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抗戰史學者、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進,和金陵科技學院地方志志願者協會的賈寶偉、董志琪等同學一起,依據民國時的一份相關測繪圖,對烏龍山炮臺遺址進行了勘查和測量,並摸清了「南京保衛戰」最大炮臺——烏龍山炮臺遺址。
烏龍山炮臺遺址。
丁進與唐愷、賈寶偉、董志琪等多次實地調查。
很多人不知道,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中,日軍航空兵對南京最後一次大規模轟炸,針對的就是長江邊上的烏龍山炮臺。
近日,抗戰史學者、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進,和金陵科技學院地方志志願者協會的賈寶偉、董志琪等同學一起,依據民國時的一份相關測繪圖,對烏龍山炮臺遺址進行了勘查和測量,並摸清了「南京保衛戰」最大炮臺——烏龍山炮臺遺址。
這也是繼清涼山炮臺、獅子山炮臺、老虎山炮臺等炮臺遺址之後,南京又一處被找到的重要炮臺遺蹟。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都沒找到它
烏龍山距離南京城東北30裡,方位在長江二橋和長江四橋之間江段的南岸。山體呈扇形分布,臨江而臥,綿延十餘裡,山中有湖,湖山相映成趣。傳唐代山上就建有烏龍廟,山以廟名「烏龍」二字得名,海拔72米。
抗戰史學者、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進告訴記者,在「南京保衛戰」中,烏龍山炮臺被日軍炮火夷為平地,此後再也沒有恢復。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南京重要新發現》中,「烏龍山炮臺遺址」名列其中,但文物普查時沒找到炮臺遺址。
前幾年,有民間尋訪者在新港大道和堯新大道之間的山脊上找到烏龍山炮臺附近的「甲一臺」炮臺的遺存。然而烏龍山炮臺較為完整的炮位遺址分布情況卻遲遲不為人知,造成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烏龍山已經被新港大道和堯新大道切斷了,山體多處已被開挖過,加上山上雜草樹木叢生,遭到日軍反覆炮擊和轟炸的烏龍山炮臺遺址難以被發現。
丁進說,他和抗戰史學者唐愷多次前往烏龍山,尋訪過甲一臺炮臺遺址和烏龍山炮臺遺址。近日,終於和金陵科技學院地方志志願者協會的賈寶偉、董志琪等同學,依據民國二年(1913)江蘇陸軍測量局的烏龍山炮臺測繪圖,對烏龍山炮臺遺址進行了實地勘查和測量,並依據地圖上標的地標、等高線和比例尺等作為定位依據,初步確認烏龍山炮臺上炮臺第八炮位至第十四炮位的具體位置(中炮臺和下炮臺已經完全毀壞和消失),以及臺長室、兵士室的位置。其直徑分別為3米和4米,附近也發現了有晚清特徵的青磚殘件等石構件,證實這裡就是烏龍山炮臺。至此,烏龍山上包括甲一臺炮臺和烏龍山炮臺的遺址被全部發現。
從清代的16座到民國時的2處
晚清特徵的石構件,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烏龍山炮臺的悠久歷史。
烏龍山炮臺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它雄踞長江南岸,是長江上的重要要塞。光緒七年(1881)刊刻的《同治續纂江寧府志》卷三「軍制」記載:「南岸烏龍山濱江暗炮臺七座,安炮七尊;明炮臺三座,安炮四尊。山磯頭暗炮臺四座,安炮四尊;明炮臺二座,安炮六尊。」其後出版的《新南京志》(1928)、《新京備乘》(1932)和《首都志》(1935)均記錄有烏龍山炮臺。另據記載,清末名將吳長慶(浦口至今還保留紀念他的吳武壯公祠)曾率領慶字營500名官兵,在烏龍山一帶駐守過。
丁進說,到了民國,烏龍山上分布有烏龍山炮臺和甲一臺兩處炮臺。其中,烏龍山炮臺被編為江寧要塞第五臺,簡稱「龍臺」。外敵沿江進犯南京,最先就會遇到烏龍山的炮火阻擊,所以烏龍山炮臺在江寧要塞部隊中裝備最好、規模最大。除了烏龍山炮臺加強守備,「南京保衛戰」爆發之前還在烏龍山炮臺以西的烏龍廟增設了甲一臺,備有4門八八式高射炮,既可控制江面,還可用於防空。另外還配備了一個野山炮連,裝備三一炮8門。
