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蘭州晚報 2010-12-01 11:15 編輯:任琦琥
每日甘肅網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舟曲縣域古為羌戎居所,東臨隴南重鎮武都,西連甘南重地迭部,地域廣袤,資源富饒,是華夏始祖——羌族繁衍生息的區域之一。在遠古時期,舟曲縣域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白龍江谷底良好的土質為原始耕鋤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除史料記載的「三苗北徙三危」、與洮河、白龍江流域土著民族融為羌族的記載之外,舟曲歷史散見於各朝史料。
舟曲縣境自秦置羌道起,於邊陲高山、大河之咽喉築城圍寨、漢至清,時有築城設堡之舉。可以這樣說,在封建王朝漫長的變換更迭中,這些留在舟曲境內的一座座古城遺址讓我們看到的是一段段狼煙烽火、金戈鐵馬的歷史畫卷。
坪定古城
位於舟曲西北坪定鄉西2公裡的西寨城,經有關專家考證為漢代前羌道治所。記者在舟曲採訪時曾聽聞過這樣的民謠:「西口子」、「石城″」及「先有坪定石頭城,後有萬裡長城」。據《舟曲縣誌》記載,西寨城的面積約30600平方米。東依山崖,西、南臨險溝,北靠山丘。城中有內城遺蹟。西寨城先後出土粗泥質灰陶罐片及秦「半兩」銅幣。遺址東南角外墩臺遺址也曾發現繩紋灰陶殘片及秦「半兩」銅幣等。從出土文物及築城時的部分歷史記載可以推斷,西寨城建築時間大約在秦代,這也是舟曲迄今發現最早的古城。
而作為西漢早期羌道治所的坪定城,其遺址在今天的坪定村西南高臺地,略呈長方形,東南隅幾處內殘牆有夾棍眼,高約10-12米。遺址面積約12400平方米,出土粗布紋瓦片,侈口圓腹繩紋灰陶罐、斂口缽殘片及漢小磚。據當地文化部門推定為漢代建築。
西固城遺址
在甘南州很多志書及史料中記載的西固城就是今天的舟曲縣城。史料記載,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飛將軍李廣徵西域匈奴,於原羌道新置武都郡,選治於今舟曲縣西關。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漢開西南夷,於洛峪另置武都郡。從此羌道歸隴西郡管轄。後武帝改道曰縣,始有羌縣。據清人丁謙《梁書·夷貊傳地理志考證》記載:宕昌故城當在階州(武都)西,西固所城也。據當地研究者考證,現在位於北城外一段12米長的外城牆,留存8孔夾棍眼,是典型的漢代築城風格,另外在城內出土一件小型銅鼎,飾饕餮紋,鼎底鐫篆隸「漢世金鼎」文字,同時,還出土「貨布」銅幣。據文物部門考證,這些文物都屬於漢代遺存。
隨著朝代更迭和屬地管轄的變遷,西固城在宋朝時為福津故城鎮,屬階州所轄。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福津縣令張俊臣筑西固堡。據《階州續志》記載:明洪武十年四(1381)千戶姚福拓筑西固新城,原西固堡(舊城)為西關。
解放後,原西固城大部分城牆被毀,目前僅殘存城北和東部一段牆跡。
大峪城群遺址
被稱為甘南第一勝景的大峪溝縱深20公裡。峪口石峽鎖控,地勢險峻異常。自古以來,此地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至今依稀可見很多古城遺址。馬蓮坪城堡坐落在頂部,溪嶺城堡與附近陽面山站力城(堡)形成居高臨下的三角陣。另有半溝,年藏、站個咱、得力坎、多拉、陽坡、老地(1958年毀為耕地)、大峪坪上坪、閃坎、大崖、少下等10多處漢城遺址。近年來,從大峪上坪、年藏、陽坡、大崖等城地出土有脊雙翼式銅箭簇和其他銅兵器來看,古時此地為戍邊駐防的重地。
據舟曲縣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大峪上坪古城外原存一處高約8米,底周約16米的骨灰塔堆。該塔在1958年墾地平時,當地群眾發現骨灰中有數以千計的有脊雙翼式銅箭簇及灰陶罐,並且發現蜀漢銅幣多枚。考古人員據此推斷,這座遺址是古代軍事戰役後留下來的。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近年來當地文化部門先後在下坪東、西、南壁崖及村中地段,發現了多處貫通的地下平直甬道和多口崖洞工事。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