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由於金融危機衝擊帶來市場突變,國內各家航空公司動輒虧損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而作為廉價航空代表的春秋航空,卻可能迎來連續第三個盈利年度。據了解,在收到2000萬元民航建設基金退還後,2008年春秋航空將實現盈利2000萬元。是什麼讓春秋航空的業績表現遠優於其他航空公司呢?
兩單、兩高、兩低
2003年,長期耕耘旅遊市場的春秋國旅董事長王正華正式決定設立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這就是春秋航空,初期投資8000萬元。此前一年,均瑤集團參股東航武漢分公司,正式拉開了民營資本進入航空業的序幕。
實際上,早在1997年,王正華便動起了廉價航空的腦子,當時,他曾想開展「旅遊包機」,並整合旗下旅遊、酒店及交通資源。2005年7月18日,春秋航空成功首飛,成為繼奧凱航空之後第二家起飛的民營航空企業。
王正華成立春秋航空擁有先天優勢,因為其旗下的春秋國旅是當時國內旅遊市場翹楚。正是由於可借力春秋國旅的包機業務,春秋航空一開航便擁有高客座率。從第一架飛機起飛到2005年年底,春秋航空共安全飛行1069個航班,輸送旅客18.07萬人,平均客座率達94.8%。
中國民航幹部管理學院鄒建軍教授認為,王正華在旅遊業基礎上發現了航空業,產業鏈上遊資源的確使其在機票和乘客銷售渠道上擁有了別人沒有的優勢。
春秋航空盈利的秘密在於其採用的「兩單、兩高、兩低」策略,以及在此基礎上通過佔據國內支線市場,運用自主營銷渠道,對旅客差異服務,進而獲得知名度和實現盈利。
「兩高」是指高客座率和高飛機利用率。通過改裝,春秋航空飛機的座位數量增加到180座,比國內一般客機多26個,而目前春秋航空的平均客座率達到95%,居全行業之首;高飛機利用率是指春秋航空規劃點對點的航線結構、高密度地編排航班。目前,廈門、瀋陽、哈爾濱、青島、廣州、海口、三亞等航線上已開闢每天2-4個航班。
「兩單」則指單一機型和單一艙位。春秋航空所引進機型統一為空客320機型,只有經濟艙,而國內客機一般分商務、經濟兩艙制。單一機型單一艙位降低人員執照培訓、航材儲備、飛行維修管理等成本。
「兩低」則是指低營銷費用和低管理費用,包括簡化地面和客艙服務、減少免費行李重量、依賴春秋國旅眾多的網點訂票、採用電話呼叫中心或網上直銷而不依賴代理銷售等。
此外,春秋航空最重要的殺手鐧是低票價,先後推出了1元、99元、199元、299元的特價機票。2006年,春秋航空平均票價比市場平均價格低約36%,網上銷售量從開航初的20%增長到60%,廈門、廣州航線甚至突破80%。在去年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春秋航空甚至在每條航線設定99元系列的特價票,折扣最低只有1折。
在國內13億多人口中,目前真正坐得起飛機的不超過1億人,足見航空市場潛力仍然巨大。但對春秋航空來說,引入小飛機開拓支線航線是主要戰略方向;實際上,國際低成本航空通常也是以二類機場或低成本航站樓為基地運營。 考究管理能力
無論兩高模式、兩單模式還是兩低模式,之所以春秋航空能夠成功實行而國有大型航空公司卻只能望洋興嘆,除了背靠春秋國旅之外,還因為前者的管理更加精細到位,成本控制也更加嚴格。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從2005年開航至今,春秋航空旅遊客源佔到總客源數量的百分比一直在下降。從2005年至2006年,該數據在70%以上,2007年,該數字下降至50%左右,而2008年則降為35%,更多的客源則是商務和散客。
春秋航空在成本控制上的管理之嚴格,可由一件事上窺見。據稱,當初曾因一瓶礦泉水是否免費,春秋航空召開過專門研討會。目前,春秋航空的低成本運營使得其成本低於其他同業25%以上。
當然,相比於國有大型航空公司,春秋航空的規模還太小,在某些規模效益明顯的地方,其不足之處也很明顯。比如,通常情況下,民營航空有約80%的成本較為剛性,難以改變,這包括飛機租賃費用、航材、車輛和設備等,剩下20%成本中,人力成本亦不可改變。而在政策、機場等方面,國營航空更遠遠優越於民營。例如,大多數情況下,民營航空無法享受到國有大型航空公司的機場服務費折扣。
儘管同為廉價航空,除春秋航空外,2008年,包括奧凱、東星和鷹聯等多家頗具規模的民營航空均相繼陷入危機。雖然外部環境相似,但境遇卻有較大差別,不能不說是各自的管理精細程度大不相同。 持續三年盈利
迄今,春秋航空經營已有3年半,已開通的航線有上海至哈爾濱、烏魯木齊、三亞、溫州、青島等20多條,預計在今年3月底前,其飛機數量將增加到12架。若2008年春秋航空順利實現2000萬元盈利,則將連續3年盈利。
春秋航空企劃部經理張磊介紹說,由於初期投入較大,春秋航空2005年開航半年內曾出現虧損,但到2006年7月,即開航第一個完整年時,便以3架飛機的規模實現盈利超2000萬元,2006年全年盈利同樣超過2000萬元。
2007年,春秋航空經營業績突飛猛進,總營業收入達12.3億元,實現盈利7000多萬元。然而,由於市場環境陡然惡化,2008年,雖然春秋航空營業收入增加到16.2億元,但盈利卻只有2000萬元,同比下降71.4%。在國內各大小航空公司普遍出現數十億元甚至百億元的虧損面前,春秋航空依然能夠實現盈利,足以讓人驚異。
面對遠超同行的業績表現,有人質疑春秋航空盈利的真實性,認為有可能是其母公司春秋國旅將部分盈利計入了春秋航空。2008年12月,王正華曾稱,春秋航空目前辦完手續的機長、副駕駛共有100餘人,約需支出3億餘元,按照張磊提供的航空公司薪酬比13%計算,這意味著春秋航空的總成本在20億元以上,而其去年總計收入不過16.2億元,顯然無利潤可言。
然而,張磊堅稱:「春秋航空作為擬上市獨立經營的公司,財務統計嚴格按照了中國會計法則獨立核算。」
儘管有一個頗具實力的母公司,但春秋航空目前正為擴大機隊規模購買飛機,預計下一步加速擴大航線等投入需要幾十億元。據了解,目前春秋航空正忙於與德國北方銀行、花旗銀行、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及建行等國內外金融投資機構和銀行接洽籌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