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1949:戰爭地圖

2020-12-21 三聯生活

1946~1949:戰爭地圖

2006-09-05 15:07 作者:蔡崇達 2006年第34期

1945年8月25日上午,時任八路軍參謀長的葉劍英和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向美國延安觀察組借的一架道格拉斯運輸機從延安機場起飛。

1945年8月25日上午,時任八路軍參謀長的葉劍英和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向美國延安觀察組借的一架道格拉斯運輸機從延安機場起飛。

這架後來被美國媒體戲稱為上個世紀「分量最重」的飛機,乘客是影響中國後來絕大部分戰區戰役的軍事首領——陳毅、劉伯承、鄧小平、林彪、薄一波、陳賡等20位。

陳毅往華東,劉、鄧到中原,林彪去東北,彭德懷駐紮西北,聶榮臻去華北——也就是從這時刻開始,這些軍事領袖們走出延安,像黨的臂膀開始伸向各個方向。東、西、南、北、中,他們不僅建構了最初的軍事力量,也成了組建共和國各級人民政府的筋骨。

賀龍統一西北兵力

1945年8月11日,晉綏軍區和野戰軍從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建制中調出,直屬中央軍委,由原聯防軍司令員賀龍指揮,接管晉綏地區。晉綏軍區經一系列調整,由曾擔任賀龍副手的李井泉任政委。

1945年8月11日賀龍及李井泉向北進軍,收復綏遠的7座縣城,切斷了平綏鐵路,為毛澤東赴重慶和談「準備條件」。

西北要道被切斷,賀龍部退回休整

1945年9月11日,晉綏軍區在賀龍指揮下與聶榮臻指揮的晉察冀軍區聯合,向發起內戰、攻佔歸綏(呼和浩特)地區的國民黨傅作義部發動戰役,鞏固察哈爾、綏遠、熱河解放區,保護陝甘寧中央邊區安全,並期以此打通西北要道。但因天氣和補給不足,部隊於12月4日撤出,「未能達到戰略目的」。

周士第統帥晉北,賀龍回晉綏軍區

1946年3至4月,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改組,合併為5個旅。

6月,經中央軍委批准,在晉綏軍區獨立成立晉北野戰軍,周士第任司令員兼政委。6月11日,中央電示,「同意賀龍以聯防軍司令員兼任晉綏軍區司令員,並參加分局為常委委員」。

大同周士第撤兵,張家口腹背受敵,威脅陝甘寧中央

1946年6月16日至7月1日,晉北野戰軍和晉察冀野戰軍連克五臺、原平等10座縣城,控制同蒲路北段400多華裡,並準備攻打大同。
8月29日,從國民黨軍對中原解放區圍攻中突圍的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王震率部抵達陝甘寧解放區,歸晉綏軍區建制。

9月3日,傅作義調集3萬餘人分三路通過集寧直攻大同,後援兵25個團,並以空軍配合,周士第於13日晚帶部隊撤出。此役共殲敵1.7萬人,「但未能達到攻城打援的預定目的,使張家口處於受敵東西兩面夾擊的不利形勢」,並威脅中央駐地。

野戰軍改組,張宗遜掛帥

1946年11月10日,中央軍委決定取消晉綏野戰軍和晉北野戰軍,統一組成為晉綏軍區第一、二、三縱隊,分別由張宗遜、王震、許光達擔任司令員。1947年2月,中央軍委決定,以晉綏軍區第一縱隊及聯防軍所轄4個旅組成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張宗遜為司令員,習仲勳為政委。

國民黨軍胡宗南集團「重點進攻」,彭德懷統帥西北,掩護黨中央轉移

1947年3月13日,國民黨軍胡宗南集團調集14萬餘人進攻延安。

3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所在地野戰部隊和地方武裝統歸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彭德懷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勳指揮,成立西北野戰兵團。經6天戰鬥,成功掩護黨中央轉移。

3月26日,中央決定解放軍總部繼續留在陝北指揮戰爭,劉少奇、朱德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華北,葉劍英、楊尚昆移至賀龍領導的晉綏解放區,組成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

