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山炮臺」被發現 系「南京保衛戰」中的最大炮臺

2021-01-20 鳳凰江蘇

導讀:近日,抗戰史學者、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進,和金陵科技學院地方志志願者協會的賈寶偉、董志琪等同學一起,依據民國時的一份相關測繪圖,對烏龍山炮臺遺址進行了勘查和測量,並摸清了「南京保衛戰」最大炮臺——烏龍山炮臺遺址。

烏龍山炮臺遺址。

丁進與唐愷、賈寶偉、董志琪等多次實地調查。

很多人不知道,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中,日軍航空兵對南京最後一次大規模轟炸,針對的就是長江邊上的烏龍山炮臺。

近日,抗戰史學者、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進,和金陵科技學院地方志志願者協會的賈寶偉、董志琪等同學一起,依據民國時的一份相關測繪圖,對烏龍山炮臺遺址進行了勘查和測量,並摸清了「南京保衛戰」最大炮臺——烏龍山炮臺遺址。

這也是繼清涼山炮臺、獅子山炮臺、老虎山炮臺等炮臺遺址之後,南京又一處被找到的重要炮臺遺蹟。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都沒找到它

烏龍山距離南京城東北30裡,方位在長江二橋和長江四橋之間江段的南岸。山體呈扇形分布,臨江而臥,綿延十餘裡,山中有湖,湖山相映成趣。傳唐代山上就建有烏龍廟,山以廟名「烏龍」二字得名,海拔72米。

抗戰史學者、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進告訴記者,在「南京保衛戰」中,烏龍山炮臺被日軍炮火夷為平地,此後再也沒有恢復。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南京重要新發現》中,「烏龍山炮臺遺址」名列其中,但文物普查時沒找到炮臺遺址。

前幾年,有民間尋訪者在新港大道和堯新大道之間的山脊上找到烏龍山炮臺附近的「甲一臺」炮臺的遺存。然而烏龍山炮臺較為完整的炮位遺址分布情況卻遲遲不為人知,造成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烏龍山已經被新港大道和堯新大道切斷了,山體多處已被開挖過,加上山上雜草樹木叢生,遭到日軍反覆炮擊和轟炸的烏龍山炮臺遺址難以被發現。

丁進說,他和抗戰史學者唐愷多次前往烏龍山,尋訪過甲一臺炮臺遺址和烏龍山炮臺遺址。近日,終於和金陵科技學院地方志志願者協會的賈寶偉、董志琪等同學,依據民國二年(1913)江蘇陸軍測量局的烏龍山炮臺測繪圖,對烏龍山炮臺遺址進行了實地勘查和測量,並依據地圖上標的地標、等高線和比例尺等作為定位依據,初步確認烏龍山炮臺上炮臺第八炮位至第十四炮位的具體位置(中炮臺和下炮臺已經完全毀壞和消失),以及臺長室、兵士室的位置。其直徑分別為3米和4米,附近也發現了有晚清特徵的青磚殘件等石構件,證實這裡就是烏龍山炮臺。至此,烏龍山上包括甲一臺炮臺和烏龍山炮臺的遺址被全部發現。

從清代的16座到民國時的2處

晚清特徵的石構件,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烏龍山炮臺的悠久歷史。

烏龍山炮臺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它雄踞長江南岸,是長江上的重要要塞。光緒七年(1881)刊刻的《同治續纂江寧府志》卷三「軍制」記載:「南岸烏龍山濱江暗炮臺七座,安炮七尊;明炮臺三座,安炮四尊。山磯頭暗炮臺四座,安炮四尊;明炮臺二座,安炮六尊。」其後出版的《新南京志》(1928)、《新京備乘》(1932)和《首都志》(1935)均記錄有烏龍山炮臺。另據記載,清末名將吳長慶(浦口至今還保留紀念他的吳武壯公祠)曾率領慶字營500名官兵,在烏龍山一帶駐守過。

