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炮臺山上說炮臺

2020-11-19 樂享閩清

梅城後山有座「炮臺山」,這是稍有年紀的人都知道的事。如今,在那一帶,人們更多的是知道那帶童話味的「孩兒頭」山,還有就是近年剛時髦起來的「梅城森林公園」了。對於那充滿硝煙味的「炮臺山」,似乎已被人們漸漸所淡忘。

即使有人還記得「炮臺山」,興許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此,經請教於梅城土生土長的老前輩,方知那是一處古炮臺遺址,山也因此而得名。而且還了解到,縣城周邊山頭共有五處炮臺,「炮臺山」的炮臺只是其中之一。

「炮臺山」古炮臺遺址處,原先已有一個土名叫「坪島」。就因為此處天然成坪,似一小島,因以名之。可想而知,選擇此現成坪地建炮臺,應屬地理優勢之一。但是,炮臺設此,欲守何方,目標何處?要解此題,只要到過實地觀察,稍有軍事常識的人就會一目了然。

原來,站立於炮臺山,不僅整個縣城盡收眼底,而且朝東方向,梅溪與閩江交匯的溪口河段,以及沿溪邊走向的進城路也能一覽無餘。所以,假如有外來之敵,不管是走水道還是走陸路,炮臺山之炮皆可居高臨下,擇機炮擊,保護縣城。再朝西方向,則對梅溪洋桃渡與西大路的動靜亦是一清二楚,盡在炮火射擊範圍內。而正前方是城區的梅溪北岸,河道自西向東蜿蜒環繞,宛若縣城的護城河,炮臺山與此段河道之間構成一個扇形保護區域,縣城就在這扇形之中。從整個城區的地理位置看,「炮臺山」的炮臺是縣城防衛體系的主炮臺,處於核心地位。

第二處是溪口炮臺。其位於現進城路、原造船廠上方山上,這是縣城在溪口方向的一處外圍炮臺。此處將溪口梅溪河段和進城路置於眼皮底下,形成高屋建瓴之勢。只要外來之敵一露頭,即可與「炮臺山」主炮臺組成雙重火力,封鎖閩清的第一重門戶。

第三處炮臺位於臺山之巔、臨江一側。即現在「黃乃裳紀念館」座落處,當時館舍基建清基,尚見半圓形的土墩輪廓。該炮位向溪口方向,可與溪口炮臺互為犄角,對溪口河段和路面形成夾擊態勢。轉向閩江上遊一側,火力可覆蓋榕星村猴山隔一帶。而閩江江面則是該炮臺的正面防衛之地,以此可與閩江上下遊各要塞組成事關全省形勢的江防體系。也許是此處炮臺的重要地位,守臺將士常年以臺為家。久而久之,竟在炮臺側下方建起了供眷屬居住的房屋。此地土名「守獅」,或與此處形勢如雄獅踞守於江面之上有關。後來,這裡還成了閩江北岸白河江自然村跨江翻山通往縣城的一條捷徑。而「臺山」之名或許就與此炮臺有關?不得而知。

第四處炮臺位於現榕星村猴山隔山上。此處位居高地、面江臨隔,與臺山炮臺構成交錯火力,乃針對閩江上遊和江北來犯之敵,是縣城北面的防衛要塞。

第五處炮臺位於縣城之西的小西山山頂,即後來的電瓷廠廠區西側的一座小山頭。此處山雖不高,地也非險,但其位置不同尋常,向西北可近距離控制梅溪洋桃渡口,而自西大路進入縣城必經山腳下隘口(俗稱「隔門」)。故此地猶如一座城樓,雄踞城西門戶。況且,背後還有「炮臺山」主炮臺做為其後盾,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縣城周邊的五處炮臺,星羅棋布,高低結合,長短互補,遠近交織,前後配合,構成了巧妙、合理的雙重防衛網。此種布局應屬一項軍事行家之作。

如此一項軍事傑作,到底建成於什麼時代,至今未找到相關記載。根據歷史大格局來分析,如果閩清縣城的炮臺設施包含有閩江江防體系來安排,或有可能建成於沿海倭寇猖獗、抗倭形勢嚴峻的明朝中期。乾隆本、93版《閩清縣誌》均載:「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倭(寇)陷福安道,由連江徑趨閩(縣)、侯(官)、懷(安)三縣鄉都及閩清、長樂、福清等地。至六月,稍稍解去。」可見,明朝中期抗倭形勢十分嚴峻,閩清縣城炮臺體系建成於其時,極有可能。

但有一個史實可以證明,炮臺的建成至少不遲於清初。據乾隆本《閩清縣誌》載:「姚壯,字尊高。順治十五年,由武舉拔補閩清縣汛守備。」而民國版《閩清縣誌》則明確將姚壯列為「駐防千總」序列。清代的千總屬於基層軍官,統領的士兵人數在500—1000人之間,屬於從六品,相當於現在的營級或者團級軍官。可見姚壯當時應屬閩清縣的軍事首長。後來,臺山炮臺側下方建起的眷屬居住房竟是姚將軍一族後人的祖厝。該祖厝一直到民國時期還是姚家人的,直至解放後的集體化時期,生產隊還在使用這座房屋。據此可以推測,臺山炮臺應是姚壯當年駐守的營地。臺山炮臺的重要性和縣城炮臺體系建成的大致年代,由此亦可知之大略。