第一野戰軍劍指大西北

1948年1月,彭德懷主持召開西北野戰軍第一次前委擴大會議,周恩來到場做報告,號召不僅要向大西北發展,還要向西南發展。此時,西北野戰軍經9個月的內線作戰,收復了大部分失地,和晉西南解放區連成了一片。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原來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改稱西北軍區,賀龍任司令員。1949年2月,西北野戰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張宗遜、趙壽山為副司令員。中央軍委賦予第一野戰軍和原華北野戰軍第十八、十九兵團1949年的任務是:向西北進軍,以一部入川。

進軍大西北,各將帥分駐陝甘寧青

1949年8月21日,在彭德懷指揮下,王震率第一兵團向隴東追擊,發起蘭州戰役,於26日全殲青海馬家軍。9月2日,第十九兵團第63、64軍,從蘭州定西兩路向銀川挺進,至23日,解放寧夏。9月25日至26日,國民黨軍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和新疆主席包爾漢通電起義,大西北五省全部解放。

1949年10月10日,王震奉命率部向新疆進軍,接管相關工作。

11月,西北軍區司令賀龍率部和第十八軍進軍四川,接管相關工作。

11月30日,中央軍委決定第一野戰軍兼西北軍區重新建制,彭德懷任野戰軍兼軍區司令員,習仲勳任政委,張宗遜、趙壽山為副司令員。下轄王震任司令員的第一兵團、許光達任司令員的第二兵團以及楊得志任司令員的第十九兵團。下設楊得志任司令員的陝西軍區、許光達任司令員的甘肅軍區、邱蔚任司令員的寧夏軍區、賀炳炎任司令員的青海軍區以及王震任司令員的新疆軍區,這也成為後來組建西北各級政府的最初架構。

連戰連勝,彭德懷基本平定西北

1947年3月末到5月初,通過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次作戰,西北野戰兵團以傷亡2200人的代價換取殲敵1.4萬人的勝利。5月21日至7月8日,在隴東沉重打擊青海、寧夏二馬集團。

7月31日,西北野戰兵團正式定名為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彭德懷任總司令兼政委,張宗遜為副司令員,習仲勳為副政委。晉綏軍區再度劃歸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建制,賀龍擔任司令員,習仲勳兼任政委。

中原

組建超地區性兵團,劉伯承、鄧小平執掌晉冀魯豫

1945年8月11日,中央指示各戰略區編組「超地方性的正規兵團」,決定統一太行、太嶽、冀魯豫、冀南解放區領導,組成以鄧小平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晉冀魯豫局。同時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滕代遠、王宏坤任副司令員,薄一波、張際春任副政委,李達任參謀長。

1945年10月7日,晉冀魯豫成立野戰軍,編有楊得志任司令員的一縱、陳再道任司令員的二縱、陳錫聯任司令員的三縱和陳賡任司令員的四縱。野戰軍成立後先後於8月25日、10月10日發動上黨戰役、邯鄲戰役,殲敵7萬餘人,粉碎了蔣介石的圍殲,以武力勝利支持毛澤東重慶談判。

中原軍區受困,李先念率隊突圍

1945年10月下旬,以新四軍第5師、八路軍河南軍區部隊及晉冀魯豫軍區一部組成中原軍區,李先念任司令員,鄭位三任政委。下轄河南、江漢、鄂東軍區。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用30萬人圍攻湖北東部和河南南部的中原解放區。李先念部寡不敵眾,率部突圍。

晉冀魯豫軍區兵分三路,劉、鄧主攻,陳賡、徐向前各自側攻

1946年11月 原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副司令員徐向前主動請纓到太行前線。

1947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以劉伯承、鄧小平、鄭位三、李先念等重新組成中共中央中原局,由鄧小平任書記,統管中原地區的黨政軍工作。

6月10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鄧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二、三、六縱隊共13萬人組成南徵野戰軍,挺進大別山。

7月23日 毛澤東令陳賡部挺進豫陝鄂,由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第九縱隊、起義的國民黨第38軍和第八縱隊第22旅共8萬人組成陳賡兵團。

8月13日,徐向前被任命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與薄一波、滕代遠等繼續主持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工作。

