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 文學報
背朝燈火,面朝星光,下一步就在前方
白雲之上,哪來悲傷,萬古只見雪茫茫
每寸冰霜,每寸鋒芒,每一步都是信仰
往來絕壁,那道天梯,可以是我的肩膀
上述歌詞,來自於不久前發布的電影《攀登者》的同名主題曲,直白有力地傳達了影片所包含的攀登者精神。即將在9月30日正式上映、由上影傾力帶來的電影《攀登者》聚焦了一群特殊的人群:珠峰攀登者,還原了一段少為人知的歷史,以東方敘事展現了中國精神。
昨晚(9月23日),電影《攀登者》舉辦全球首映會,邀請了諸多大V參與首映禮,第一批影評出爐,從網曝影評來看,影評人們對此片給出了高度好評,增加了觀眾們的期待。
1
2
3
4
挑戰自我、勇攀高峰是中國精神的一種呈現「馬凡症候群」是一種運動員身上常會出現的疾病名,而《攀登者》中胡歌飾演的登山隊員楊光,可能遺傳了父親的「馬凡症候群」,意味著他無法登山。然而為祖國、為父親,把志向放在了珠穆朗瑪的這個年輕人,義無反顧,向著地表與天空最接近的珠峰攀登,他希望成為父親的驕傲。
8844.43米,是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這樣一個迷人的數字,不僅讓身患疾病的楊光,也讓一代又一代攀登者魂牽夢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極為簡陋的情況下,中國人憑藉精神與信仰兩次登頂珠峰。
1960年5月,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三人登上珠峰,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登頂珠峰,也創造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的紀錄。在前輩們的精神引領下,1975年,時隔15年,第二代珠峰攀登者又一次讓五星紅旗在世界之巔迎風飄揚。
攀登珠峰關乎國家的榮譽,在此前《攀登者》發布會上,1975年參與攀登珠峰的隊員桑珠、夏伯渝曾來到現場,與觀眾分享當時的心境。桑珠坦言:「1960年中國登山前輩登頂珠峰的事跡與精神,給了我們1975年再次登頂珠峰的決心和動力,完成了中國人自己勘測珠峰高度的任務。」因攀登失去雙腿、裝上義肢的夏伯渝更坦稱:「我那顆登頂的心與攀登精神一直沒有熄滅。 」
攀登的精神需要薪火相傳,讓更年輕的一代感受群山上的堅定信仰。正如監製徐克導演在回答為什麼拍這部電影所說的:
「
「1960年的時候,世界上第一批人類(從北坡)攀上世界最高的高峰,是我們的祖國,我們中國的攀登者。
他們向世界說明一件事情,珠穆朗瑪峰是我們土地的高峰,既然是我們的山,我們就要親自攀上去,踏在山頂上,告訴世界它的高度;站在最高處望向世界,告訴世界我們的視野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
」
七部電影,講述人類挑戰極限面對巍峨的高山,有人心懷恐懼,但總有一群人帶著挑戰不可能的悲壯感,在恣意生活中尊重生命的本能,在膜拜瞻仰高山之餘更渴望攀越與徵服。攀登者們行走在生死邊緣,挑戰自己的極限,當他們站在高峰上,揚手迎接朝陽,才能真正體悟——原來人類在自然面前雖然渺小卻又如此偉大。這種人類精神力在電影和紀錄片中多有展示,觀眾可以藉由影像的力量,感受極致的風景。
01《冰封168小時》
Touching the Void
(英國2003)
影片根據1988年喬·辛普森的同名回憶錄拍攝而成,這本以真人真事經歷寫成的原著,在當年推出市面後即成為暢銷書籍。喬·辛普森與西蒙·耶茨是一對登山好搭檔,他們挑戰秘魯安第斯山峰,登頂下撤的途中,喬發生意外,跌下陡坡,摔斷了右腿。西蒙用繩索緊緊拉住他,在暴風雪中下撤。然而在途中,喬再次不幸落入冰洞,兩人難以溝通,僅靠一根繩索把彼此連在一起。影片以寫實記錄手法重演了那次登山史上的奇蹟,並由主人公在片中親自敘述。導演凱文·邁克唐納德用三個階段完成拍攝工作,從親述事件的來龍去脈到回到舊地,重現當時驚險情景,真實呈現了兩人在自我拯救中的絕望與孤獨。正如電影中所說:「你越接近死亡,越能意識到自己還活著。」
02《珠峰清道夫》
Death Zone: Cleaning Mount Everest
(尼泊爾2018)
這是一部講清理垃圾的紀錄片,但是清理的地點卻不同。海拔八千米以上至珠峰之間被人們稱為「死亡地帶」。一支由20位登山專家組成的尼泊爾探險隊出發前往聖母峰的「死亡地帶」,目的是清除世界最高垃圾堆,恢復這座神聖山峰的風採,消除1.3億人賴以生存的水源汙染。影片中的登山過程大多由夏爾巴人自己攜帶的GoPro相機完成,記錄下這一場生與死的旅程。在他們眼中,珠穆朗瑪峰及其兩側被賦予了精神能量:經過這片神聖的土地時,人們應該表現出崇敬之情,心存景仰,而不應用不敬的行為激怒她,她對人們的敬愛是報以慈悲的。
03《重返巔峰》
(中國 2012)
