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壪村:河邊修堤壩 治水且便民

2021-01-13 忠縣忠州新聞網

「現在這個堤壩走起好安逸喲,再也不用擔心路滑,下雨也不怕溼腳了。」2月1日,汝溪鎮龍壪村二組村民張遠明提著滿滿的一袋年貨,走在家門口新修好的河堤上。

和張遠明有同感的還有龍壪村130戶村民,他們住在龍壪河兩岸,修好的河堤為他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方便。

然而在一年前,這裡的情況並非如此。

「以前河道兩旁基本上沒有路,主要是村民走出來的泥巴路,不僅不好走,而且容易打滑摔倒。」龍壪村黨支部書記張小平說,經常看到老人、小孩在這裡絆倒。

2017年10月,按照全縣河長制工作安排,由張小平擔任龍壪河汝溪鎮龍壪村段的河長,負責該河段約5公裡巡河任務。

張小平決定整治一番。 平時,張小平做好巡河基本工作,拾撿垃圾、清淤河道,讓河道兩旁整潔靚麗。另一方面,張小平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整治河堤。

「要整治河堤,必須徵得村民同意。」張小平通過各種方式向廣大群眾做好解釋工作:河堤整治涉及到河岸變寬,需要佔用少量農田。讓張小平欣慰的是,村民都積極支持,沒有反對意見,有部分村民甚至提出要幫忙整治河堤。

得到村民的支持後,張小平等人積極向上級支持。設計圖紙、經費預算……2018年8月,張小平向原縣水務局爭取到專項資金1300萬元。經過幾個月的努力,該河流便完成約800米的河堤整治工作,後期建設仍在繼續。

如今的龍壪河河堤,爛泥已大部分被大石和水泥所替代,以前6米寬的河道被擴建為12米,並修築了3米高的堤壩;挖掘機將河底的淤泥撈起,河道不再堵塞,村民們不用再聞難聞的臭味。

不僅如此,在張小平的努力下,向上級爭取到了一艘皮划艇,用於日常巡河。張小平還積極動員村民投身到河道兩旁行道樹的栽培工作中,不僅讓河道更加美觀,還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讓河堤更加堅固。

河堤的整治,為村民生活、出行帶來了便利,村民出行「伸不開腳」「舉步維艱」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村民們發展花椒、柑橘等種植業,也有清潔的灌溉水源,等待他們的將是增收致富的幸福日子。