丁進說,到了民國,烏龍山上分布有烏龍山炮臺和甲一臺兩處炮臺。其中,烏龍山炮臺被編為江寧要塞第五臺,簡稱「龍臺」。外敵沿江進犯南京,最先就會遇到烏龍山的炮火阻擊,所以烏龍山炮臺在江寧要塞部隊中裝備最好、規模最大。除了烏龍山炮臺加強守備,「南京保衛戰」爆發之前還在烏龍山炮臺以西的烏龍廟增設了甲一臺,備有4門八八式高射炮,既可控制江面,還可用於防空。另外還配備了一個野山炮連,裝備三一炮8門。

鮮為人知的是,甲一臺官兵於1937年8月20日進入陣地時,炮位才安裝好,其他一無所有,只是一片荒山、一座古廟、4門大炮而已,官兵們只得暫住烏龍古廟之中。十幾天後,江寧要塞司令部派來營房建築隊,在山腳下搭了幾十間席棚子,作為甲一臺的營房,同時把烏龍廟拆平,因為目標過於明顯,容易被敵人空軍轟炸。

烏龍山之戰被「中央通訊社」報導

1937年12月初,外敵入侵,鐵馬冰河,千年名城南京成為在日本軍隊重重包圍下的一座孤城。而烏龍山上的炮臺配合水雷扼守住了長江航道,日軍在徹底摧毀烏龍山炮臺之前,軍艦不能進入下關江面。如果不是這裡的炮臺,日軍將可以直攻下關,切斷中國軍隊撤往重慶的退路,對南京城進行夾擊。

丁進介紹,根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澄鎮寧各要塞區作戰經過及心得概要》記載,1937年12月10日,日軍飛機向堯化門、甘家巷的中國軍隊陣地狂轟濫炸,被位於烏龍山烏龍廟的甲一臺的4門八八式高射炮擊退。到了12月11日上午10時,日本軍隊發動了猛烈進攻,烏龍山炮臺備炮向敵人密集部隊猛射,造成敵人大量傷亡。而到了下午6時,烏龍山炮臺已經被敵軍包圍,形勢緊迫。這一天,甲一臺的高射炮擊落日軍飛機一架。

戰鬥至12月12日,日本軍隊突然加強了炮火攻擊,包括七八門重炮在內,主要向烏龍山炮臺和甲一臺射擊。上午11點半,烏龍山炮臺和划子口海炮擊毀日本海軍驅逐艦一艘。到了中午12時許,烏龍山炮臺火炮4門和甲一臺火炮3門被先後擊毀。傍晚5時許,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召集會議宣布撤退計劃,同時命令要塞部隊射擊掩護,必要時毀炮撤退。

唐生智下達撤退命令以後,烏龍山炮臺和甲一臺僅剩下火炮各一門,以及野山炮連火炮8門。1937年12月12日晚間8時,烏龍山炮臺和甲一臺開始盡力射擊,掩護友軍退卻。戰鬥至12月13日凌晨1時,日軍戰車10多輛分別從北家邊、瓜村掩護步兵向烏龍山炮臺逼近,當即被炮臺配屬的野山炮連擊毀戰車3輛。這時大敵壓境,險象環生,烏龍山炮臺和甲一臺官兵不得不分別毀炮撤退。

關於這座炮臺,"南京保衛戰"結束後立即被當時的「中央通訊社」給予報導,激勵民心——1937年12月17日的新聞電訊稱「烏龍山要塞全體官兵均抱與要塞共存亡之偉大決心,於敵人陷落南京後,猶死守要塞」。

建議打造成南京抗戰炮臺遺址公園

烏龍山炮臺遺址位置荒僻,目前荊棘遍地,雜樹叢生幾乎遮蔽天日,地面密布青苔非常溼滑。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85周年,2017年是"南京保衛戰"80周年,能夠記憶那場戰鬥的"南京保衛戰"炮臺遺址已是屈指可數。

