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利益,印度忘卻了英國殖民統治的剝削與掠奪,只是感激涕零

2020-12-12 騰訊網

在近代,被殖民國家剝削最兇狠的國家就是印度,使得現在印度處在貧窮的狀態之中,但印度對英國卻是感激涕零,並且自願也成為大英國協國家。

在說到這個問題時候,筆者還是想說國際關係都是利益為重,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由於利益使然,被英國殖民統治掠奪財富的印度不仇恨英國,反而卻是感激涕零。

一 英國的殖民掠奪,使印度長期貧困

英國在殖民統治印度兩百年期間,從印度掠奪了大量財富,使英國保持在二戰之前世界第一大國與「日不落帝國」的位置。

我們看到,印度與非洲、中東、南美洲等國家相比,算是最肥沃的。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能為殖民國家英國提供工業發展的原材料與勞動力。如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種植鴉片等,然後傾銷中國賺取高額的利潤。

在十九世紀的英國就流傳一句話:「只要我們統治印度,我們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們失去印度,我們將成三流國家」,可以看到印度在英國殖民體系中位置非常重要。

根據英國歷史學家統計資料:

英國200年從印度獲得的財富多達54萬億美元,大概相當於現在美國三年的GDP,相當於現在英國GDP的近20倍。而如果分攤到200年時間裡面,那麼每年達到2700億美元,也就是說英國一年從印度搜刮財富2700億美元,這可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這個錢還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的錢。

當時,英國由於數目太大不方便管理,專門成立東印度公司管理,使這個公司在大英帝國殖民時代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英國也由於掠奪了印度的巨額財富,促進國內工業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強國。可以說,英國「日不落帝國」的功勞也離不開印度。

最有意思的是,在印度被英國殖民剝削200年時間,損失54萬億美元,使印度成為了英國的巨大商品傾銷市場與原材料輸出地,這也是現在印度至今貧困的重要原因。但是印度到現在不但不怨恨英國,反而是很感激英國,這也是非常的奇葩了。

二 沒有英國,也沒有現代的印度

如印度,就如邱吉爾評論的:「印度是一個地理名詞,從來就沒有印度這個國家。」這一句好話雖然刻薄,卻也反映了印度的狀況。古時候的印度在中國古書中又叫做天竺,但也不能完全代表印度。當時的印度,是一個南亞次大陸的地理名詞,那裡邦國林立,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只有大大小小的土邦與王公。

就是英國的殖民統治,類似於秦始皇一樣,使印度地區形成一個統一語言、國土統一、體制完善的國家。同時,英國為印度帶來了先進文明,以及現在很多基礎設施都是在英國殖民期間建造的,如印度還使用當年英國建造的鐵路。

三 印度高層領導人被英國殖民化

就是英國殖民統治給印度帶來了實惠,印度民眾也不恨英國統治。而且,英國也給印度上層社會人物實際好處,由於上層領導人不恨英國統治者,那麼中下層民眾自然也是隨波逐流。

如印度的領導人大多數是接受英國的教育,認同英國的社會制度。如印度獨立的國父,「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甘地,去過英國倫敦大學學習法律,獲得律師資格證。印度開國第一任總理尼赫魯,也在英國哈羅公學與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讀書,甘地夫人也在英國留過學。

這也令人想起滿清入主中原時候,很多也是依賴洪承疇、吳三桂、尚可喜等在明朝效力漢族官員力量來統治漢人為主體的中原大地。就是因為英國教育培養了印度的高層領導人與知識分子,自然也認可印度,感恩於印度。

四 英國與印度和平分手

在二戰之後,由於英國無力控制殖民地,就只能讓這些殖民者獨立。當時,英國實施印巴分治,從後來分治效果來看,印度還是佔了很大便宜。本來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應該劃分給巴基斯坦,卻都給了印度,這樣使印度得到了好處與實惠,自然也感激英國。

五 印度在國際社會需要得到英國支持

我們知道,印度一直想追求世界大國地位,但也需要大國支持,否則很難成功。英國雖然二戰之後衰落,但依然是世界緊緊抱著美國大腿,是世界強國,也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所以,印度也知道樹大底下好乘涼的道理,自然也喜歡抱著英國大腿,對英國感激涕零,已獲得英國在國際上支持。

如印度在收復葡萄牙佔領的果阿時候,是有英國支持。如果因果乾涉,印度也很難如願以償。現在,印度也想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需要英國的支持。因此,印度雖然被英國虐待過,但不能恨,還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英國的幫助,自然感激英國。印度甚至感激自己是英國殖民地與大英國協國家身份,才有與世界大國平起平坐的資格與身份。