一座充滿傳奇的山峰,一位堅韌的攀登者,六年的等待,三次失敗的攀登經歷。2011年11月,中國登山隊隊員孫斌與搭檔採用阿爾卑斯式登山方式,攀登邛崍山脈主峰——海拔6250米的四川四姑娘山么妹峰。這已經是孫斌第四次試圖走進這座山峰。多變的山區氣候,崎嶇陡峭的大本營接近路線,艱巨的物資運送……眾多挑戰在等待著他們。「登山是一門忍受痛苦的藝術」,只有在苦難中蛻變,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一切才或許可能。紀錄片通過第一現場拍攝的真實鏡頭,再現孫斌及其搭檔挑戰自我、追逐攀登夢想的傳奇攀登探險之旅。
04《阿斯加德遠徵》
The Asgard Project
(英國2009)
由戶外導演阿爾斯泰·李導演,該片獲得了2010年班夫戶外電影節最佳攀巖類紀錄片獎,併入選2011年班夫中國巡展影片。人類對登山可以有多狂熱?英國登山家李奧·霍丁和隊友選擇了遠赴北極深處的巴芬島,攀登世界最高難度之一的阿斯加德山大巖壁。他們的目標是沿垂直山壁登上山頂,隨後,他們希望站在山頂,穿著翼裝來一次漂亮下降。然而這個瘋狂的計劃,卻讓他們付出了萬分的代價 。歷時12天的攀登,經歷絕望和受挫,遠徵隊的核心人物李奧受傷了。卻在衝頂前夜,所有人都忐忑不安之際,天穹的遠方亮起絢麗多彩的光,他們看見了難得一遇的北極光。這神秘、夢幻的北極光,似乎撫平了他們心中的波瀾。
05《喜馬拉雅天梯》
(中國2015)
電影講述的是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片名來自於藏民們畫在青藏高原巖壁上的白色小梯子,當地人稱之為「天梯」。建於1899年的上絨布寺位於珠峰北麓,距峰頂約20公裡,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廟,相傳蓮花生大師曾在此修行。阿古桑傑是寺中唯一的僧人,他將珠峰視作空行母的化身,人類不應當打擾她,但他的兒子卻是一名畢業於「西藏登山學校」的高山嚮導。 影片把焦點對準了這位高山嚮導,他需要在登山期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客的安全,好讓他們不斷突破自己,前往獨自無法抵達的高處。《喜瑪拉雅天梯》展示了這些珠峰引路少年們的渴望、彷徨和喜悅——有人將8848當成旅行的終點,但對他們而言,這只是起點與成年禮。
06《喜馬拉雅》
(韓國2015)
這部是關於韓國登山家嚴弘吉的傳記電影,他是亞洲首位完成14座8000米高峰攀登的韓國登山家,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的是韓國登山家樸武宅於2004年在攀登珠穆朗瑪峰時,不幸遇難。為了尋回同伴的遺骨使他們安息,嚴弘吉率團前往珠穆朗瑪峰,開始了新一次遠徵。5月29日,嚴弘吉和他的隊員不負眾望,在珠峰找到了樸武宅的遺體,在冰雪皚皚的世界屋脊之巔為他舉行了安葬儀式,並且立碑為念。
07《觸摸世界之巔》
Touch the Top of the World
(加拿大2006)
改編自作家埃裡克·維漢梅爾的同名自傳,埃裡克·維漢梅爾生來患有視網膜分層剝離症,在13歲便已完全失明。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迷上了攀登,並先後徵服了世界三大洲的最高峰。埃裡克邂逅了攀登名家PV,在他的鼓勵下,埃裡克決心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在攀登的過程中,埃裡克和他的隊友PV、克裡斯、傑夫以及夏爾巴人昂不畏艱險、齊心協力、互相幫助,最後終於站到珠峰的頂峰,觸摸到了世界之巔,埃裡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到達珠峰的盲人。
國慶檔「非虛構」霸屏,現實主義風向強勁以上介紹的片單很多都來自非虛構故事。以「真實人物、真實事件、真實現象」為藍本的非虛構作品,近年來,逐漸成為中國影視改編的重要源頭。在即將到來的國慶檔期,除了改編自歷史事件的《攀登者》,同期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以及《中國機長》,也因其背後的真實事件及歷史經典瞬間,而獲得了極大關注與期待。
非虛構寫作本身對真實世界的獨特表達,從更有質感的角度深入到生活秘處,探尋事物原本的樣貌,以其為靈感來源的影視創作改編作品,因故事本身建立在真實基礎之上,從而具備了貼近人心的共情優勢,這也促進了非虛構IP能夠多維度、多方式變現的可能性,非虛構故事由此成為天然的引流器。
真實自有其力量,以真實事件改編的影視作品或直擊社會熱點,或還原歷史、社會事件。前不久的電影《烈火英雄》改編自鮑爾吉·原野的長篇報告文學《最深的水是淚水》,故事原型是發生的大連新港油罐區「716火災」救援事件,聚焦「消防員」這一群體,展現他們在火災面前英勇奉獻的精神。電影上映後,票房優異,好評不斷,引發社會熱議。
除此之外,《湄公河行動》《我不是藥神》等電影,《人民檢察官》《破冰行動》《國家底線》等均有現實原型的劇集,在上映播出後,均以其真實故事所流落出的情感張力打動人心,而追溯其源,這些非虛構故事內裡都流淌著現實主義精神。搭載著現實主義強風,非虛構IP飛速發展,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今日新媒體編輯:袁歡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