8月27日,劉鄧大軍在魯西南突破敵黃河防線進入大別山。8月底,陳謝兵團南渡黃河,進軍豫西,攻克縣城30餘座。

經濟問題難倒中原局, 陳毅、鄧子恢應召上任

1948年2月,鑑於中原局轄區廣闊,領導力量薄弱,區內貨幣貶值,災民眾多,部隊供給混亂等問題,劉、鄧多次要求中央調一位對土地改革和財經工作經驗豐富的幹部到中原工作。

5月9日,中央決定,調陳毅、鄧子恢到中原。中原局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陳毅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重建中原軍區,以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李先念為副司令員,鄧子恢為副政委,陳毅仍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

同時,將劉鄧大軍改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陳毅任第一副司令員,李先念任第二副司令員,鄧子恢任副政委。

渡江戰役勝利,劉伯承、李先念首任地方長官

1949年4月,二野組成西集團軍參與渡江戰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劉伯承兼任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5月,武漢解放,李先念任湖北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第四兵團滇南大捷,陳賡駐兵雲南

1949年5月下旬,二野第四兵團歸第四野戰軍指揮,向中南進軍,先後解放湘、鄂、贛、粵、桂五省。

1949年12月30日,陳賡率第四兵團與四野一部發起滇南戰役,1950年2月,陳賡出任雲南軍區司令員、雲南省政府主席、昆明市軍管會主任。

出兵大西南,各將分駐川滇黔

1949年11月初,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二野主力及四野一部,進軍西南。兩月殲敵90萬,解放四川、雲南、貴州、西康四省。

1950年2月,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劉伯承任主席。2月20日,第二野戰軍機關與率第十八兵團入川的西北軍區一部合併,成立西南軍區。賀龍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陳賡、周士第任副司令員。杜義德駐守川東軍區,陳賡駐守雲南軍區,楊勇駐守貴州軍區。10月,二野第18軍、西南軍區一部進藏,1951年12月20日,西藏和平解放。

布防調整,陳毅坐鎮華東

1945年8月25日,中央軍委決定,陳毅前往華中,饒漱石為華中局書記及政委,陳毅為新四軍軍長及副書記。

9月26日,陳毅改到山東接替羅榮桓的工作。8月下旬至10月,羅榮桓率原山東主力開赴東北。中央軍委指示,華東的中心任務除調兵東北外,是切斷津浦路,阻止國民黨軍北上。

10月15日,新四軍主力北調山東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指揮部。10月25日,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組建華東局。由新四軍軍長陳毅兼任軍區司令員,饒漱石兼軍區政委。同時正式成立山東野戰軍,陳毅兼任司令員。

粟裕、譚震林受命華中

1945年8月24日,中央判斷日本投降後國民黨軍即將進入京、滬、杭地區,認為「蘇南為南京外圍,在內戰條件下,四面受敵,地形不利,不能長期作為我軍之根據地」。9月下旬,蘇浙軍區部隊北撤,10月3日至8日,蘇浙軍區部隊和地方幹部6.5萬人分批渡江北上,到達蘇中。10月,在原華中地區成立屬新四軍建制下新的華中軍區,張鼎臣任司令員、鄧子恢任政委,粟裕、張愛萍任副司令員。同時組成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委。

七戰七捷,陳毅、粟裕會師重組

1945年12月3日,經粟裕建議,粟裕從南面與北面的陳毅聯合實施高郵邵伯戰役。1946年1月,陳毅、粟裕南北配合實施隴海路東段戰役。兩役基本實現打通華中與山東聯繫的戰略目標。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大舉圍攻我中原解放區。華中野戰軍在粟裕、譚震林指揮下取得「七戰七捷」。山東野戰軍在陳毅指揮下取得朝陽集戰役勝利。9月11日,陳毅、粟裕兩軍在淮陰、漣水會師。由陳毅統一指揮,先後取得東臺、漣水、傅山口宿北、魯南戰役等勝利。

1947年1月21日,撤銷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番號,正式成立華東野戰軍,並成立華野前敵委員會,陳毅任司令員、政委和前委書記,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委。同時正式成立華東軍區,陳毅擔任司令員,饒漱石任政委。

