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接力!點亮QQ圖標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
新華網上海5月18日電 「低地之國」荷蘭約有四分之一國土低於海平面,包括全球最大港口城市之一鹿特丹。它是荷蘭面對水患的第一前哨。
依水而生,為鹿特丹帶來了商機,帶動了城市發展;與水共生,卻又同時成為這座城市最大的隱憂。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水位升高與海水倒灌的威脅加大,位於海平面之下的鹿特丹不得不採取全新策略,不斷更新治水「武器庫」。
化威脅為契機,鹿特丹因而擁有了全球領先的水利及城市規劃,也成為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一個經典案例。
武器之一:水廣場
走進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鹿特丹展館,人們立即發現它與眾不同:展館近四分之一面積是一片窪地。這就是鹿特丹應對暴雨和洪澇的秘密武器之一——水廣場。
水廣場由幾個形狀、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組成,水池間有渠相連。平時,這裡是市民娛樂休閒的廣場;一旦暴雨來臨,水往低處流,水廣場就變成一個防澇系統。由於雨水流向地勢更低洼的水廣場,街道上就不會有積水。在水廣場,雨水不僅可在不同水池循環流動,還可以被抽取儲存作為淡水資源。
在鹿特丹,荷蘭氣候環境保護署專家阿瑙德·莫倫納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說,鹿特丹必須處理海水、河水、雨水與地下水四種水的威脅,而現存溝渠和河道無法有效疏解劇增的地表水。鹿特丹的解決方式就是結合都市空間開發,開闢大量空曠廣場、人行道與停車場空間,這些地方平日可供民眾使用,大雨滂沱時就變成儲水空間。這就是水廣場概念的由來。
在上海,世博會鹿特丹展館的講解人員告訴新華社記者,今後幾年裡,鹿特丹計劃建造超過25個水廣場,它們絕大多數時候作為公共廣場供市民休閒,並在需要的時候發揮防澇、儲水的功能。
鹿特丹天氣多變,一日之內就可能出現陰、晴、雨等多種天氣現象。鹿特丹展館因此運用聲、光、電等技術,在短短幾分鐘內逼真地模擬出多種天氣變化。當演示到暴雨天氣時,屋頂的水幕系統噴灑出滂沱「雨水」,均被水廣場所「笑納」。
武器之二:水景觀
莫倫納強調,除儲水之外,水廣場還有作為城市景觀,更新都市面貌、改善落後城區的效果。此外,鑑於人們樂於住在水邊、臨水房產價格通常較高,鹿特丹也展開一系列的都市更新計劃,旨在藉助水景觀改善市容、提高生活品質。鹿特丹「水城2035計劃」的重點之一,就是在新開發建設規劃中包含水道周邊的景觀設計。
莫倫納說:「通過加強防洪的安全性保障與改善都市的居住環境,我們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鹿特丹,從而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
氣候環境保護署近來大力推行的「屋頂綠化計劃」,也可被視為水景觀的內容之一。這一計劃簡單說來,就是在大樓屋頂覆蓋草皮。這不僅能改善都市環境、空氣品質、降低大樓本身的能耗等,更能在傾盆大雨中擔負「吸水海綿」的作用,減緩雨水直接進入地表的速度。
哪怕在未來世界,大部分地表被海水淹沒,鹿特丹的水利與都市規劃專家也有自己的解決方案——浮動房屋。從傳統的船屋得到靈感,鹿特丹專家建造出3個水晶球般剔透瑩亮的圓形浮動房屋。一旦洪水到來,它們會「水漲房高」,從而免遭滅頂之災。
武器之三:築堤壩
莫倫納說,鹿特丹始終沒有放棄築壩這一傳統防洪的辦法。
鹿特丹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出海口三角洲,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通過四通八達的河道與運河,內陸航運可將貨物以最廉價的方式運送到歐洲各地。然而,出海口的低洼地勢,也為鹿特丹治水帶來艱巨的挑戰。
位於鹿特丹西部的馬斯朗海防堤壩是荷蘭政府耗時近30年的「三角洲防洪計劃」中的最後一道防線。兩道長度與巴黎艾菲爾鐵塔高度相近的鐵門,會在風暴來臨時關上,封鎖住荷蘭的海岸線,阻擋海水湧進荷蘭內陸。這道旨在應對「萬年一遇」巨大災難的海防堤壩一直是荷蘭政府的驕傲,也是鹿特丹等沿海城市最終的安全保障。
武器之四:水清潔
作為出海口,流經歐洲七國的萊茵河曾給鹿特丹帶來來自德國魯爾工業區等地的大量汙染。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範利爾說,上世紀70年代初,鹿特丹的水汙染非常嚴重,帶來傳染病暴發與居民健康的隱憂。這使政府認識到必須進行國際談判和合作解決汙染問題,這最終有效地減少了上遊不斷增加的汙染。
範利爾說,為徹底解決問題,荷蘭將飲用水源與河流汙水處理體系徹底分隔開來,設立了大型地下淨水廠,採用最先進的去氨、去鹽、去硝酸鹽等淨水科技,而不用氯氣消毒飲用水的傳統做法,因此擁有了高質量的飲用水。
如今,在荷蘭任何一個地方,只需擰開水龍頭,就可以喝到不含氯、成分穩定的清潔飲用水,這是荷蘭人引以為傲的成就。嚴格區分飲用水源及河流汙水處理體系,大大降低了傳染病暴發的風險,也改善了鹿特丹市內水道及附近環境,提高了城市整體的生活品質。
莫倫納說:「我們必須與水共生。把水從威脅轉化為城市改造更新的契機,這是鹿特丹提供給世界最重要的信息!」(綜合新華社記者潘治、報導員陳宛萱、洪天牧在鹿特丹,記者陳勇、丁宜在上海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