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2015年1月31日在巢湖鼓山遊覽之後,駕車行駛190公裡到達涇縣桃花潭鎮,全程路況不錯,用時不到3個小時。桃花潭因李白的千古絕唱而名滿天下,是我們此行的重點遊覽景區。才一下車就被白牆青瓦、馬頭牆小青磚,典型的徽派建築和古香古色的青石小路深深的吸引。
桃花潭是在涇縣西南約40公裡處的桃花潭鎮中,因為李白在此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聞名。據說,桃花潭鎮古稱南陽鎮,桃花潭其實是青弋江的一段,東岸的陳村與西岸的萬村隔潭相望,這兩座徽派古村算不上精緻,卻有一種滄桑的美。老街上鋪著不規則的鵝卵石,兩側牆壁斑駁,一旦穿過狹窄的老街,就會見到豁然開朗的清澈潭水。
此次出遊一直瑞雪伴隨頗有情趣,今日放晴還有一絲不慣。天空一碧清澈透明的藍,微風中,滄桑的古鎮,一派古樸的文化底蘊,烏黑的磚瓦,似鷹欲飛的稜角,灰白的牆身,緊閉的大門,莊重威嚴,訴說著多少庭院深深的愛恨情仇,折射著多少平民百姓的寵辱人生,封藏著多少諱莫如深的閨蜜心事,點點滴滴,都隨著微風飄散而去。
江南的房子總是雙層的小樓,分明在顯示著厚重的文化和富足的生活。在街巷中漫步,似乎行駛在時光的隧道,悠久的歷史我在眼前慢慢地展露,江南古鎮,皖南風光永遠是那麼富有魅力,讓人百看不厭。街巷兩旁坐落著許些房子,望過去是青白的交相輝映,高大的樹木遮住陽光,朦朦朧朧的好似夢中。
行走不遠就到達夢潭軒,夢潭軒在踏歌岸閣的左側,為磚木結構的十幾間平房,前有小院,布置竹石花木,幽靜潔雅,後有臨河小院,除種花外,院牆上開設空花漏窗,供人觀賞潭上景色,軒內陳列書畫、圖片、古碑等文物,並備文房四寶,供遊人即興潑墨揮毫,書寫自己的情懷。
穿過夢潭軒就是踏歌岸閣,這裡也是桃花潭東岸東園古渡的渡口,當年汪倫送別李白就在此處。出閣將上船過渡、入閣即進南陽古鎮的正街,整體布局既簡單又奇特,底層為對直的通道,為便於路人休息候船,兩側砌有通長的卵石條凳,出閣正好面對桃花潭。
桃花潭之所以名揚天下,大多因為李白的那首《贈汪倫》。相傳當年,汪倫在涇縣當縣令,他仰慕李白已久,多次給李白寫信邀請他到桃花潭,但李白一直沒有消息。後來汪倫心生一計,再次給李白修書一封,他在信中這樣寫道:「先生好遊乎?此處有十裡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
李白是一個浪漫主義的大詩人,見到汪倫的信之後,不禁遊興大發,立刻從馬鞍山騎馬趕赴桃花潭。到了桃花潭之後,汪倫設宴款待他,席間,李白興致勃勃地詢問汪倫:「十裡桃花何處有」?汪倫答:「十裡之外有桃花渡」。李白又問:「萬家酒店何處有」?汪倫答:「先生與我飲酒之處便是萬家酒店」。李白聽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欣賞汪倫的睿智並被他的盛情所感動。兩人把酒言歡,成為摯友。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李白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僕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後,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下千古絕唱《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段傳說成就千古佳話,桃花潭也由此名聲鵲起。
當時還是冬末春初,潭水清冷鏡潔,黛蓄漣漪,奇石「象鼻子」伸進潭中,望去誠如大象吸水,潭岸即是仙墩,上面築有「懷仙閣」,宛若一框十分秀麗的水墨畫。
壘玉墩在桃花潭西岸石壁的北端,突起一座石墩,上面布滿樹藤和苔蘚,遠望如用翡翠壘成的螺髻 ,因而有「壘玉墩」的美名。相傳李白曾在上面飲酒吟詩,後人建了一座「懷仙閣」,緬懷當年的嫡仙人,壘玉墩下有書版石,在墩北側不遠處有釣隱石等景觀。