孟良崮、萊蕪大捷,陳毅、粟裕帶兵出徵,許世友當內線主力

1947年1月中旬蔣介石親抵徐州,南北兩路夾擊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聯合指揮下,2月的萊蕪戰役、3月至6月的孟良崮戰役殲滅華東國民黨軍大部。

1947年8月執行中央把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的戰略方針,配合劉鄧挺進大別山,華東野戰軍分為內外兩線,由陳毅、粟裕指揮外線,許世友指揮內線。

8月到12月,內線兵團在許世友率領下鉗制住膠東敵軍,9月,陳毅、粟裕直插中原,配合劉鄧打破了國民黨軍在中原的全面防禦體系。

1948年3月,華東野戰軍一度分成四個兵團,分別由粟裕、許世友、陳士榘、韋國清任司令員。

陳毅掌帥中原,粟裕、 許世友解放華東

1948年5月,中央調陳毅任中原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粟裕代華東野戰軍軍政職務。5月31日,粟裕組成渡江先遣隊,並組成中共江南工作委員會,譚啟龍任書記。

6月17日,華東野戰軍進攻開封,至7月,共殲敵8.5萬餘人,打開中原戰局。此時,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政委譚震林指揮的兗州戰役,共殲敵14.5萬餘人,解放山東大片地區。8月,華東野戰軍內外線兵團在山東會師,在代司令員粟裕指揮下,由許世友、譚震林組成攻城集團於9月26日解放濟南,使華東、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

揮兵南下,陳毅坐鎮上海

淮海戰役後,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聯合發起渡江戰役,而後向福建進軍,接管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同時準備解放臺灣。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獨立成立山東軍區,張雲逸兼司令員、康生為政委、許世友為第一副司令。

5月27日上海解放後,陳毅擔任第一任市長、饒漱石任書記。7月10日,三野及華東軍區領導機關移駐南京。

7月2日,三野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命令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政委韋國清率部向福建挺進。至10月解放福建,葉飛兼任福建軍區司令員。

中央集結力量,林彪挑梁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把東北戰略定為重中之重。彭真、陳雲受命組建東北局,彭真任書記。9月起,羅榮桓率山東分局及山東部隊主力調入東北、新四軍第3師師長黃克誠部轉向東北。10月中旬,改派原本調往山東工作的林彪、肖勁光往東北,此後高崗、呂正操等人也調入。至10月31日,先後20人進入東北,佔中共七大選出的中央委員、候補委員77人的四分之一以上,正式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由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委、羅榮桓任第二政委。

兩進兩退兩次機構調整,劉亞樓歸隊,高崗等調升

1945年11月,國民黨軍在美軍空運幫助下登陸東北。林彪、陳雲、高崗電告中央軍委,建議將主力轉向東滿、北滿、南滿建立農村根據地。12月,遵中央指示,主力部隊的四分之三分散於西滿、東滿、北滿,執行剿匪並建立根據地。至年底,發展為27.4萬餘人。

1946年1月14日,東北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分前總和後總,前總林彪在遼西前線指揮作戰,羅榮桓負責後總,做物資及後方工作。中央重點送往蘇聯培養的劉亞樓,隨蘇聯紅軍回國,任參謀長。

2月下旬,東北民主聯軍改組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軍區,分別由周保中、呂正操、肖華、高崗指揮。林彪在本溪牽制敵軍,周保中、呂正操、高崗率部藉此成功奪取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3月27日,國民黨軍在四平強勢增援,林彪率部再次撤退。

6月16日,東北局和東北聯軍調整,林彪任司令員、東北局書記,由林彪、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組成東北局常委。

羅榮桓求醫莫斯科,四保臨江

1946年7月,羅榮桓因病赴莫斯科。通過由陳雲起草的《七七決議》,開展土地改革,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經半年,東北聯軍在東北全境70%的農村建立了根據地,各師也從幾千人發展到1萬餘人。

