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小知識:這樣的翡翠還真是第一次見,漲知識了
文/旅遊小哈哈
500多年前,騰越商人在曾是我國「藩屏」的野人山地區意外發現了翡翠,首開翡翠加工之先河,成為騰越翡翠文化的起點。經過騰衝歷代商人的經營,創造和發展了翡翠文化,並把翡翠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騰衝成為東南亞重要的珠寶玉石集散地、翡翠加工地和翡翠文化的發祥地。清朝中後期及民國初年,騰衝翡翠玉雕業空前興盛。據騰衝縣誌記載:「民國初年,從事玉雕的作坊有100多家,工匠3000多人」,翡翠加工規模空前龐大。「琥珀牌坊玉石橋」就是對那時騰衝的經典描述。「昔繁華百寶街,雄商大賈挾資來」,騰衝成為滇西商業重鎮,各種玉石店鋪鱗次櫛比,騰衝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庶之鄉。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稱之為「迪西所無」。
2005年8月8日,亞洲珠寶聯合會正式授予騰衝「中國翡翠第一城」稱號,騰衝玉石昔日的繁榮景象正在重現。目前,有翡翠經營權的公司或商行50餘家,玉石加工戶400餘戶,門市店鋪180餘戶,翡翠產業從業人員達2萬多人。騰衝有大規模的「珠寶交易中心」和「騰越珠寶城」,以及其他十多個翡翠交易市場。2008年騰衝翡翠經營收人累計實現12億元,實現利稅2.4億元,佔全縣生產總值的7.87%。新華村,位於大理鶴慶古城西北7千米處的鳳凰山下,原名石寨子,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白族聚居村寨。新華村是雲南銀銅文化的中心,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民族銀器手工藝商品加工及銷售基地。
關於石寨子銀器手工藝的由來,當地流行這樣一個傳說。在古時候,有一深潭中的蝌蚪龍作怪,鬧得人民不得安生。太上老君得知後,來到人間除害。他在石寨子人的協助下,煉了一根又粗又長的銅鏈,把蝌蚪龍栓在一棵大樹上。從此,人民又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石寨子人也因此學會了鍛造金銀銅製品的技藝。傳說歸傳說,鶴慶從古至今就是金銀銅鐵等有色金屬的重要產地。唐代南詔時期,鶴慶金沙江流域、北衙萬洞山、鍋蓋山及鶴慶西山等地的金銀鋼鐵冶煉業已頗具規模。樊綽《蠻書》說:「浪人詔能鑄劍,尤精利,諸部落悉不如,謂之浪劍」。《蠻書》又說:「凡浪穹、鄧賧、施浪,總謂之浪人。故云三浪詔也」。鶴慶當時屬於三浪詔的一部分,新華村亦在三浪詔之內。新華「石寨村古遺址」等地出土的青銅手鐲、鐵釧、銅鐲也鐵證了「新華村的小錘已敲過一千年」。
新華村「家家有手藝、戶戶是作坊」,銀器製作形成了「一家一作坊,一戶一精品」的旅遊特色。走進村子,家家戶戶都開著出售自製銀器的小店鋪,前店後廠,均是家庭成員或親屬在從事生產,叮叮噹噹的金屬敲擊聲此起彼伏。各戶匠人均有所長,這樣不但使藝有所精,還避免了因產品雷同導致的不良競爭。寸發標是新華村首屈一指的銀匠,他是家中的第六代傳人,幾乎樣樣會做,他設計製作的「標樣牌」系列銀製酒具(九龍壺)名揚海內外。2004年,寸發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新華村獲此殊榮的還有寸錫槐、董宗候等。寸錫槐和董宗候擅長於做佛像;寸銀青專做藏刀;寸光偉專做酥油燈;洪鈺昌是首飾製作大戶;寸志釗和寸福亮父子是轉經筒製作大戶。
所謂「活態」,是指新華村不但建有銀器歷史博物館,而且從唐代南詔國開始,歷經宋代大理國、元明清、民國至今,新華村人一直在從事古老銅銀器的手工製作,其金屬工藝品的生產工藝及式樣與南詔時的工藝及式樣一脈相承,可謂千年一貫。現在,80%的新華村人從事銀器加工製作,有100多類1000多個品種。除傳統的白族器具外,他們還製作藏、傣、彝等少數民族的各種金銀製品。
中國首家銀器博物館「雲南銀器博物館」於2005年4月20日開館。該館由白族人寸聖榮經營的盛興集團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收藏了自唐代以來2000多件散落民間的各種銀器製品,分為裝飾品、生活用品和宗教法器等三大類,其中不少是古代銀器珍品或稀世之寶。雲南銀器博物館是遊客了解中國銀器製作歷史及工藝、探索雲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好了,這次小編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這些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創,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