因此,丁進提出了對於在"南京保衛戰"期間發揮重要作用的烏龍山炮臺遺址進行保護與合理開發。

鑑於國內已建炮臺遺址公園:鴉片戰爭博物館(包括威遠炮臺、沙角炮臺)、江陰市軍事文化博物館、煙臺東炮臺公園、天津大沽口炮臺遺址公園、廈門胡裡山炮臺遺址公園、青島山炮臺遺址公園等,他建議:在未來,根據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整體保護的原則,劃定烏龍山炮臺遺址保護範圍。有關部門可以在烏龍山炮臺遺址旁樹立文物標誌碑,記錄"南京保衛戰"發生在烏龍山的戰史。結合南京濱江風光帶的規劃建設,打造烏龍山炮臺遺址公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青年一代感受戰爭的殘酷,牢記「落後就要挨打,國破就要家亡」的道理,並且傳至後人,永不遺忘。

丁進痴心於抗戰史的研究和實地調查。此前,在完成紫金山"南京保衛戰"遺址的初步調查後,丁進從2012年11月開始研究南京保衛戰炮臺遺址,至今已近4年時間。並多次前往旅順、天津、威海、青島、上海、舟山、廈門、廣州、南澳島、鎮江、江陰等地炮臺遺址實地調查。在《日本侵華史研究》季刊發表了第一篇研究民國炮臺遺址的論文《南京保衛戰炮臺遺址略論》。在2014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日,丁進和唐愷等學者共同向鼓樓區文物部門提交認定清涼山炮臺、老虎山炮臺遺址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申請書。