鮮為人知的是,甲一臺官兵於1937年8月20日進入陣地時,炮位才安裝好,其他一無所有,只是一片荒山、一座古廟、4門大炮而已,官兵們只得暫住烏龍古廟之中。十幾天後,江寧要塞司令部派來營房建築隊,在山腳下搭了幾十間席棚子,作為甲一臺的營房,同時把烏龍廟拆平,因為目標過於明顯,容易被敵人空軍轟炸。
烏龍山之戰被「中央通訊社」報導
1937年12月初,外敵入侵,鐵馬冰河,千年名城南京成為在日本軍隊重重包圍下的一座孤城。而烏龍山上的炮臺配合水雷扼守住了長江航道,日軍在徹底摧毀烏龍山炮臺之前,軍艦不能進入下關江面。如果不是這裡的炮臺,日軍將可以直攻下關,切斷中國軍隊撤往重慶的退路,對南京城進行夾擊。
丁進介紹,根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澄鎮寧各要塞區作戰經過及心得概要》記載,1937年12月10日,日軍飛機向堯化門、甘家巷的中國軍隊陣地狂轟濫炸,被位於烏龍山烏龍廟的甲一臺的4門八八式高射炮擊退。到了12月11日上午10時,日本軍隊發動了猛烈進攻,烏龍山炮臺備炮向敵人密集部隊猛射,造成敵人大量傷亡。而到了下午6時,烏龍山炮臺已經被敵軍包圍,形勢緊迫。這一天,甲一臺的高射炮擊落日軍飛機一架。
戰鬥至12月12日,日本軍隊突然加強了炮火攻擊,包括七八門重炮在內,主要向烏龍山炮臺和甲一臺射擊。上午11點半,烏龍山炮臺和划子口海炮擊毀日本海軍驅逐艦一艘。到了中午12時許,烏龍山炮臺火炮4門和甲一臺火炮3門被先後擊毀。傍晚5時許,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召集會議宣布撤退計劃,同時命令要塞部隊射擊掩護,必要時毀炮撤退。
唐生智下達撤退命令以後,烏龍山炮臺和甲一臺僅剩下火炮各一門,以及野山炮連火炮8門。1937年12月12日晚間8時,烏龍山炮臺和甲一臺開始盡力射擊,掩護友軍退卻。戰鬥至12月13日凌晨1時,日軍戰車10多輛分別從北家邊、瓜村掩護步兵向烏龍山炮臺逼近,當即被炮臺配屬的野山炮連擊毀戰車3輛。這時大敵壓境,險象環生,烏龍山炮臺和甲一臺官兵不得不分別毀炮撤退。
關於這座炮臺,"南京保衛戰"結束後立即被當時的「中央通訊社」給予報導,激勵民心——1937年12月17日的新聞電訊稱「烏龍山要塞全體官兵均抱與要塞共存亡之偉大決心,於敵人陷落南京後,猶死守要塞」。
建議打造成南京抗戰炮臺遺址公園
烏龍山炮臺遺址位置荒僻,目前荊棘遍地,雜樹叢生幾乎遮蔽天日,地面密布青苔非常溼滑。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85周年,2017年是"南京保衛戰"80周年,能夠記憶那場戰鬥的"南京保衛戰"炮臺遺址已是屈指可數。
因此,丁進提出了對於在"南京保衛戰"期間發揮重要作用的烏龍山炮臺遺址進行保護與合理開發。
鑑於國內已建炮臺遺址公園:鴉片戰爭博物館(包括威遠炮臺、沙角炮臺)、江陰市軍事文化博物館、煙臺東炮臺公園、天津大沽口炮臺遺址公園、廈門胡裡山炮臺遺址公園、青島山炮臺遺址公園等,他建議:在未來,根據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整體保護的原則,劃定烏龍山炮臺遺址保護範圍。有關部門可以在烏龍山炮臺遺址旁樹立文物標誌碑,記錄"南京保衛戰"發生在烏龍山的戰史。結合南京濱江風光帶的規劃建設,打造烏龍山炮臺遺址公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青年一代感受戰爭的殘酷,牢記「落後就要挨打,國破就要家亡」的道理,並且傳至後人,永不遺忘。
丁進痴心於抗戰史的研究和實地調查。此前,在完成紫金山"南京保衛戰"遺址的初步調查後,丁進從2012年11月開始研究南京保衛戰炮臺遺址,至今已近4年時間。並多次前往旅順、天津、威海、青島、上海、舟山、廈門、廣州、南澳島、鎮江、江陰等地炮臺遺址實地調查。在《日本侵華史研究》季刊發表了第一篇研究民國炮臺遺址的論文《南京保衛戰炮臺遺址略論》。在2014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日,丁進和唐愷等學者共同向鼓樓區文物部門提交認定清涼山炮臺、老虎山炮臺遺址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申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