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幫炮臺的巨變

2021-01-13 齊魯晚報網

    文/圖 高洪超 通訊員 蔡潤連

    以今天威海經技區新船重工廠內已變成「南天一柱」的趙北嘴炮臺為基點,循海岸線,向西約3公裡到威洋石油碼頭,再向西約1.5公裡抵華能威海電廠1、2號機組。再從「南天一柱」向南,循柏油路1公裡到楊楓嶺炮臺遺址,由此折向正西,翻過一道山脊,約兩公裡的山路,是所謂摩天嶺炮臺。

    如此方圓9公裡的崇山峻岭,是1895年1月30日晨至2月11日下午甲午威海之戰的主戰場。當年,這9平方公裡的崇山峻岭之間,布列著3座海路炮臺、2座陸路炮臺以及數座臨時炮臺,統稱南幫炮臺。至少裝備16門15-28cm口徑克虜伯火炮,小口徑野戰炮僅楊楓嶺附近就有16門。1895年1月30日晨到午後,貌似強大的南幫炮臺群淪入日本山東作戰軍之手。多米諾骨牌效應由此引發,北幫祭祀臺等炮臺被清軍自行炸毀,環衛北洋海軍劉公島基地的「雙拳」皆失,也由此拉開了長達50年的民族大悲劇。如今,南幫炮臺群中,唯有「摩天嶺」、鹿角嘴、楊楓嶺炮臺尚有遺蹟可尋。

    摩天嶺炮臺玄機多

    3月22日下午,穿過松、柞以及荊棘交集的樹林,記者找到摩天嶺炮臺。這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橢圓平面,四周長著碗口粗的松樹、半人多高的荒草,靠東一側有一座石島紅大理石碑,上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頭東緣有5座凹凸相連的高墩,一人多高,自北向南,聯袂排列,下為巖石,上培厚土,南面有兩個凸土墩,但相對較矮。整個山頭平面東西長約60步,南北約56步。炮臺之外,一道深約兩米、寬約6米的壕溝環繞東、南兩個坡面,西、北兩面則是陡峭的土坡,尤以北坡最險且長。炮臺東北平面,一道緩坡下切,繞過北一高墩,伸向炮臺外。7個一人高的護墩,東5南2,這個格局與老照片「摩天嶺2」的布局完全一致。

    站在摩天嶺炮臺上,向西俯視,視野越過小蓮子頂,可看到龍廟嘴炮臺;向北看,鹿角嘴炮臺一目了然;向東北看,若無今天的松林,當地村民說可以看到趙北嘴炮臺;向正東,則可看到楊楓嶺炮臺。值得說明的是,站在摩天嶺炮臺上,被看到的四座炮臺都是其最薄弱的後路。

    1895年1月30日早晨7時30分許,日軍第6師團以步、炮協同,首先攻擊摩天嶺,可謂機關算盡,日本山東作戰軍也由此拿到了打開威海防衛格局的「鑰匙」。先從南坡攻擊摩天嶺,首先是這裡兵弱炮小,最主要的是周邊炮臺難以支援。

    甲午戰前,駐守南幫炮臺的鞏軍有4個營,戰爭爆發後,又從魯西南的濟寧、曹縣一帶臨時招募兩營,其中一營就駐摩天嶺,營官是周家恩。新募軍一般戰鬥力較差,但30日摩天嶺戰爭中卻打得值得稱道。1958年5月,甲午歷史研究者戚其章採集甲午口述史時,海埠村84歲的農民邵啟元、百尺所村79歲的木匠謝增等人異口同聲地讚許周家恩。摩天嶺戰鬥發生時,謝增16歲,摩天嶺上的戰鬥是他親眼所見。摩天嶺炮臺失守後,周家恩負重傷,有村民稱他一路向西南爬行,最後因流血過多,昏迷凍死在壁子村西北的山夼裡,這個距離至少3千米,鳳林集農民王振儉等人湊錢買了一口棺材,裝殮了他。

    甲午威海衛之戰,摩天嶺戰鬥最先打響,規模不大,卻在甲午戰史中佔有一席之地,因這裡擊斃了日軍第6師團步兵第11旅團旅團長大寺安純少將。當時,為慶祝勝利,他站在炮臺上讓記者拍照「耍酷」,來遠艦210毫米主炮發威,一彈炸響後,彈片紛飛,大寺倒下。

    「摩天嶺炮臺」一詞最早見諸日軍參謀本部1904-1907年出版的《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後被大陸學者翻譯轉用,但周圍百尺所、所前莊村民都認定這個山頂叫「煙墩」、「五個頂」,真正的摩天嶺是與它逶迤相連的東北山頭。這個命名與所謂「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一樣,異曲同工,隱藏著一個模糊真相的歷史話語權問題。

