時,中國留學生能回到倫敦。但面對疫情,英國大部分高校已經決定在新學期採取線上教學方式以減少人員接觸。英國內政部出臺的政策也支持這一做法。今年秋季入學的國際學生可在英國境外參與線上授課,他們只要在2021年4月6日前入境英國並符合條件,就有資格申請畢業後長達2年的工作籤證。
多位因疫情回國的留學生均表示,他們暫無9月返回倫敦的打算,原因之一是擔心英國的疫情,二是確定可以遠程上課後,他們在國內已有其他計劃,比如實習和創業。
如果留學生下半年不返回倫敦,在中秋、聖誕,甚至明年春節這些最重要的日子,唐人街將繼續失去這一部分關鍵客源。大部門商家已經開始做好將生存戰拉到明年的心理準備。
「疫情終將過去。」錦裡老闆劉逸飛說。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為了更好地適應變化,他決定將業務進行多元化,原本一心只想傳播川菜文化的他已經決定在旗艦店重新開門後提供更多菜品選擇。
唐人街的變化是緩慢發生的。在這裡工作了十多年的施明華說,儘管從外觀上看唐人街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變化總在發生,以前的唐人街以粵菜館為主,如今有更多川菜館出現;西聯匯款的店面不知從何時起消失了,出現了更多小店,尤其是奶茶店。「這場疫情也會改變唐人街。」施明華說,只是眼下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