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被殖民國家剝削最兇狠的國家就是印度,使得現在印度處在貧窮的狀態之中,但印度對英國卻是感激涕零,並且自願也成為大英國協國家。
在說到這個問題時候,筆者還是想說國際關係都是利益為重,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由於利益使然,被英國殖民統治掠奪財富的印度不仇恨英國,反而卻是感激涕零。
一 英國的殖民掠奪,使印度長期貧困
英國在殖民統治印度兩百年期間,從印度掠奪了大量財富,使英國保持在二戰之前世界第一大國與「日不落帝國」的位置。
我們看到,印度與非洲、中東、南美洲等國家相比,算是最肥沃的。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能為殖民國家英國提供工業發展的原材料與勞動力。如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種植鴉片等,然後傾銷中國賺取高額的利潤。
在十九世紀的英國就流傳一句話:「只要我們統治印度,我們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們失去印度,我們將成三流國家」,可以看到印度在英國殖民體系中位置非常重要。
根據英國歷史學家統計資料:
英國200年從印度獲得的財富多達54萬億美元,大概相當於現在美國三年的GDP,相當於現在英國GDP的近20倍。而如果分攤到200年時間裡面,那麼每年達到2700億美元,也就是說英國一年從印度搜刮財富2700億美元,這可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這個錢還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的錢。
當時,英國由於數目太大不方便管理,專門成立東印度公司管理,使這個公司在大英帝國殖民時代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英國也由於掠奪了印度的巨額財富,促進國內工業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強國。可以說,英國「日不落帝國」的功勞也離不開印度。
最有意思的是,在印度被英國殖民剝削200年時間,損失54萬億美元,使印度成為了英國的巨大商品傾銷市場與原材料輸出地,這也是現在印度至今貧困的重要原因。但是印度到現在不但不怨恨英國,反而是很感激英國,這也是非常的奇葩了。
二 沒有英國,也沒有現代的印度
如印度,就如邱吉爾評論的:「印度是一個地理名詞,從來就沒有印度這個國家。」這一句好話雖然刻薄,卻也反映了印度的狀況。古時候的印度在中國古書中又叫做天竺,但也不能完全代表印度。當時的印度,是一個南亞次大陸的地理名詞,那裡邦國林立,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只有大大小小的土邦與王公。
就是英國的殖民統治,類似於秦始皇一樣,使印度地區形成一個統一語言、國土統一、體制完善的國家。同時,英國為印度帶來了先進文明,以及現在很多基礎設施都是在英國殖民期間建造的,如印度還使用當年英國建造的鐵路。
三 印度高層領導人被英國殖民化
就是英國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了實惠,印度民眾也不恨英國統治。而且,英國也給印度上層社會人物實際好處,由於上層領導人不恨英國統治者,那麼中下層民眾自然也是隨波逐流。
如印度的領導人大多數是接受英國的教育,認同英國的社會制度。如印度獨立的國父,「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甘地,去過英國倫敦大學學習法律,獲得律師資格證。印度開國第一任總理尼赫魯,也在英國哈羅公學與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讀書,甘地夫人也在英國留過學。
這也令人想起滿清入主中原時候,很多也是依賴洪承疇、吳三桂、尚可喜等在明朝效力漢族官員力量來統治漢人為主體的中原大地。就是因為英國教育培養了印度的高層領導人與知識分子,自然也認可印度,感恩於印度。
四 英國與印度和平分手
在二戰之後,由於英國無力控制殖民地,就只能讓這些殖民者獨立。當時,英國實施印巴分治,從後來分治效果來看,印度還是佔了很大便宜。本來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應該劃分給巴基斯坦,卻都給了印度,這樣使印度得到了好處與實惠,自然也感激英國。
五 印度在國際社會需要得到英國支持
我們知道,印度一直想追求世界大國地位,但也需要大國支持,否則很難成功。英國雖然二戰之後衰落,但依然是世界緊緊抱著美國大腿,是世界強國,也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所以,印度也知道樹大底下好乘涼的道理,自然也喜歡抱著英國大腿,對英國感激涕零,已獲得英國在國際上支持。
如印度在收復葡萄牙佔領的果阿時候,是有英國支持。如果因果乾涉,印度也很難如願以償。現在,印度也想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需要英國的支持。因此,印度雖然被英國虐待過,但不能恨,還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英國的幫助,自然感激英國。印度甚至感激自己是英國殖民地與大英國協國家身份,才有與世界大國平起平坐的資格與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