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攀登者》後漫談攀登精神及其現實意義

2021-01-12 用心去感受YY

前言:《攀登者》是根據中國登山隊1960年和1975年兩次登頂珠峰的真實歷史改編的。影片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完成了世界首次珠峰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並取得成功的故事。

這部電影展現了中國登山隊為了國家使命勇於攀登的精神,開創了中國類型片中登山電影的先河,也是第一部致敬中國登頂英雄的電影。

當時,沒有高科技支持,沒有先進裝備護航,中國登山者們在全世界望而卻步的珠峰北坡,用血肉之軀,勝利登頂!靠的是什麼?就是這種攀登精神!

我們現在的生活,何嘗不需要這種精神?

那我今天就來分析分析,《攀登者》中的勇士們的身上綻放的是怎樣的攀登精神。在我看來,可以分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文章的第四部分,我會分析這種攀登精神的現實意義。

01,首先,攀登精神是一種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

眾所周知,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瑪峰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常年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登上它需要超強的體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這是一座讓人望而生畏的神山。而從常年得不到日照的大山的陰面,也就是位於我國境內的珠峰北坡登頂更是難上加難,前無古人。然而,沒有什麼困難能嚇到英雄的中國人民。1960年,在國家還處在三年自然災害的艱苦條件下,中國登山隊員硬是以簡陋的登山裝備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北坡登頂。此後,又在1975年再次登頂,並完成了首次覘標測繪,測得珠峰的高度為8844.43米,這一高度後來為世界採用。

事實上,中國的兩次登頂珠峰都並非一帆風順。第一次登頂是在原定的中蘇聯合登山隊突然解散,中國人一缺經驗、二缺裝備的情況下完成的。不幸的是由於這次登頂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國際上一直有質疑的聲音。以影片中的方五洲(吳京飾)為代表的中國登山人即便在「文革」動蕩的歲月裡,也從未放棄再次登頂的目標,始終默默訓練、保持體力,終於在15年後,完成了二次登頂的夙願。

在我看來,正是這種大無畏精神,讓所有的困難在中國登山隊勇士們面前統統讓路。

02,其次,攀登精神是一種甘於奉獻、團結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

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在第一次登頂時為了協助隊友徵服8680米處的第二臺階——一處無法固定鋼錐的4米高峭壁,毅然決定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上去,在極度缺氧的環境裡冒著生命危險搭起了人梯,而張譯飾演的曲松林為了避免踩傷隊友脫掉了登山靴,以至於凍傷腳趾留下殘疾。此後,曲松林雖然無法再次登頂,但他承擔起了訓練新一批隊員的重任,甘為1975年二次登頂的人梯。胡歌飾演的登山隊員楊光則是因為途中休息時把睡袋留給需要的隊友,自己在高寒的風雪中苦熬,才不得不截肢的。

中國登山隊在國家條件艱苦的歲月裡能夠完成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上有國家的重視和支持,擠出經費支持購置必要的裝備,支持訓練,還有當地駐軍和藏族同胞在高寒地區修築道路、保障後勤。具體到登山隊,則離不開氣象、通訊、醫療、後勤各部門的協作和保障,離不開現場的指揮。雖然最後登頂的只有幾個人,但是整個登山隊卻是由數百人組成。章子怡飾演的徐纓作為一位留蘇回國的氣象專家就為登山任務的指揮和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氣象資料和及時的氣象預警。作為非職業登山運動員,在高海拔地區工作,他們面臨的危險一點也不比登山運動員差。

在我看來,中國人之所以歷經幾千年的苦難而愈挫愈強,就是因為有這些甘為人梯、甘於犧牲奉獻的民族脊梁在。無數幕後英雄都在默默奉獻,是因為集體主義精神早已浸透在共和國一代的血脈裡!

03,最後,攀登精神是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

1960年中國人的攀登珠峰與今天登山運動愛好者們徵服天險不同,既有宣示主權的目的,也有為中國人爭氣的目標,是一次為國登頂。祖國利益高於一切,愛國主義是引領攀登者們的最高精神。正是為了祖國利益,攀登者們才不畏艱險、勇於攀登,才自我犧牲、甘於奉獻,才不計得失、團結協作,才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因此,在電影《攀登者》中感受到的不是一種徵服自然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中華民族昂首世界之林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種生為中國人、深愛共和國的愛國情懷。

在我看來,中國勇士們徵服珠峰,也是讓更多世人知道中國毅力和中國信仰,中國主權不可分割的決心。

04,基於《攀登者》,談談攀登精神對我們現實生活的意義。

巜攀登者》講述的是一段漸行漸遠的傳奇,隨著「商業登山」活動風行,如今每年都有數百人登上珠峰,其中絕大多數是業餘選手。這一方面表明,我們的綜合國力確實有了很大提高,過去只有專業人員才能做的事,現在普通人也能做了;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忘記,不論做什麼,開路者總會承擔最大的風險,後來者則容易得多,如果大家都等別人去冒險,那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永遠無法進步。不否認,在物質保障、科學決策、關注個體價值等方面,已經今非昔比。作為後人,我們很容易發現前人的疏忽與不足,他們並不完美,但我們也應反躬自問,是否還保持著他們同樣的勇氣?是否還有他們那樣的奉獻精神?