相關焦點

  • 南京保衛戰最大炮臺 烏龍山炮臺遺址近日被發現
    近日,南京保衛戰最大炮臺——烏龍山炮臺遺址被發現。這是繼老虎山炮臺、清涼山炮臺之後,南京又一處被找到的重要炮臺遺蹟。  南京地方志記載,南京炮臺始建於晚清道光年間。1935年後,民國政府軍事委員會對南京各炮臺實施了擴建增築工程,編為龍(烏龍山)、虎(老虎山和幕府山)、獅(獅子山)、馬(馬家山和清涼山)、雨(雨花臺)五座炮臺。
  • 南京老虎山兩炮臺遺址因施工被埋 已被挖出(圖)
    日前,鼓樓區老虎山上的兩處炮臺遺址,就因附近施工被黃土掩埋。揚子晚報記者調查發現,炮臺遺址因尚未公布為文物,故無標示,被施工人員忽視。有學者呼籲,老虎山炮臺保護完好,應該儘快制定規劃保護。  昨天上午,揚子晚報記者在丁進指引下探訪現場,發現水泥炮位已從土中重新挖出來,並圍上了隔離線。炮位直徑7米左右,由水泥砌成,陷入地下約50釐米,為標準圓形,內側共開十幾個儲彈洞,並開一出口連接地道,為運送彈藥之用。「之前,炮位保存得非常完好。」丁進介紹。但記者看到,經過「埋了再挖」,炮位部分構件斷裂,圓形結構被破壞,同時,運彈口出現了塌毀。
  • 【老高橋】大沙炮臺與《京江祭》
    圌山北麓的五峰山,猶如一個巨大的神龜伸頸探入江中,與對岸的高橋鎮,把兩公裡多寬的江面勒成了不到一公裡的隘口,這裡就是長江聞名的「圌山關」。寬闊的江面攔腰夾窄,磯峻流急,江邊山巒橫亙,俯瞰湍波,形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即為江防扼險要地。
  • 174年前英軍艦長記錄的焦山炮臺
    但從設立焦山炮臺紀念館以來,對鴉片戰爭鎮江保衛戰打響時焦山是否有炮臺一直存在爭議。從鎮江志書和史料中,我們只能找到一些間接證據,如《光緒丹徒縣誌續志》卷七,記錄了戰前海齡要求象山、焦山等各炮臺進行演練和戰鬥中焦山守軍雲騎尉巴札爾下令發炮打擊英艦,英艦發炮還擊並派兵登陸進攻的史實。但焦山是否有炮臺並沒有明確記載。國內史料也沒有焦山存在炮臺的明確記錄。
  • 福建4|廈門——胡裡山炮臺
    11月1日中午從鼓浪嶼返回市區,入住中山路上的畢思特酒店(連住3天)。胡裡山炮臺始建於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擁有當今世界最大和最小的兩門古炮。炮臺上最有名的是當時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一門巨炮,至今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達6460米。該炮在1937年的抗日保衛戰中,擊沉日軍「箬竹」型13號艦;還有一門小炮是葡萄牙人於十三世紀製作的,長11釐米,直徑2.4釐米,是世界上最小的火炮。在這裡只要天氣好就能看到對岸的金門。
  • —張老照片,發現柏頂炮臺
    百年後的今天,由於持續戰亂以及近年來的建設,這些承載厚重信息的國防工事大都面貌全非乃至完全消失,10座炮臺中的柏頂炮臺更是連準確位置都一直無法確定,成為一樁學術公案。    但今年9月29日,因於一個威海民間甲午研究愛好者的發現,柏頂炮臺得以從紙面落到了地上,以此為契機,一直以來被以訛傳訛的所謂「合慶灘炮臺」化為烏有。
  • 廈門旅行:了解胡裡山炮臺的故事!
    胡裡山炮臺顧名思義,胡裡山炮臺裡有很多炮臺,但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就是這克虜伯大炮。但是消息馬上就傳到胡裡山炮臺,當時嚴守炮臺的官兵馬上就把大炮的偽裝脫去,並且將炮口調轉指向鼓浪嶼日方軍艦和日本領事館。日軍看到大炮突生寒意,退兵掉頭回到日本。
  • 廈門胡裡山炮臺簡介
    廈門胡裡山炮臺素有八閩門戶、天南鎖鑰之稱,很多小夥伴還在問胡裡山炮臺在哪裡,下面小編來向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胡裡山炮臺毗鄰廈門大學園區。歷史上被稱為「八閩門戶、天南鎖鑰」,是廈門重要的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中國保留下來最古老,最大炮臺省級文物,福建省福州市長門炮臺
    一直覺得人應該去旅行,在年輕的時候,趁著有脾氣裝瀟灑,有本錢耍個性,離開睜眼閉眼看見的城市,逃離身邊的紛紛擾擾,找一個讓心裡安靜和乾淨的地方,自己變得跟水晶一般透明,然後拍一些美得想哭的照片,留給老年的自己,中國保留下來最古老,最大炮臺省級文物,福建省福州市長門炮臺。
  • 大沽炮臺二百年祭
    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講解員趙冰冰說,炮臺用木材和青磚砌成後,外用二尺厚的三合土夯實,避免磚石飛濺帶來傷害。同時,武器也隨之一新,南岸前炮臺和中炮臺各安設銅炮3門,分別為1.2萬斤、1萬斤和5千斤;北岸前炮臺和中炮臺各安設重炮3門,石頭縫炮臺安設重炮3門。這些重炮主要用於攻擊艦船,另外還在營牆上安設了用於攻擊登陸部隊的小炮。為了阻截來犯軍艦進入海河,僧格林沁還在海河河道設置一些攔河裝置。
  • 海口發現清代秀英炮臺門匾 系海南人民抗戰重要見證
    「秀英炮臺」青石門匾(圖片來源:海南日報) 人民網1月5日電 (易瀟)2014年12月31日,海口一地產項目在秀英炮臺附近施工時,發現印有「秀英炮臺」字樣的青石門匾。經海南文物考古專家的現場考察,初步認定該門匾就是秀英炮臺的原始大門。 被發現的門匾是一塊長方體的青石板,四周的稜角由於歲月的衝刷已經不再尖利。石匾長約3.4米、寬約0.5米,石匾的正中間從右向左寫著「秀英炮臺」(繁體)四個字。在這四個字的右面豎行寫著「大清光緒十七年」,左邊寫著「二品銜雷瓊兵備道統領瓊軍朱採督」等字樣。