1946年9月底,國民黨軍集結向南滿解放區發起攻擊,林彪於11月派陳雲、肖勁光前往主持工作。1947年1月中旬始,與林彪指揮的東滿軍區相配合,在臨江進行四次保衛戰,殲敵4萬人,迫使國民黨軍在東北戰場由攻勢轉為守勢。

彭真調回中央,羅榮桓建設二線兵團

1947年5月2日,彭真調回中央。5月開始,林彪與病癒歸來的羅榮桓發起夏季攻勢,至7月30日,共殲敵8.3萬餘人,打通南滿北滿聯繫,徹底扭轉東北戰局。7月,根據羅榮桓的意見,由他直接領導組建二線兵團,在一年多時間裡,組成164個獨立團,共37萬多人,保證了充足的後備兵力。

林、羅、劉陣前指揮決戰,高崗接管東北後方

1947年8月至1948年春,東北聯軍連續作戰,共殲敵33.2萬餘人,把國民黨軍壓縮於錦州、瀋陽、長春三個孤立地區。

1948年8月,東北野戰軍成立,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委、劉亞樓任參謀長,移師遼西前線,專務作戰。後方工作交給高崗等東北軍區領導。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至11月2日結束,總計殲敵47.2萬人,解放東北全境。

入關,林彪、羅榮桓成東北、華北總指揮,彭真接管北平

1948年12月上旬,中央軍委電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在結束遼瀋戰役休整一個月後,入關攻擊平津一帶。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平津前線總前委,林彪為書記,負責奪取並接受平、津、張(家口)、唐(山)一切事宜。劉亞樓任平津前線司令部參謀長兼天津前線總指揮。平津戰役從1948年11月29日打響,至1949年1月31日結束,和平策動傅作義起義,殲敵13萬人,至此東北、華北地區基本解放。劉亞樓在中央指示3天拿下天津的要求下,用30個小時攻克天津。1948年12月,彭真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

高崗全面接管東北,林、羅主持華中

1949年3月,東北野戰軍正式改稱第四野戰軍,繼續南進。

1949年4月,東北軍區改組,由高崗任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陳雲任第一副政委。

5月12日,四野到達開封,與中原軍區領導機關合併,林彪任華中局第一書記兼四野、華中軍區司令員,羅榮桓任華中局第二書記、四野兼軍區第一政委。下轄河南、湖北、贛南軍區。

1949年7月,劉亞樓奉命著手籌建人民空軍,任命為空軍司令員。

橫掃中南,林彪成中共中南軍委分會第一書記

1949年12月26日,四野解放中南六省,中央軍委決定四野兼華中軍區改稱四野兼中南軍區,領導機關駐紮漢口。林彪擔任司令員和軍委分會書記、羅榮桓擔任第一政委。下轄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湘西、贛南8個軍區。

聶榮臻華北帶兵,半路獲精兵強將

1945年9月9日,聶榮臻受命從延安返回張家口,領導晉察冀軍區工作。11月,楊得志率領的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胡耀邦率領的東北先遣隊分頭開赴東北,途中因國民黨軍搶佔葫蘆島,兩軍受阻,劃歸晉察冀軍區,1946年初,晉察冀軍區共有兵力30萬。
1946年6月下旬,晉察冀軍區的領導機構為: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副司令員肖克。晉察冀野戰軍由肖克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委,耿飈任參謀長。

肖克調回晉察冀軍區

1946年12月3日,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和晉察冀軍區,為緊縮機構和把工作重點放在前線,報黨中央批准,撤銷了野戰軍指揮機構,原野戰軍司令員肖克等調回晉察冀軍區。二級軍區冀熱察和冀熱遼軍區劃歸東北,第一縱隊調回晉冀魯豫軍區,縱隊司令員楊得志留在晉察冀軍區,任第二縱隊司令員,楊成武任第三縱隊司令員,陳正湘、胡耀邦分任第四縱隊司令員和政委。

正太大捷,楊得志統帥野戰軍

1947年4月,晉察冀野戰軍發起正太戰役。楊得志、楊成武和陳正湘、胡耀邦分別指揮二、三、四縱隊,出師大捷。華北戰場,晉察冀野戰軍由被動轉向主動。

5月25日,經中央軍委批准,重新組建野戰軍指揮機構。楊得志升任野戰軍司令員,楊成武任第二政委。鄭維山、胡耀邦調到第三縱隊任司令員和政委。這期間,經濟基礎雄厚的冀東軍區和冀察熱遼軍區劃歸東北軍區。