相關焦點

  • 英屬印度殖民時期,印度的土邦王室何去何從?
    在印度獨立以前,土邦掌握了很大的權力,在印度整個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所有印度土邦管轄的領土加在一起的面積達到1149萬平方公裡,佔到印度總面積的45%,人口達到了8600萬。因此英國能否順利統治印度,印度土邦的態度很關鍵。
  • 英國在全世界進行殖民統治,為什麼殖民地的人們卻都不討厭英國?
    英國曾在海外建立了非常多的殖民地,可是為什麼受殖民統治的那些老百姓卻並不仇恨英國呢?我們知道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它的殖民統治遍及全球,照理說受殖民統治那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但事實上英國曾經殖民過的那些地方的老百姓,他們並不仇恨英國。
  •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二)
    瘋狂掠奪   日本佔領臺灣,是為了把它作為剝削和掠奪的對象。作為日本殖民當局法西斯統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進行瘋狂掠奪。1895年通過實施「官有林野取締規則」,強佔全臺94.15%的山林原野。  殖民當局強佔了絕大部分土地和山林後,對廣大農民進行了殘酷的剝削。就土地稅一項,1905年收取地稅300萬元,1933年高達570餘萬元。就糧食來說,1900年稻米年輸往日本1400公噸,佔當年臺灣米生產總量的0.46%;到1934年,年輸入日本51.5萬公噸,佔當年生產總量的40%以上。
  • 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了200多年,為何對英國感恩戴德?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它曾經被英國殖民統治了200多年。和我們中國的人理解的不一樣,印度人對英國不但沒有任何怨言,反而對英國感恩戴德,這是為何呢?由於印度長期遭受各種不同外來民族的入侵,再加上種姓制度的毒害,使得印度人缺乏反抗精神。1600年,英國人進入了印度,並在18世紀中期完成對印度的全面殖民統治。對於印度人而言,不過是又多了一個入侵者而已,當一個順民就行了,沒啥可恨的。甚至1962年中印戰爭的時候,我國打敗印軍,那個時候解放軍距離新德裡不過數百公裡,印度人已經開始考慮如何接受新的統治者了。
  • 從歷史考古學的角度來說:掠奪是資本主義殖民的本質
    當這一要求無法在一國內部得到滿足時,資本必然走上對外掠奪和殖民之路。資本來到殖民地,帶來的是赤裸裸的掠奪。掠奪,就是資本主義殖民的本質。英國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在其《資本的年代(1848—1875)》導言中談到,資本主義的「進步的戲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資本主義世界裡的千百萬窮人;一個是資本主義世界以外的各國人民,要麼進行註定失敗的抵抗,要麼掌握西方的「進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北美十三州如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
    自英國在大航海時代一躍成為海上霸主,英國人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北美這塊土地似乎不如印度那樣好徵服,北美十三州的反英之聲愈發響亮,英國人在這裡的統治也愈發動搖起來。最後北美十三州掀起了獨立戰爭,並最終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
  • 聰明的英國人,是怎麼在印度插滿日不落帝國的國旗
    不用說這些印度的王公肯定也不團結,在內鬥時還想著藉助英國人的力量來鞏固自己的實力,英國人是那麼容易忽悠的嗎,資本主義國家看中的是利益啊,於是英國人就順水推舟,打著幫助你的名義來掠奪你的財富,也讓他們名目長膽的去把一個印度大國不斷的分裂再分裂,然後再來一個個的收拾你們,掠奪著你們的財富。
  • 正確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歷史
    實際上,論戰的實質是怎樣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這五十年的歷史。        如何正確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這段歷史?可以藉助歷史研究中,關於主觀動因和客觀效果的關係來分析。主觀動因方面,日本佔據臺灣的目的是為了掠奪臺灣的資源,以促進日本國內的發展,這點是毫無疑問的。絕不像「獨派」宣稱的那樣,日本統治臺灣的目的是為了建設臺灣、為臺灣人民創造幸福。
  • 西班牙葡萄牙,掠奪殖民的資源,巨額的財寶如何處置?
    在葡、西稱霸海上時,倫敦商人為了同東方貿易,曾不得不試圖從西北,即從北海往西北另闢航道。伊莉莎白時代的漢·吉爾伯特還為此寫過一本書:《論經西北去中國之航道》。但西北航線的嘗試為堅冰所阻失敗。於是,北美遂成為英國殖民活動的目標。 英國在北美的探險活動可追溯到1496年。這一年,威尼斯人卡伯特獲英王亨利七世的特許狀,曾遠航到紐芬蘭的布裡敦角。
  • 500個英國人,就能統治3億人的印度:印度真的是徵服者樂園嗎?
    第一批英國人到達印度開展貿易,那還是在公元1600年左右;一百七十多年後,1773年,首位印度總督出現,此時統治權還在東印度公司手裡。 又過了小一百年,1858年,印度帝國(Indian Empire)出現,印度才真正成為英國殖民地,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頒發印度帝國護照。 在這個過程裡,最讓英國當局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只要500名英國人,就能統治印度3億人民?