所謂強者,就是能戰勝所有困難的人。人人嚮往富裕與安定的生活,但不應因此降低精神品質。遙望曾經歲月,我們常常被前輩們大無畏的氣概所震撼——他們不為一己得失而失魂落魄,他們在不斷尋找更高的山峰,因為他們堅信一定可以徵服它。還有什麼,能比「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更好地概括這種精神呢?「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所以他們能創造出無數個第一。

《攀登者》講述的是一段歷史,但更深去體會,它其實回應著時代的問題:除了庸庸碌碌、每天重複之外,我們還有沒有別的活法?人能不能活得更豪邁一點?

能不能把光輩們這攀登精神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呢?

相關焦點

  • 普及攀登對於中國的意義,吳京的《攀登者》的真正意義在於成長
    文/葉秋臣如果匯總一下電影《攀登者》在豆瓣影評中出現最多的關鍵詞,那可能就是「超出預期」吧。很多人一開始也許只是抱著無所謂的心態走進了電影院去消磨時間,但看完後卻發現自己起初想得可能真的太膚淺,因為這部作品除了登山之外,其實還另有深意。
  • 《攀登者》3重教育意義:為什麼我們要攀登珠峰?
    電影中,在方五洲三人第一次登頂後,因為攝像設備的丟失,導致缺乏必要的視頻證據,國際上並不認可中國這次登山的成績。後來登山隊解散,方五洲被下放到鍋爐房工作。其實這也反應了當時的歷史真實狀況,中國登山隊此前並沒有專業的登山運動員,而是從各個行業篩選後進行培訓。時間緊,任務重,再加上蘇聯撤走了專業設備,珠峰北坡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攀登過程中不斷的犧牲,困難重重,儘管如此,攀登者從未退縮。
  • 電影《攀登者》定檔9月30日,夢幻陣容詮釋攀登精神
    4月22日,電影《攀登者》在珠峰大本營舉辦了最高海拔的關機儀式。作為上影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頭戲,《攀登者》陣容堪稱夢幻。徐克監製、李仁港執導、阿來編劇,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陳龍、曲尼次仁、拉旺羅布、劉小鋒、多布傑主演,成龍友情出演。
  • 《攀登者》原型夏伯渝: 用堅持實現攀登夢想
    而電影中為保護隊友犧牲雙腿的登山運動員楊光(胡歌飾演青年版,成龍飾演老年版),在現實中的人物原型正是夏伯渝。■人物檔案夏伯渝與共和國同齡,1949年7月2日出生於重慶,是中國首位依靠雙腿義肢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登山者。1975年,身為中國登山隊隊員的他,在登珠峰時凍傷雙腳,此後雙小腿截肢。但他並沒有放棄夢想,身體恢復後先後三次嘗試攀登珠峰,可惜未能如願。
  • 《攀登者》:中國電影登「峰」 需要衝頂精神
    所以,上影在此時此刻,需要一部真正有「國家意義」的扛鼎之作。電影《攀登者》應運而生。中國英雄 東方敘事共和國走過的70年,是英雄輩出的昂揚年代。1960年中國登山隊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
  • 極限先鋒攀登筆記 自由攀登者的苦與樂[組圖]
    國家的大環境與自由攀登者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比如在發達國家的環境下,社會風氣、社會保障,戶外商業體系、攀登環境等,都已處於一種理性的、成熟的狀態。自由攀登者可以把攀登運動作為一個不錯的職業,可以使愛好成為自己的工作。而我們的國家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基礎還很薄弱,絕大部分人民都是在為生存而工作,不是為愛好、夢想、精神而工作,所以無論社會環境、商業環境,還是體系制度都不完善。
  • 影評《攀登者》觀後感
    《攀登者》講述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 |攀登者|中國攀登珠峰罹難者名單
    9月30日吳京主演的電影《攀登者》上映著實沸騰了一眾登山愛好者的心改編自真實故事的《攀登者》主要講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故事。真正傳遞了每一個中國人都擁有的攀登精神!然而,當這種精神沉降到現實之中的時候,不僅有榮耀,更有殘酷。珠穆朗瑪峰 ( Mount Everest )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這是每個登山者都希望能登頂的山峰,但是攀登風險很大。
  • 《攀登者》首映 攀登者齊聚「只為國旗飄揚」
    伴隨好口碑的助推,電影《攀登者》更在9月27日全球首映禮當天,喜迎預售票房破億的好消息。此次上海全球首映禮映後互動環節,吳京現場喜獲「媽媽粉」,張譯吐槽吳京片場絮叨「似我媽」,井柏然自稱劇組「團寵」,展現出劇組歡樂有愛的氛圍。
  • 《攀登者》首映高口碑,他們兩度登頂珠峰,每步都是人類精神
    》的同名主題曲,直白有力地傳達了影片所包含的攀登者精神。在前輩們的精神引領下,1975年,時隔15年,第二代珠峰攀登者又一次讓五星紅旗在世界之巔迎風飄揚。 攀登珠峰關乎國家的榮譽,在此前《攀登者》發布會上,1975年參與攀登珠峰的隊員桑珠、夏伯渝曾來到現場,與觀眾分享當時的心境。