桃花潭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潭面水光瀲灩,碧波涵空,潭岸怪石聳立,古樹青藤紛披,據說在春暖花開桃紅柳綠之時,兩岸綠韜如氈,桃花似火如霞,飛閣危樓隱約其中,猶如蓬萊仙境,又疑武陵人家,風光古樸動人。
據涇縣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巖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峭巖上古藤綴拂,煙霧繚繞,朝陽夕暈,山光水色,尤顯旖旎。駕一葉扁舟泛遊其上,一篙新綠,微波漣漪,足見「千尺潭光九裡煙,桃花如雨柳如綿」。千年的文字會說話,不能不承認,古典文學確實文字精煉,內涵豐富,意境深遠,言簡意賅。
我們乘船渡過桃花潭,來到西岸門樓,這裡是古代東園古渡的渡口,出渡口乃為萬家酒店所在的萬村。萬村比陳村更為陳舊,只有靠近碼頭的桃潭西岸門樓和八字形義門有模有樣。萬村的其他景點還有彩虹橋、傳說中汪倫用來邀請李白的「萬家酒店」遺址、還有汪倫墓等。
進入西岸的萬村,前面便有一座做工精細、別具特色、呈「八」字形的大宅院門樓。門樓有兩層,底層為通道,上層為走馬樓。大門正上方大理石門楣上鐫刻有唐高祖旌表「義門」二字,雖時隔千年,但字跡仍清晰可見。相傳當年桃花潭畔有一萬姓人家,五代同居,和睦相處。此事驚動朝廷,皇上派專使親往桃花潭巡察,得知此萬姓家族確係五代未分家,共302口人,同食、同作、同住,和睦相處,生活井然有序。皇上感其「孝義」,親書「義門」兩字。萬氏族人隨建「義門」,既感恩浩蕩聖意,又可弘揚萬氏「孝義」族風。
小丘壘玉墩不高,所以登臨上面的懷仙閣便很輕鬆,閣樓上視野絕佳,能將桃花潭和陳村盡收眼底。歲月的印跡像淡淡的胭脂,濃抹一季又一季花開落去的歡喜憂傷。碧波蕩漾著潭水明鏡如洗,倒映著上了年頭的白石黑瓦,那是一幅千年的畫,落款處名字模糊,可河堤柳下的月影卻依舊。那是一首霜落滿天夜宿楓橋的七絕,雖不聞琵琶,鐘聲卻依舊。
斑駁的牆面,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記,典型的徽州古建,簷角向上輕輕翹起,似乎是一個絕美的笑容。褪色後的紅磚青瓦也倍顯滄桑。古鎮的神秘是讓人捉摸不透的,但是它似乎忍不住了它埋藏了那麼久的事,它埋藏了那麼多的事,終於再也無法隱遁了,它想要傾訴,它想給這一片天,一片地娓娓訴說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往事。
看到這個牌坊,你想起了什麼?一座牌坊,就是一段歷史;一座牌坊,就是一個故事!牌坊不僅是一種裝飾和模式語言,也承載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埋藏一段段後者的歷史,蘊含著一種獨特的文化精神,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之一。
當年設計邀請李白的汪倫的墓地就在潭水之邊。據史料記載,汪倫是公元762年謝世的。死後墓葬在桃花潭東岸金盤獻果處。元代被毀,清代在原址復建。主墓正前方放置著一條石板桌。墓冢和地面用古磚鋪砌而成,顯示古樸。墓冢兩旁有石人像、石馬像,墓側兩旁植有風景樹、翠竹等各種花草。墓周圍是由古磚堆砌成的圍牆。
古鎮因名人而出名,名人也因古鎮而名滿中外。蘇州楓橋鎮的出名,是因為大詩人張繼的一首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如果不是張繼的這首詩,誰知道楓橋鎮?又有誰知道寒山寺?如果沒有李白,如果沒有《贈汪倫》,天下誰知桃花潭?大概這就是名人效應。不管別人如何議論,反正我們是記住了桃花潭。
離開桃花潭,我們要去近在咫尺的古鎮查濟,那裡地靈人傑,保存良好,非常值得一看。歡迎大家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