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人物愛嚼薄荷葉 截圖
薄荷 視覺中國(000681)供圖
最近,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收視率一路飆升。這部劇的故事背景設置在唐朝,有意思的是,劇中人物時不時就掏出薄荷葉嚼兩口,很多觀眾看後表示,「這難道是古代的『口香糖』?」不過,專家表示,當時的「口香糖」更有可能是丁香。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見習記者盧河燕
五花八門的試吃體驗讓人捧腹
一個人無聊,嚼個薄荷葉解悶;初次見面,遞給別人薄荷葉;高強度工作時,用它提神……《長安十二時辰》中,人物嚼薄荷葉的場景很多。按照電視劇呈現,所食的薄荷葉顏色暗沉,且捲成一卷,是幹薄荷葉卷。
薄荷葉是古代「口香糖」嗎?有報導稱,原著作者馬伯庸曾澄清,「那是我瞎編的。」原來,馬伯庸想寫嚼檳榔,但是一轉念這個東西貌似沒有傳入中原,就編了個嚼薄荷葉。
雖然作者稱這一細節是杜撰的,但網友好奇心卻管不住了。生吃、油炸、涼拌,五花八門的食用體驗讓人捧腹,「試了幹的,回甜,清涼的感覺沒有泡水明顯」「薄荷的清涼感是最明顯的,入口舌尖一片清涼。但也談不上提神醒腦,口含一段時間之後,就只有酸的感覺了。對口氣大概沒啥幫助,吐出來之後還是覺得嘴巴裡是中午吃的麵條的味兒」……
薄荷葉可以吃,但不能吃太多
唐朝人究竟吃不吃薄荷葉?南京市園林和林業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朱凱告訴記者,資料顯示,在唐代,薄荷葉大多作為一種蔬菜、調料,或者茶飲。比如當時的年糕裡,就有人放薄荷作為配料。唐朝官方編著的《新修本草》中,也記載了薄荷的藥用價值。因此,劇中人物「嚼薄荷葉」的習慣,雖無史料實證,但也不偏頗。
「我們現在所說的薄荷,其實是留蘭香、美國薄荷、胡椒薄荷等多種薄荷屬植物的統稱。目前我國有十多種薄荷,一般在農田周圍、郊外田野邊有很多,家庭也可種植。薄荷喜歡陽光,多在南方生長。」朱凱說。
「薄荷可以吃,生吃新鮮葉片,或曬乾泡茶。雲南人愛吃薄荷,把它作為火鍋涮菜,還有涼拌、油炸,吃法很多。」朱凱說,薄荷有一股清涼的氣味,它含有的薄荷醇有清新口氣的效果,也是很多牙膏、口香糖的原料之一,但不可大量食用。薄荷還可以驅蚊、提神醒腦,做成清涼油、薄荷腦。
古代「口香糖」有可能是丁香
尚無薄荷葉是古代「口香糖」的實證,但一句「口銜丁香」,卻道出了古人避口臭的妙招。
朱凱說,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藥,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花蕾是公丁香,果實是母丁香,都對除口臭有效。
據了解,丁香傳入中國大約在漢代,起初不叫「丁香」,而是叫「雞舌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
唐代徐堅等人編撰的《初學記·職官部》中,曾引述東漢學者應劭的《漢官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黃門郎對揖跪受,故稱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尚書郎是皇帝身邊負責文書奏章的官員,要直面皇帝,奏事時口含雞舌香,以免燻到皇帝。唐代杜佑在《通典·職官》中解釋得很明白:「尚書郎口含雞舌香,以其奏事答對,欲使氣息芬芳也。」
北魏時期,雞舌香開始叫「丁香」。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寫道:「雞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為『丁子香』也。」丁是釘的古字,形容它尚未完全綻開的乾燥花蕾的樣子,形似釘子。
因此,丁香大概是最早的口香糖了。而《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薄荷葉,如果換成丁香,便更合理了。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