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鄭維山任石家莊衛戍區司令員。

徐向前歸兵華北,華北戰力整合

在晉察冀野戰軍攻城略地的同時,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率軍戰運城、攻臨汾,將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

1948年5月9日,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委,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員。肖克為軍區副司令員兼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主抓軍大工作。華北野戰軍下轄兩個兵團,不設野戰軍級領導,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徐向前兼第一兵團司令員及政委,楊得志任第二兵團司令員。

此後,華北野戰軍重組為三個兵團,第三兵團由楊成武任司令員。決戰前夕,華北軍區總兵力達46萬。

四野進軍中南,肖克再掌兵權

1949年4月,第四野戰軍奉命進軍中南,正在華北軍大工作的肖克調任四野參謀長。

新中國成立後,肖克任中央軍委軍訓部部長。

華北軍區其他將領也陸續走上新的工作崗位,成為構建新中國各級政府和軍隊的基石。聶榮臻身兼數職,任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北平市市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薄一波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財政部部長等職。羅瑞卿出任公安部部長。徐向前任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任陝西軍區司令員。楊成武任天津警備區司令員、京津衛戍區副司令員。
(資料來源:《一野檔案》、《二野檔案》、《三野檔案》、《四野檔案》、《華野檔案》,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野戰部隊發展史略》,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軍史集要》,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部宣傳部編;《野戰軍戰事珍聞》,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陳毅年譜》、《賀龍年譜》、《彭德懷年譜》、《聶榮臻年譜》、《羅榮桓年譜》,人民出版社系列叢書;《粟裕年譜》,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版)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1946年收復南海諸島與「九段線」的由來
    鄭資約等繪製南海地圖  1946年,國民政府內政部成立方域司,著名地理學家傅角今任司長。方域司面對的劃界問題困難重重,因為中國當時還完全沒有一個清晰準確的疆域圖,邊界地區存在大量模糊地帶,甚至是沒有人真正涉足的地帶。而相比陸上疆域巨大待填補的空白,在當時毫無海權意識的中國人看來,南海主權無足輕重。
  • 民國政府難圓的夢:「上海都市計劃(1946-1949)」
    國共內戰時期,新一輪的規劃「大上海都市計劃」啟動,1946年完成初稿,1949年6月完成三稿。1950年經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批准,特予刊印三稿。這是上海第一次將收回的英法租界和華界放在一起,作為一個統一的大城市來設計規劃,可以稱為現代上海第一個完整的城市規劃。「大上海都市計劃」借鑑國外先進城市規劃理念,規劃者們致力於將上海建設為現代意義的國際大都市。
  • 日本1949年版地圖證明釣魚島不屬於日本(圖)