    鹿角嘴炮臺「擊垮」丁汝昌

    今天,在威洋石油碼頭東側,一片油綠的黑松簇集於一座東西展開的山包,這是鹿角嘴炮臺遺址,當年這裡裝備4門24cm口徑大炮。摩天嶺炮臺失陷,龍廟嘴炮臺護牆被轟塌,日軍蜂擁而入,幾天後,他們利用這裡的大炮重創北洋海軍殘存的主力艦靖遠,由此引發了靖遠、定遠自毀的連鎖反應。

    日軍佔領鹿角嘴炮臺後,立即利用原來的大炮轟擊日島和劉公島東泓炮臺。這個場景被躲在南面大蓮子頂東坡上的日軍參謀本部陸地

    測量班拍攝下來,留下了一張舊影。舊影日文原說明:「我佔領之威海衛港東岸鹿角嘴炮臺及陸上我軍向敵日島、劉公島東南尖炮臺及軍艦炮擊光景。」這張照片攝於1895年1月30日即炮臺被佔當日。

    也是在這一天的炮擊中,北洋海軍定遠艦發射的305mm口徑炮彈直接命中鹿角嘴炮臺東第2門大炮,當場擊斷炮身管,時在當天下午3時30分許。這有14天後即二月十三日陸地測量班拍攝的「威海衛港東岸鹿角嘴炮臺全部(佔領後)景況」佐證。這張舊影中,自東向西有4個炮位,其中,東數第2炮位看不到大炮身管,其他3個炮位都有。一顆炮彈砸斷另一門大炮的身管,在追求「精確打擊」的今天,也足以引起震撼。為此,2月13日陸地測量班為這門大炮拍了「右側後面圖」、「右側前面圖」兩張特寫。

    鹿角嘴炮臺到戰爭結束時還有2門炮被日軍利用。這兩門24cm口徑大炮最終成了北洋海軍的「災星」。2月5日凌晨旗艦定遠中雷後,丁汝昌移駐靖遠號。2月9日晨,日艦天龍、大和、武藏、海門、葛城等由南向北魚貫駛近劉公島,然後整隊右迴轉,利用舷側火力,炮擊東泓炮臺。丁汝昌聞警,率靖遠、平遠駛至

    日島北,以日島為遮蔽,試圖與東泓炮臺形成交叉火力,阻擊日艦。

    炮擊進行到上午9時18分許,來自鹿角嘴炮臺的兩顆24cm口徑炮彈連接擊中靖遠,擊穿上甲板,下切船艙,最後在艦首右側水線下撕開兩個大洞。靖遠掉頭回航劉公島,企圖搶灘,但航速越快,海水湧入越快,靖遠艦首越來越低,艦體整體右傾。16分鐘後,靖遠艦首徹底沒入海面,丁汝昌、葉祖珪被救上蚊子炮艦。擊沉靖遠,日本聯合艦隊退回陰山口錨地。至此,不算此前重傷的鎮遠,北洋海軍只剩下了平遠、廣丙、濟遠三主力艦。

    連鎖反應由兩發炮彈引發,丁汝昌下達了炸毀「定遠」的命令,箇中原由至今耐人尋味。「定遠」是北洋海軍的象徵,也是大清國之重器。此前搶灘之舉,丁汝昌有擇機搶修的打算,說明他內心尚存一絲戰勝的把握,但鹿角嘴炮臺這一炮擊沉靖遠,也徹底擊垮了丁汝昌。

    失蹤的所城北炮臺「現身」

    炮臺或其他設施中,南幫炮臺變化最大,遺址最難尋找。但殘存遺址中,楊峰嶺炮臺形制最清楚。今天通向威海新船重工的馬鞍形柏油路頂點之西,有兩層梯田,上層梯田呈弧形,挺胸向東,茅草叢生,上有三棵松樹,正是楊楓嶺炮臺。如今的楊楓嶺炮臺內部已變成了三層梯田,但南邊的「護腿子」基本未變,這與當年的一張老照片完全一致。 

    有賴於殘存的南幫信號臺遺址,「失蹤」已久的所城北炮臺也能確定範圍。1895年2月13日,日軍拍攝了一張「謝家所炮臺及電燈臺」照片,此謝家所炮臺也即所城北炮臺,以其地處百尺所村北,該村謝姓居而得名。照片中,三門全周磨盤式大炮完好無損,清晰可見,但炮口卻北朝劉公島方向,說明它們被日軍利用過。南幫信號墩則在炮臺北方,墩下還有一棟小房子。 

    參考這張照片中的炮臺、信號墩布局關係,以今天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幫旗墩」為參照,可以確定失蹤已久的所城北炮臺就在今天百尺所村西北,那條柏油路東側的高地上。今天,在周邊填地造平的壓力之下,這塊高地保持了原高度,原貌雖改,但今天向西次第降低的梯田正與舊照中並不平坦的地面相印證。

