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舍——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群,位於高淳區椏溪鎮躍進村西舍自然村。現存狀況完好,免費開放。
1943 年11 月下旬,新四軍十六旅取得溧高戰役勝利後,中共蘇皖區委決定在高淳、溧水、溧陽三縣結合區建立溧高抗日民主政府,擴大茅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和溧高縣委縣政府廣泛發動群眾,建黨、建政、建軍、建廠、建校,鞏固擴大根據地,支援前線,消滅日寇,為奪取抗戰最後勝利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西舍村也成了蘇南抗戰後期一個名副其實的紅色堡壘。江渭清、王必成、葉飛、鍾國楚等曾在此活動,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紅色資源史料豐厚。
2015 年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 周年之際,當地政府充分挖掘新四軍和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的寶貴史料,修復革命舊址,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西舍修葺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大會堂、貨管局、財稅局、紡織廠、兵工廠、國華中學附屬小學,在原址復建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安興區區公所、溧高縣國華初級中學、警衛營和縣總隊,並修建抗日烈士
紀念碑、村史館、非遺館和戲樓。每處革命遺址都遵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葺、復建。同時徵集了大量抗戰文物,設立了圖文並茂、文物豐富、直觀性強的11 個展廳。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徐承雲將軍欣然題詞「新四軍西舍抗日紅色堡壘」。
該舊址群2016 年被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命名為南京黨史教育基地。
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
位於西舍村。1943 年11 月,蘇南區行政公署在安興張家祠堂召開地方士紳會議,宣布成立高淳縣行政辦事處,辦事處設軍事科。1944 年1 月,撤銷高淳縣行政辦事處,成立高淳縣抗日民主政府,方克強任縣長。縣政府設公安局,邢浩任局長;民運科,縣委書記張光兼任科長;稅務處,張軒任主任。2 月,蘇南區劃為4 個行政分區,高淳縣抗日民主政府歸蘇南第三行政分區領導。隨後,相繼建立3 個區抗日民主政權機構。區級政權機構建立後,各區即分別召開原鄉長、地方紳士聯席會議,宣布民主政府施政綱領。6 月,溧水、高淳兩縣合併成立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蘇南第三行政分區專員朱春苑兼任縣長,周林任溧高縣副縣長。11 月,周林任溧高縣縣長。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對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克服困難,團結抗戰,起了重大作用。2016 年椏溪鎮躍進村在西舍復建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並布展。
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紡織廠舊址
位於西舍村原孝義堂內。孝義堂,村民俗稱「小祠堂」。1943 年底開始,溧高、宣當地區發動群眾開展大生產運動。在大生產運動中,高淳縣抗日民主政府通過積極籌備,與蘇南第三軍分區合作,先後開辦了5 個工廠。1944 年初,在椏溪鎮西舍村「孝義堂」開辦了紡織廠。初辦時紡織廠只有8 名工人,後逐步發展到40 餘人,有織布機2 臺,織巾機5 臺,日產毛巾100 多條、棉布100 多尺。1945 年3 月蘇南一分區在溧高縣召開紡織會議,確定以發展民間紡織合作事業為主、公營為輔的方針,提出制定植棉計劃和創辦合作社、工廠等任務,要求溧高、宜常等縣大力發展紡織業。會上,推廣了高淳各區家庭紡織和地方與軍隊聯合辦廠的經驗。紡織廠舊址建築坐東朝西,前後兩進,面寬三間。現
僅存後進。2016 年修葺,恢復原貌。
溧高縣國華初級中學舊址
位於西舍村西南原芮家祠堂內。為適應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利用停辦的私立國華初級中學的教學設備於1945 年初開辦國華初級中學。校舍設在西舍村芮氏祠堂內,約有房舍四五十間,招收學生160 多人,其中寄宿生30 人左右,編為初一、初二、初三3 個班級,溧高縣縣長周林親任校長,地方進步士紳芮良珍任副校長。國華初級中學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道德修養的教育,除將其貫穿於各科教學之中外,每天都有一節政治課,教材以新編《中國史話》為主,結合國際國內形勢、黨的中心工作等內容進行教學。由于堅持貫徹「抗日民主立場,學用一致精神」兩大原則,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把抗戰、生產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列為重點,開設相應的軍事訓練、政治常識和生產勞動等課程,為革命事業培養了一批人才,不少學生由此踏上革命的徵程,為革命做出了貢獻。國華中學還組織宣傳隊,曾先後到椏溪鎮、顧隴廟、上沛埠、社渚等地,表演《兄妹開荒》《送郎參軍》《二流子回頭記》《向勞動英雄學習》等歌舞劇目,深受群眾歡迎。溧高縣國華初級中學遺址原有建築五進,面寬三間。2016 年躍進村在原址上復建國華初級中學,建教室5 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