    日本1949年版地圖 證明釣魚島不屬日本這本日本歷史地圖封面有些破舊,但內頁保存完好。日本權威出版社1949年出版的地圖,釣魚島不在日本的紅色版圖內。「這是日本一家權威出版社於1949年10月出版、1954年再版的日本歷史地圖,它清楚地證明了釣魚島從來都不屬於日本。」昨日,廈門收藏愛好者、年近七旬的王尚文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一本舊版日本地圖。王尚文介紹說,這本地圖的出版社是吉川弘文館,它曾是日本著名的歷史書籍出版機構,它出版的很多書籍都是日本史學界權威撰寫的論文或者研究著作集。
  • 1946年中國之四川
    1946年,四川。壯麗的揚子江大峽谷(三峽地區),蜿蜒的群山及雲遮霧繞的河谷。1946年,四川雲陽縣。揚子江邊的張飛廟。1946年,中國瞿塘峽。1946年,中國三峽(是不是奉節白帝城?)戰爭結束後恢復寧靜,這是中國市民在河岸上洗衣服,萬縣位於揚子江上遊地區,是重慶到湖北之間最大的中心城市,從江邊進入市區得爬上這多達218梯的石梯路,因為在洪水來臨的時候揚子江將上升20英尺之高。
  • 《全面戰爭傳奇:大不列顛王座》地圖大嗎?戰爭地圖圖文解析
    導 讀 全面戰爭傳奇大不列顛王座地圖大嗎?
  • 每天一首古詩詞|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為紀念1919年青年學生愛國運動——五四運動設立的紀念日,1949年在我國正式設立。「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指引著中國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2020年5月4日 星期一 青年節農曆庚子鼠年 四月十二圖:選自繪本《馬拉拉:一個勇敢的巴基斯坦女孩/伊拜爾:一個勇敢的巴基斯坦男孩》,[美]珍妮特·溫特/文圖,徐德榮/譯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 小市民看1946年的東北
    1946年,人們血液中悲亢的成分在湧動聚集。此前一年,蘇聯紅軍南下閃擊滿洲,在一周多的時間中,擊潰日本關東軍十五年的苦心經營,亦為侵華日軍敲響喪鐘。進入1946年,在東北大地又發生了一宗離奇的命案,終撩議謗成火勢洶洶。死者8人,為首者張梓夫,是當時國民政府派駐東北,負責東北工礦接收事宜的經濟部東北行營工礦處副處長。1月16日,其一行人在由撫順赴瀋陽的歸途中,為「不明身份的神秘人"所殺。儘管消息一度為蘇聯方面所封鎖,但進入2月後,隨著美、蘇、英三國《雅爾達協議》被公布,蘇聯意在東北的心思為世人所知,張梓夫在蘇佔區被殺的消息亦不脛而走,惹起公憤。
  • 戰爭與地圖繪製史:早期報紙曾公然登軍隊布防圖
    地圖不僅僅是戰爭的情報,還是渲染戰爭的工具。從16世紀起,戰爭和軍隊就一直是地圖史和地圖繪製史的核心。在上個世紀,隨著陸上、海上和空中戰爭越來越複雜,地圖與戰爭間的關係變得更緊密了。
  • 工作坊|上海所見的亞洲太平洋戰爭
    王選女士常年為揭露細菌戰真相及相關的跨國訴訟而奔走,此次她的報告圍繞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國際檢察局備案證據材料中的日本關東軍戰俘供詞,以及1949年12月蘇聯在伯力舉行的「前日本陸軍軍人因準備和使用細菌武器被控案審判」(簡稱「伯力審判」)展開。
  • 1949年韓戰前的漢城,圖五圖六街頭隨處可見漢字
    韓戰爆發後,漢城曾四度易手,1948年韓國光復後,繼續使用漢城這個名字,1949年提升為特別市,開始不斷向周圍地區擴張。韓戰爆發以後,1950年6月朝鮮人民軍佔領漢城,9月,聯合國軍又佔領漢城,1951年1月8日,漢城又再一次被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佔領,3月,聯合國軍又再次攻克漢城,使得漢城在韓戰中四次易手。
  •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關於外蒙古問題中共與蘇聯有過哪些交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同盟國為爭取蘇聯對日本宣戰,美、英兩國在未通知中華民國以及其他盟國之下,於1945年2月11日與蘇聯籤定涉及外蒙古以及中國主權的《雅爾達協定》,其中一條就是:外蒙古(1924年在蘇聯支持下成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當時北洋政府從未承認,1946年前南京國民政府也未承認)現狀須予維持。