    戰場小故事

    特洛伊木馬式的反擊

    傳說至今的歷史喟嘆中,卻有一個「特洛伊木馬」式的傳奇故事,至今在海埠一帶居民中流傳。鹿角嘴炮臺失陷後,炮臺地洞裡藏了幾個清兵,當天夜裡,他們殺掉炮臺兵舍內的日本兵,成功撤走。這個「特洛伊木馬」式的反擊,於1964年10月21日被海埠村64歲的村民邵景翰證實,那是他本家哥邵景倫的親歷。

    邵景倫外號「毛二子」,時在鹿角嘴炮臺當兵。初五日,炮臺守兵大部陣亡、逃散,邵景倫和幾個兵躲在炮臺洞裡,等到半夜,他們爬出來,摸著鬼子砍死了十幾個。驚醒的鬼子大叫大嚷,亂放槍,他們才撤離炮臺。邵景倫下撤時,腿中槍,回到村裡。日本兵順血跡來找,村民把他藏在地瓜蔓子裡,才躲了過去。

相關焦點

  • 乘風破浪會有時,東泓炮臺炮聲隆,中國人要發憤圖強
    劉公島上大大小小的景點有28個,其實值得一看也就那幾個,東泓炮臺就是其中之一。炮臺位於劉公島最東端,從碼頭到炮臺有近4公裡,可選擇做擺渡車前往,20元一位。炮臺設24釐米口徑要塞炮和12釐米口徑速射炮各2門,7.5釐米口逕行營炮6門,小口徑速射炮4門。炮火火力可及劉公島東部海面與南北兩海口,主要與日島、南幫炮臺一起封鎖南口。
  • 東泓炮臺,240毫米口徑的德國巨炮,甲午海戰時曾讓日艦吃盡苦頭
    去劉公島旅行,這座東泓炮臺是一定別錯過的。雖然島上有好幾座炮臺,但最有名的就是這座東泓炮臺了。東泓炮臺位於劉公島最東端,又稱東風梢或東口炮臺。炮臺設24釐米口徑要塞炮和12釐米口徑速射炮各2門,7.5釐米口逕行營炮6門,小口徑速射炮4門。
  • 劉公島,甲午海戰中居高臨下的旗頂山炮臺,為什麼沒有發揮作用
    座落在劉公島上最高峰的旗頂山炮臺,就是這樣一口發人深省的「警鐘」。該炮臺在北洋海軍時期稱之為「大頂子炮臺」,英租時期名為「百夫長炮臺」,現稱「旗頂山炮臺」。炮臺的發展歷程和滄桑歲月逐漸清晰,雖消逝百多年,卻依然歷歷在目。旗頂山炮臺,四周松濤陣陣,波濤洶湧。觸摸著彼時的這門大炮,思緒隨之也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百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
  • 《王牌戰爭》炮臺怎麼拆除 炮臺拆除方法
    導 讀 在王牌戰爭文明重啟中怎麼才能拆除炮臺呢?
  • 胡裡山炮臺
    炮臺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後山區,內開砌暗道,築造護牆、彈藥庫、兵房、官廳、山頂瞭望廳,炮臺前沿建有「望歸臺」、「盼歸臺」等,臺基由烏樟樹汁和紅糖、糯米、砂土、石灰等攪拌而成的材料構建,十分堅固。站在瞭望廳矚目遠望,大擔、二擔諸島盡收眼底。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是歐式建築和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範例。炮臺規模宏大建造獨特,而且配備優良。
  • 「烏龍山炮臺」被發現 系「南京保衛戰」中的最大炮臺
    抗戰史學者、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進告訴記者,在「南京保衛戰」中,烏龍山炮臺被日軍炮火夷為平地,此後再也沒有恢復。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南京重要新發現》中,「烏龍山炮臺遺址」名列其中,但文物普查時沒找到炮臺遺址。 前幾年,有民間尋訪者在新港大道和堯新大道之間的山脊上找到烏龍山炮臺附近的「甲一臺」炮臺的遺存。
  • 南京保衛戰最大炮臺 烏龍山炮臺遺址近日被發現
    近日,南京保衛戰最大炮臺——烏龍山炮臺遺址被發現。這是繼老虎山炮臺、清涼山炮臺之後,南京又一處被找到的重要炮臺遺蹟。  南京地方志記載,南京炮臺始建於晚清道光年間。1935年後,民國政府軍事委員會對南京各炮臺實施了擴建增築工程,編為龍(烏龍山)、虎(老虎山和幕府山)、獅(獅子山)、馬(馬家山和清涼山)、雨(雨花臺)五座炮臺。