「看到村民開心的笑臉,我很欣慰,這說明我的工作沒有白做。」張小平表示,接下來,他將繼續深化河堤整治工作,做好巡河工作,為村民生產生活、增收致富提供良好環境。

相關焦點

  • 修水縣醉酒情侶堤壩上約會 雙雙摔至修河邊受傷(圖)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孫玉鋮報導:6月3日1時許,修水縣五傑廣場附近有一對年輕男女因醉酒不慎摔至修河岸邊,由於堤壩石墩與修河岸邊有著很高的距離,加上女子腿部受傷,導致兩人被困在河邊不能上岸。年輕男女被困河邊(網友供圖)  記者從消防部門了解到,當時出事的一對年輕男女坐在修河邊的一片蘆葦地裡,其中女子因腿部摔傷無法攀爬上堤壩,只好選擇報警求助。消防隊員趕到現場後,立即安排一名水性較好的隊員攜帶安全繩下至河邊進行施救。10餘分鐘後,該對男女成功獲救。
  • 文史雜談 | 王景治水,千載無憂
    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進步就是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和各種自然災害進行抗爭,黃河河道的演變就是一部人類和洪水之間的抗爭史,為了馴服這隻「水怪」,歷代治水大咖嘔心瀝血,進行了無數次大規模的群眾性治水運動。王景充分發揮了他的智慧,他認為:應一改前人總是用堵的方法,認真勘察黃河兩岸的地形,利用水從高處往低處流的特性,改變黃河的河道,將黃河水引到地勢低洼的地方,流入大海,還在沿岸修築堤壩,利用黃河水進行灌溉,變廢為寶。
  • 成都一段堤壩衝垮3年仍未修 10餘戶村民提心弔膽
    9』洪災將我們這裡的河堤衝垮了一大截,今年到處都是大雨,要是真的水漲上來,我們這些住在河邊的居民第一個遭殃。」在張女士和附近的居民眼中,這個因為堤壩被衝垮而形成的大坑,無疑於是心中的「定時炸彈」。  「三年都沒有修,鄰居已經有搬到鎮上去的了,哎,這裡什麼時候才能修好呀!」
  • 兩輛共享單車懸在河邊堤壩上
    河邊的堤壩上有一處凹陷進去,恰好形成一個直角,兩輛藍色的共享單車就停在了水平位置處。一根麻繩緊緊的拴在岸邊的石墩上,繩子的另一頭連接著兩輛共享單車,一輛挺直的站立著,一輛慵懶的躺著,別有一番風味。共享單車車身已經變色了,滿是灰塵,想必是經歷了一番日曬風吹,才會變得如此滄桑。河裡漲水時會將單車湮滅,退水時單車又會浮現出來。
  • 鹿特丹案例展治水秘密武器 築堤壩不忘水清潔
    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水位升高與海水倒灌的威脅加大,位於海平面之下的鹿特丹不得不採取全新策略,不斷更新治水「武器庫」。化威脅為契機,鹿特丹因而擁有了全球領先的水利及城市規劃,也成為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一個經典案例。
  • 10年治水 黃石山後河的華麗轉身
    10月31日,由市治水辦、市水利局主辦,溫州新聞網承辦的「尋訪溫州十大美麗河湖」主題宣傳活動走進黃石山後河,傾聽這條河流華麗轉身的故事。老爺子會來釣個魚,老媽會來跳廣場舞,自己和妻子喜歡飯後來河邊散步,周末還能帶小傢伙來雕塑公園看看藝術品。」  周邊的市民都說,河水變清了,兩岸變綠了,環境變美了,原先的那個「臭水溝」不見了,江南水鄉的味道也出來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歷史治水名人那些事
    日前,水利部官網公布首批12位「歷史治水名人」,這當中大禹、李冰、王景、潘季馴、郭守敬、西門豹是歷史課本中耳熟能詳的治水人物;孫叔敖、林則徐政名顯赫,蘇軾是文壇翹楚,也都是知名人士;但作為專業治水達人,馬臻、姜師度、李儀祉三位則聲名不顯,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範疇。  治水安邦的大賢:孫叔敖  荀子說:「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說孫叔敖是楚國期思地的鄉野之人。
  • 治水先鋒 永嘉:大「虞」治水 還「母親河」碧水夢
    在上塘鵝浦河邊,一輛電瓶車上下來了一位退休老人,老人簸著步子,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鵝浦河,像這樣的場景自去年4月25日便循環出現,他就是鵝浦河的志願者、上塘老人協會會長虞邵連。「治水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大家的支持,在志願隊伍成立之前,我就先和部分志願者,租了兩輛挖土機,對北城街道的三元堂到水碓壪再到橫溪、柯師壪、嶺後、大亨,全程8公裡的溪流河道進行分段治理,治理效果初現,但是還遠遠不夠。」虞邵連開始組建更大的治水隊伍。
  • 福清這地只需修個1.5公裡長堤壩,就可得到27平方公裡平原土地!
    福州福清這個地方只要修個1.5公裡長的堤壩圍墾起來,就可以得到27平方公裡的平原土地!在福清市的高山鎮與沙鋪鎮之間有一塊小海灣,只要在其最窄崎角處修一條1.5公裡長的堤壩就可以把兩岸連接起來,並且可以得到一塊大約27平方公裡的海灣平原土地哦!按照當地一平方1000塊的土拍價格(非福清市區)這塊地皮價值就是1000億,可以說是點石成金的工程。
  • 為防止暴雨來襲造成安全隱患 一夜之間小區門前修起千餘米長堤壩