  • 「老照片」1946年上海雲南南路346弄大煙館(高清)
    1946年,鴉片煙客走出鴉片館所在的小巷,右邊立柱上有「春蘭區十八聯保」等字樣和許多手寫的店招。1946年,中國(具體的城市應該是後面「慶餘裡」所在的城市)。男子正在準備進入一家鴉片館。1946年,中國。鴉片館裡面的臥具、菸具,正在配製鴉片煙。1946年,中國。鴉片館裡面的菸具,正在燒制鴉片煙。1946年,中國。
  • 上海1949:比戰爭更宏大的較量
    上海1949:比戰爭更宏大的較量 2009-05-19 13:53 作者:朱文軼 2009年第18期
  • 1949年哪些人能夠去臺灣?
    政府公務員最終抵臺者,「通常不及原機關的十分之一人數」近日,電影《太平輪》上映,一段沉痛的內戰往事——1949年百萬大陸軍民倉皇遷臺——重新獲得詮釋。但國民政府行政院,當時對所屬各機關的遷徙,並無任何統籌計劃,以致於各單位只得各自為政,結果不但資料損失慘重,人員流失也相當嚴重——人員流失主要有兩大原因,其一,當時國民政府隨戰爭局勢一再播遷,先至廣州,再至重慶、成都,許多公務人員往往因生活困頓,不願隨遷,選擇脫離。其二,各機關組織遷臺能力不一,但總體上均甚為困難,名額有限,故遷臺前均曾大規模編遣內部職員。
  • 軍中「活地圖」,戰爭中的「李諸葛」,輔佐過五位共和國元帥的傳奇...
    在我軍軍史上有這樣一位傳奇將軍,他參加過紅軍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戰爭時期,他長期擔任參謀長一職,累計任職時間長達40年之久;他曾經輔佐過賀龍、劉伯承、徐向前、陳毅、彭德懷五位共和國元帥;更讓人驚奇的是,他還是抗戰中唯一能調動美軍飛機的將領。他就是開國上將李達。
  • 《星球大戰:帝國戰爭》系列地圖包(圖)
    《星球大戰:帝國戰爭》系列地圖包(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9日 23:59 來源: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3月29日訊 著名即時戰略遊戲開發商Petroglyph Games公司本周發布了《星球大戰:帝國戰爭(Star Wars Empire at War)》及其資料片「墮落之軍」的最新地圖包。
  • 《這是我的戰爭》碼頭地圖玩法技巧圖文解析 碼頭地圖怎麼玩
    《這是我的戰爭》碼頭地圖大家都是怎麼過的呢?這次就為大家帶來了這是我的戰爭碼頭地圖玩法技巧圖文解析,讓大家學習下碼頭地圖怎麼玩,還不會的朋友可以參考,一起來看吧。  碼頭:該地圖應該是這個遊戲改動最大的亮點之一,生存下來的唯一方法並不止是坐等戰爭結束。
  • 鵝頭往事,1946!
    1946年,時任中共仙遊縣委書記的劉佐周到鵝頭村開闢革命根據地,培養了包括陳友玉、潘有榮在內的幾名同志為積極分子,建立鵝頭溝口聯絡站,根據地延伸到鵝頭、東亭、界山東丘一帶。當時,仙遊遊擊隊一舉攻克晉仙警察所之後。
  • 中印戰爭爆發真相:印度給中國交錯了地圖?
    印前情報官員爆中印戰爭「真相」  本報駐印度特約記者:郭西山 本報記者:畢方圓  中印邊界戰爭爆發50周年之際,印度國內再次爭論是否解密總結當年印度戰敗原因的《布魯克斯-巴加特報告》。《印度斯坦時報》22日援引印度前情報官員的話稱,根據報告,印度在上世紀50年代和1960至1961年間將錯誤的邊界地圖交給中國,才導致了1962年與中國的戰爭。  報導稱,印度前首席情報專員瓦賈哈特·哈比布拉透露了上述信息,他是除印度軍界外唯一能接觸到絕密文件的文職官員。哈比布拉說:「我們給中國的地圖中標著雙方存在嚴重分歧的麥克馬洪線。
  • 《戰爭儀式:大逃殺》首張概念畫 公布島嶼地圖
    Stunlock工作室今天公布了《戰爭儀式:大逃殺》島嶼地圖的首個概念原畫。這張地圖的面積是普通的競技場地圖的30倍,分為幾個不同的地區,例如小鎮、樹林、綠洲、古墓等。根據媒體公告報導,《戰爭儀式》現在的實際玩家人數已經突破400萬人。「《戰爭儀式》發售以後,以及經有超過400萬不同的玩家進入過競技場小試牛刀,並讓《戰爭儀式》多次進入Steam免費遊戲暢銷榜單。每周都會有留個免費英雄,而且每個英雄都可以用遊戲內貨幣永久解鎖,也可以花錢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