  • 珠江口的那些炮臺
    珠江口作為明、清兩朝與葡萄牙、英國以及海島張寶仔等對手的重要用兵之地,有許多炮臺遺址,筆者在此粗略介紹一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實地遊玩。1、澳門大炮臺大炮臺又名聖保祿炮臺、中央炮臺或大三巴炮臺。大炮臺坐落在大三巴牌坊側,是澳門主要名勝古蹟之一。
  • 澳門大炮臺
    澳門的大炮臺(Fortaleza do Monte)(又名聖保祿炮臺、中央炮臺或大三巴炮臺),是位於澳門的古老炮臺,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之一部分。位於澳門中部高山地區,是澳門初期最重要的軍事重地,與松山炮臺、媽閣炮臺形成一個軍事防護牆,再加上望夏炮臺,形成當時能保護葡國商人利益的優勢軍事地形。相傳大炮臺下更有秘道可通往松山炮臺上,是葡國在澳門當時最後的軍事設施。又名聖保祿炮臺、中央炮臺或三巴炮臺,座落在大叄巴牌坊側,是澳門主要名勝古蹟之一。
  • 澳門望廈炮臺好嗎?望廈炮臺旅遊景點介紹
    望廈炮臺(或稱望廈山炮臺、蓮峰山炮臺)是位於澳門望廈山市政公園之古老炮臺。由於位處海拔60米高的望廈山上,故曾是葡萄牙殖民地時期的軍事防禦據點之一。  澳門望廈炮臺目的地簡介  目的地導覽  該炮臺始建於1849年,目的是為了防禦清廷的軍隊。
  • 廈門胡裡山炮臺
    胡裡山炮臺就在曾厝垵區域裡的環島路邊,毗鄰廈門大學校園區,一座瀕海的小山包,三面臨海。與東側兩公裡左右的白石炮臺和南面海峽對岸的漳州龍海市境內的嶼仔尾炮臺,構成相互策應三位一體的犄角之勢,對入侵敵艦構成威脅。據百度介紹,「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東南沿海戰雲密布,日艦隊麇集遊戈,覬覦我金廈寶島。
  • 閩清炮臺山上說炮臺
    對此,經請教於梅城土生土長的老前輩,方知那是一處古炮臺遺址,山也因此而得名。而且還了解到,縣城周邊山頭共有五處炮臺,「炮臺山」的炮臺只是其中之一。「炮臺山」古炮臺遺址處,原先已有一個土名叫「坪島」。就因為此處天然成坪,似一小島,因以名之。可想而知,選擇此現成坪地建炮臺,應屬地理優勢之一。但是,炮臺設此,欲守何方,目標何處?要解此題,只要到過實地觀察,稍有軍事常識的人就會一目了然。
  • 東望洋炮臺及燈塔!
    東望洋炮臺位於東望洋山巔,是澳門半島的最高點,建於1637至1638年間,有哨房、火藥庫、燈塔等。從迴旋樓梯直上塔頂,可以俯瞰整個澳門半島以及「澳門歷史城區」,無敵景致盡收眼底,燈塔旁建有聖母雪地殿聖堂。東望洋炮臺東望洋炮臺原來主要用於防禦外來入侵和作為觀察站。
  • 青島山炮臺遺址公園
    1891年青島設置後,清軍即在此山修築炮臺。德國人入侵後,稱此山為「俾斯麥山」,於山的南北兩處各設一處永久性炮臺,名「俾斯麥炮臺」,南、北炮臺均險設於山腰危巖處,居高臨下,東與太平山,西北與貯水山炮臺組成護衛市區的一道屏障。
  • 炮臺公園歡迎你
    遮浪炮臺位於紅海灣遮浪西南1公裡處炮臺山,是南澳半島南端的突出部分,東、西、南三面臨海,地形險要,視野廣闊,俯瞰廣東省海上項目訓練中心。遮浪炮臺是清康熙十年(1671)建置的海防炮臺,康熙五十六年(1717)添建駐兵營房。
  • 雨中觀亭江炮臺
    趁周末我便邀上三五好友,前往福州馬尾亭江炮臺公園遊覽  天公不作美,灰濛濛的,不一會,下起了細雨,細雨籠罩下的亭江炮臺,更顯得冷清而滄桑。  福州馬尾亭江炮臺,始建於清順治年間,與閩江對岸的長樂象嶼炮臺遙相呼應。扼守著閩江口的防衛線,保衛著人民的安全。在風雨飄搖的歷史中,炮臺多次遭受摧毀,在中法馬江海戰、抗日戰爭中被炸後,又多次整修。幾年前,往 頭坐車經過這裡,只見殘垣斷牆,廢墟一處,炮臺壁牆淹沒在萋萋荒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