  • 一黃種人西班牙統治一百年,英國統治了幾百年,最終成了黑人國
    然而,哥倫布並沒有感謝他們,而是殺害並掠奪了他們。當他回到西班牙時,他自豪地告訴歐洲人民,他發現了一個富含礦物質和黃金的地方,那裡的人民是如此簡單和原始,他們可以掠奪和殖民。他對航海對世界的意義毫無興趣。他希望找到落後、剝削和壓迫的地區,並統治那裡的人民。
  • 涉臺專家:正確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歷史
    實際上,論戰的實質是怎樣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這50年的歷史。  如何正確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這段歷史?可以藉助歷史研究中,關於主觀動因和客觀效果的關係來分析。主觀動因方面,日本佔據臺灣的目的是為了掠奪臺灣的資源,以促進日本國內的發展,這點是毫無疑問的。絕不像「獨派」宣稱的那樣,日本統治臺灣的目的是為了建設臺灣、為臺灣民眾創造幸福。
  • 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
    1898年6月9日,清政府總理與英國在北京籤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根據該約,清政府把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島嶼,租給英國,租期99年。這塊租給英國的土地後來被稱為香港新界。致此,英國通過刺刀、洋槍與大炮的野蠻徵服,實現了對中國香港地區領土的佔領。
  • 荷蘭侵略者在臺灣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
    在政治上,荷蘭殖民者侵佔臺灣以後,首先組織了殖民統治機構――「評議會」。該機構歸巴達維亞總部指揮,下設各級統治機構,對臺灣人民實行最殘暴、最野蠻的統治。他們為了控制臺灣人民,實行「結首』制度,即把數家和數十家居民編在一起,叫做一小結,指定一人為「結首」。分數十個小結為一大結,也指定一人為「結首」。殖民當局通過這些大小「結首」,對臺灣人民實行嚴密控制。
  • 查戈斯群島:英國為何不顧聯合國反對拒不停止殖民統治?
    就在2019年5月2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要求英國在6個月內結束對查戈斯群島的殖民統治,將其歸還給模里西斯,這一決議有116個國家投了贊成票,僅有包括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6個國家反對。可見,就確認英國對查戈斯群島一直以來的殖民統治並要求其中止殖民統治一事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達成了共識。
  •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有過民主嗎?
    這不,「末代港督」彭定康近日就跳了出來,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亂港言論,指責今天的香港已經沒有「民主自由」。針對他的妄言,有人一劍封喉地懟回去:150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賦予過香港民主嗎?你自己作為末代港督,是經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嗎?  眾所周知,殖民國家對殖民地的統治,無一不包含殘酷鎮壓、文化殖民和經濟掠奪(包括人口)。
  • 英國階級鬥爭的進程——工業革命時代的開始
    經過大半個世紀的演變,這兩個政黨在階級本質上區別愈來愈小,都是資產階級和地主利益的代表,只是託利黨更接近國王和國教,更多代表大地產的利益;輝格黨則更多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國王一般任命下議院多數黨的領袖組織內閣。內閣不向國王負責,而向國會負責;如果內閣的重要決策被國會否決,內閣必須辭職。
  • 日本對朝鮮殘酷的殖民統治和「三一起義」的爆發
    他們在朝鮮「把一切最新的技術發明和純粹亞洲式的刑法結合在一起,空前殘酷地掠奪著朝鮮」,對朝鮮實行專橫殘暴的武斷政治。日本帝國主義在朝鮮設立了軍事官僚的總督統治機構,總督由日本軍閥頭目充任,直接隸屬於天皇,擁有行政、司法、立法一切大權。日本殖民當局制定了保安法、報紙檢查法,刑事令等許多殘暴法令,對於違反法令的朝鮮人實行了殘酷鎮壓,大批朝鮮人被捕入獄。
  • 英國為什麼把印度首都從加爾各答遷到德裡?
    1600年,英國以貿易為名,成立了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以促進貿易發展、互通有無為名,實則是英國一步步殖民南亞次大陸的工具。東印度公司殖民印度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當時莫臥兒皇帝奧朗則布統治下的帝國實力強大,一開始東印度公司選擇通過繳納盧比來試探統治者的反應。
  • 這大概是印度歷史上最硬漢的一次:1857年反抗英國殖民起義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由於東印度公司的種種欺壓行為,在印度爆發了一場印度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雖然企業最終被鎮壓下去,然而英國方面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大量英國士兵戰死,特別是欺壓印度人的東印度公司,徹底失去了對印度的統治權。一顆子彈引發的起義英國早期在印度次大陸的統治,是授權給東印度公司來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