  • 「視界」影像傳承攀登精神
    作為全球最高峰,對珠峰高度的重新定義,是中國人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象徵,是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的生動寫照。時代需要攀登者,攀登精神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裡,融匯在日復一日的奮鬥中。電影《攀登者》講述了一群在艱難困苦中奮起,迎著風暴前行的攀峰英雄。
  • 《攀登者》中現實比電影更偉大,胡歌讓睡袋只是其中之一
    2019年是咱們國家建國70周年的大日子,所以今年出品了很多優秀的愛國影片,其中《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最為優秀,相比前兩部影片,《攀登者》算是一部比較冷門的電影,但卻集結了吳京、胡歌、張譯等大牌明星。
  • 攀登珠峰:史詩中的傳奇|喬治·馬洛裡|攀登者|夏伯渝|珠峰史詩|...
    「幾百年來,攀登者們憑藉勇氣、耐力、技能和團隊精神,不斷將自己推到極限,去實現更高、更難、更完美的攀登。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這些偉大的登山者也帶來新的科學發現,改變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上海文化出版社新近推出的《DK人類登山史:關於勇氣與徵服的偉大故事》中,有這麼一段話。
  • 影評:《攀登者》在時代變換中不斷攀登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忘記,不論做什麼,開路者總會承擔最大的風險,後來者則容易得多,在如今享受安逸的同時,我們也應反躬自問,是否還保持著前人同樣的勇氣?是否還有他們那樣的奉獻精神?我們常常被前輩們大無畏的氣概所震撼,卻也被徵途中的細微困難所擊潰。
  • 《攀登者》:攀登的不僅是珠峰,還是每個人心中的那座高山
    影片《攀登者》作為一部獻禮祖國70周年華誕的藝術巨製,講述的是一群無畏艱險的英雄們勇闖珠穆朗瑪峰的故事。但榮譽的取得永遠屬於昨天,名垂青史的中國登山隊在15年後再次向珠峰發起挑戰。15年的滄桑巨變,氣候條件與地質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早已與第一次攀登珠峰時的情況不同。在面對更加惡劣的攀登條件下,以方五洲和曲松林為首的登山隊不懼艱險,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青年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 《攀登者》首映致敬珠峰攀登者 現場觀眾心疼吳京太拼命
    9月27日,電影《攀登者》在上海舉辦「衝頂·中國高度」全球首映禮,影片出品人任仲倫,編劇兼導演李仁港,領銜主演吳京、張譯、井柏然、王景春、何琳、陳龍、劉小鋒、曲尼次仁、拉旺羅布,組成「攀登者聯盟」亮相,張譯吐槽吳京片場絮叨「似我媽」,井柏然自稱劇組「團寵」,1960年攀登英雄屈銀華的女兒屈虹,
  • 《攀登者》首映:演繹中國登山者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故事
    記者 | 實習生 湯明明 編輯 | 朱潔樹 1 在昨日上海影城舉行的電影《攀登者》首映上,觀眾們一邊揮舞著五星紅旗,一邊喊出「我們都是攀登者,我們都是追夢人」,與電影內攀登者方五洲激動地喊出「報告大本營!報告北京!
  • 勇攀高峰 08奧運珠峰火炬手孫斌與長城炮詮釋攀登者精神
    此次珠峰高程測量任務的圓滿完成,是對中國實力的又一次見證,更是對攀登者精神的最佳詮釋。作為2008年奧運珠峰火炬手、多次攀上珠峰的登山家,孫斌在得知這一消息後難掩激動,因為感同身受,所以更懂其中意義。在2020珠峰高程測量期間,他還曾開著長城炮與測繪隊員一道前往珠峰大本營,並與長城炮共同進行現場直播,為大家帶來攀登的艱險歷程以及登頂成功的第一時間消息。
  • 雪山攀登危險重重,明日之後鬼才策劃把《攀登者》情節搬入遊戲
    吳京、胡歌、張譯三位影帝領銜主演的《攀登者》可以說口碑爆棚,如果是小編評分的話,給100滿分都嫌少,畢竟像這種展現人類首次從北坡徵服珠峰的真實故事的電影還是非常少的。《攀登者》這部電影所展現的是中國登山隊以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怕困難的熱情從曾經被國際登山界斷言不可能通過的北坡成功登頂,徵服了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的故事。電影真實再現了當年中國登山隊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攀登者精神。
  • 《攀登者》失敗在哪?
    所以看《攀登者》,看的不是它的邏輯,而是影片所表現出的精神。 這段話說出了所有攀登者們的理想信仰和對生命、對大自然的敬畏。 然而將時間回溯到1960年,冒死攀登珠峰的中國的登山隊員會這樣回答:「為了捍衛祖國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