  • 走近江西彭澤,解密長江要塞馬當炮臺
    馬當山山體伸入江中,扼長江水路之險。馬當山山勢呈北東向西南方向延伸,緊臨長江南岸,海拔135米。馬當炮臺始建於1840年。當時英軍進攻上海,直逼南京,清政府下令沿江修築炮臺防守。清鹹豐年間,太平軍名將林啟榮曾率重兵在此鎮守。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又對馬當炮臺進行過加固。1912年10月29日,孫中山親臨馬當視察,親筆寫下了「中流砥柱」四字刻於磯頭的巖石上。
  • 究竟是誰「染黑」了南京烏龍山北溝?|荔枝解憂幫
    位於南京市堯新大道附近的烏龍山,主峰海拔72米,山勢平緩,與周圍丘陵延綿相連,遺留有烏龍山炮臺遺址,是一處不錯的景點,每年都會吸引不少市民遊玩。最近,有市民反映,在烏龍山北側有一條小河,原本清澈的河水,不知道怎麼汙染了?成了一條「墨汁河」,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 胡裡山炮臺觀炮
    廈門胡裡山炮臺位於廈門島東南海岬突出部,毗鄰廈門大學園區,三面環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旅遊資源,景區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胡裡山炮臺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三月初八,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後山區,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地垣式,具有歐洲風格,又有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築神韻,歷史上被稱為「八閩門戶、天南鎖鑰」。景區年均接待中外遊客達上百萬人次,成為廈門城市旅遊的名片和窗口,是廈門市重要的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廈門胡裡山炮臺景區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胡裡山炮臺,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島東南海岬突出部,毗鄰廈門大學園區,三面環海,景區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4A級旅遊景區。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風格,有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築神韻,歷史上被稱為「八閩門戶、天南鎖鑰」。
  • 胡裡山炮臺遊玩指南(時間+門票+交通)
    導語 廈門胡裡山炮臺景區系文物保護單位、全國A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年,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平方米,是中國洋務運動的產物,
  • 胡裡山炮臺
    ,口徑280毫米、射角為360度、炮身長13.13米、重50噸的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生產的海岸炮,有效射程16000米,非常引人注目,它是「世界上現仍保存在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與其相映成趣的,還有一門世界上最小的火炮,是葡萄牙人於十三世紀製作的,長僅11釐米,重0.22公斤,口徑0.8釐米。它們同時被列入《2000大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
  • 廈門胡裡山炮臺
    白石炮臺急忙發炮追擊,奈何炮型陳舊,射程不遠,均未命中。躲在青嶼山、魚雷臺山後的敵巡洋艦艦載水上飛機四架,見狀起飛三架,向胡裡山炮臺及曾厝垵飛機場分頭俯衝擲彈,以掩護敵艦撤退。至十時許,廈門港海域內的敵艦才全部遁逃。敵「若竹」艦已失去航行能力,儘管其他兩艦為它卸掉眾多人員和物資,也無法挽回它沉沒海中的命運。這是抗日戰爭期間,在東南海域中被擊沉的第一艘敵艦。
  • 基隆獅球嶺叢林炮臺遺址 發現「臺灣版吳哥窟」
    臺灣登山愛好者劉士銘發現隱沒在山林間、尚未登錄為古蹟的獅球嶺東炮臺。圖/劉士銘提供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愛好登山的劉士銘月前造訪基隆獅球嶺,發現一座隱身大樹下的炮臺遺址,炮臺和樹木盤根錯節的共生模樣,頗似吳哥窟的知名景色,他以「臺灣版吳哥窟」美名撰文在博客發表,呼籲基隆市政府儘早納管獅球嶺一帶的文史古蹟。    基隆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陳德林表示,文化局沒有民眾建議提為古蹟的紀錄,也沒有文史調查的資料。
  • 南幫炮臺的巨變
    先從南坡攻擊摩天嶺,首先是這裡兵弱炮小,最主要的是周邊炮臺難以支援。    甲午戰前,駐守南幫炮臺的鞏軍有4個營,戰爭爆發後,又從魯西南的濟寧、曹縣一帶臨時招募兩營,其中一營就駐摩天嶺,營官是周家恩。新募軍一般戰鬥力較差,但30日摩天嶺戰爭中卻打得值得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