    呼和浩特晚報訊 「太好了,小區門前修起了臨時堤壩,與我們小區相鄰建築工地的大坑再積水,水也不會回流到我們小區裡了。」19日一大清早,新城區賽馬場北路附近天府小區的居民趙先生看見小區門前不遠處修建的堤壩後高興地說。
  • 曝光臺|小港水產碼頭堤壩破損誰來修?多個部門「踢皮球」
    這一情況已存在多年,而且愈演愈烈,卻始終沒有相關單位對此進行維護——堤壩破損誰來修?多個部門「踢皮球」近日,市民牟先生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小港碼頭位於青島水產品批發市場南側和西側的岸堤有多處護堤石大面積脫落,這一情況已存在多年,而且愈演愈烈,卻始終沒有相關單位對此進行維護,存在安全隱患。
  • 連日降雨致堤壩開裂 古市鎮組織人員緊急加固
    7月10日早晨5時許,松陽縣古市鎮下街村村委會主任劉志軍巡查河堤至新開河一段時,發現堤壩有一條
  • 成都青羊區深入推進河長制建設 河邊的白鷺又飛回來了丨青羊區經濟...
    在河邊釣魚的一兩年,唐大爺發現,這裡的環境正在悄然變化:「水裡魚變多了,水面比以前乾淨了,河邊的白鷺也多起來了。」市民在河邊釣魚河中白鷺像唐大爺一樣想的居民或許並不在少數。12月24日下午,記者在南河送仙橋—迎仙橋段河邊發現,很多市民在此消遣。除了在此釣魚,還有市民在河邊散步、坐在河邊聊天、彈奏樂器等。然而,就在幾年前,南河水面垃圾、異味問題還比較嚴重。
  • 騰衝「小河邊」 宜居宜遊的村落
    ,河岸經過修砌和鑲嵌,每隔一段就有堤壩把水引到田裡,發揮灌溉功能,讓河兩邊鋪開的稻田綠意盎然、蛙鳴鷺飛。河流翻過堤壩,隱入濯清亭後古樹竹林的蔭蓋,此處古柞參天,楠木冠蓋,河岸只見筋脈縱橫的樹根起伏穿插,有粗藤纏樹而上,懸掛河面,河中水汽蒸騰,夏日晴天常有彩虹,此處不知何年月得名龍抱樹。
  • 最美河湖長|五顯河邊的那一抹瘦削背影……
    早上7點10分,一輛摩託車準時停在五顯河的河道旁;晚上6點05分,一輛摩託車準時停在五顯河的河道旁……住在河邊92歲的王老見人就說,張書記就是行走在河道邊的時鐘,每天很準時。現在走在毛坦廠鎮五顯河邊,清澈的河水、悠遊的魚兒、河道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
  • 木蘭溪全流域治水理念的哲學思考
    而木蘭溪綜合治理的成功,也為其它地區的河流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借鑑和理論指導,因此對木蘭溪全流域治水理念進行哲學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全流域治水的系統理念  從系統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系統中的所有子系統之間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它們相互聯繫和制約。
  • 鄞州「三零」治水擦亮美麗大花園生態底色
    、整體性、協同性,每年投資超10億元,打響了「全域攻堅推進零直排」「智慧治水實現管控零盲區」「全民參與確保責任零缺位」的「三零」治水組合拳。 自開展「五水共治」以來,鄞州區治水「組合拳」拳拳見實效,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河道水質顯著提升,河湖面貌煥然一新,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治水答卷。去年,在全區上下共同努力下,鄞州在寧波市治水考核中位列第一,並於近期再次奪得了省治水大禹鼎。
  • 鹿特丹案例講治水智慧 少雨時儲水暴雨時排水
    正在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展出的鹿特丹案例,講述的正是鹿特丹如何治水的經驗,或許對我們有所啟發。 「作為一個最低點在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鹿特丹時刻面臨水的威脅:氣候變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海水通過河流侵蝕內陸,降雨量越來越大。怎麼辦?」鹿特丹展館總代表馬索說:「我們發揮創造力,將威脅變成了機會。」
  • 治水換新顏 美景入畫來──浙江德清縣智慧治水經「擦亮」秀美水鄉
    通過努力,一幅治水興水、水淨景美、人水和諧的畫卷正在德清大地徐徐展開……  「問診」,頂層設計站位起點高  如何對河湖進行「望、聞、問、切」?  為科學有序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德清縣結合美麗鄉村、美麗城鎮建設,融入文化保護和傳承理念,修編了美麗河湖建設規劃,推出「生態修復、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親水便民」的一河(湖)一策治理措施。經過一番改造提升,三林村、蠡山村、沈家墩村、東沈村、幸福村等一批幸福水利村脫穎而出。
  • 平水鎮湯太守廟與若耶溪治水小考
    本文通過對若耶溪邊西湖橋村的「湯太守之廟」,以及若耶溪治水歷史的考證,論述兩者之間的關聯及現實價值意義。    ▲廟中「白水土公之位」  二、若耶溪治水  若耶溪邊的宛委山是大禹治水得天書、獲得治水方略的地方,是產生治水理論和經驗的發源地,同時若耶溪也是歷代越族人們治水的實踐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