可惜,在漫長的城防歷史長河中,閩清縣城炮臺防衛體系並未見到其發揮過重要作用的記載。即使到了抗日戰爭期間,我國軍民仍有利用古炮臺痛擊來犯日寇的例子,如海南的秀英炮臺於1939年2月10日,就是利用古炮臺打響了海南人民抗日第一炮。至於閩清縣城的這些炮臺,那時哪怕是能配備一般的火炮,閩清縣城或可避免遭受日軍飛機兩次肆無忌憚、如入無人之境的低空轟炸。

如今,盛世和平,縣城炮臺遺址多已湮滅。謹留此史料,既為紀念,亦為考察閩清縣城的歷史、軍事以及地理變遷提供一定的史料價值。

作者:張德團

相關焦點

  • 戰國魏長城,清朝古炮臺,山上古城寨
    建在魏長城之上的「鎮遠炮臺」,為清鹹豐十年即1860年建,方形,青石質地,高約10米,長、寬各5米,內分兩層,層層有炮眼。也是珍貴的歷史見證。這是風門口這一段殘存的城牆。經歷了2300多年的風霜雨雪,古老滄桑,傲然挺立;走過了2300多年的歷史長河,見證了朝代興衰,深沉厚重。
  • 閩清的古驛道
    閩清自從貞元間(785~804年)觀察使王翃拆侯官西鄉十裡置梅溪場以來。在元和二年(807),觀察使陸庶就主持修建了福建西驛道,全長400華裡,其中就有穿越閩清第一條驛道,其中60華裡在閩清境內。在後梁乾化元年(911)十月,閩王王審知升梅溪場為閩清縣。
  • 澳門望廈炮臺好嗎?望廈炮臺旅遊景點介紹
    望廈炮臺(或稱望廈山炮臺、蓮峰山炮臺)是位於澳門望廈山市政公園之古老炮臺。由於位處海拔60米高的望廈山上,故曾是葡萄牙殖民地時期的軍事防禦據點之一。  澳門望廈炮臺目的地簡介  目的地導覽  該炮臺始建於1849年,目的是為了防禦清廷的軍隊。
  • 珠江口的那些炮臺
    珠江口作為明、清兩朝與葡萄牙、英國以及海島張寶仔等對手的重要用兵之地,有許多炮臺遺址,筆者在此粗略介紹一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實地遊玩。1、澳門大炮臺大炮臺又名聖保祿炮臺、中央炮臺或大三巴炮臺。大炮臺坐落在大三巴牌坊側,是澳門主要名勝古蹟之一。
  • 東望洋炮臺及燈塔——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之一
    東望洋炮臺又稱松山炮臺、東望洋山炮臺,建於十七世紀。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東望洋山上之古老炮臺,為澳門八景之一,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之一,是東望洋山上三大名勝古蹟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 閩清橄欖,幸福味道!
    閩清生活通90%閩清人都在用,就差你了!
  • 閩清糟菜
    偏偏十邑中梅邑(閩清)人獨樹一幟,用紅糟來醃製芥菜。沒想到,這不起眼的糟菜,卻撐起美食江湖的一面大旗。糟菜不僅是當地人不可少的日常佐餐佳餚,也是外地人來閩清必帶的伴手禮。閩清三寶中,檀香橄欖遺世獨立,是人間珍果,給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覺。
  • 閩清五臺山
    閩清五臺山,又名五雷山,位於坂東鎮湖頭村(坂東與白樟交界),與閩清道教名山——柯洋仙峰遙遙相望。
  • 這裡是福建閩清!
    >▲閩清旅遊宣傳片世界,你好!在閩清,溫泉文化沿襲千百年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賦予了閩清「溫泉之都」的美譽疲累時候,閩清人可以泡泡溫泉說著昨天誰家的故事特色美食 · 閩清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 閩清非遺-線面
    為您奉上更多精彩的閩清資訊 「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初次聽到這句宋代詩人黃庭堅的名句時,很多人都無法把這麼細膩唯美的詩句和食物搭上關係
  • 「烏龍山炮臺」被發現 系「南京保衛戰」中的最大炮臺
    這也是繼清涼山炮臺、獅子山炮臺、老虎山炮臺等炮臺遺址之後,南京又一處被找到的重要炮臺遺蹟。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都沒找到它 烏龍山距離南京城東北30裡,方位在長江二橋和長江四橋之間江段的南岸。山體呈扇形分布,臨江而臥,綿延十餘裡,山中有湖,湖山相映成趣。傳唐代山上就建有烏龍廟,山以廟名「烏龍」二字得名,海拔72米。
  • 閩清溫泉賦
    劉久興/文閩水濁而溪水清,故名閩清。千年古邑,閩江明珠。山川秀麗,形勝於東南;民風淳樸,名播於八閩;物華天寶,得益於自然;人文薈萃,造化於華夏。古時縣城遍植梅花,香陣透城,又名梅城,城內登古塔,郭外泡溫泉,一張一弛,殊為時尚。
  • 紅河景點:河口古炮臺遺址
    古炮臺遺址位於河口縣城東南隅炮臺山上,與越南隔河相望。
  • 閩清將不再是「閩清」!她將有個響亮的新名字…
    不僅是日常餐桌上不可少的佳餚,也是外地人來閩清必帶的伴手禮。如果要頒發一個食物界「奧斯卡最佳配角獎」,那麼糟菜一定當仁不讓!不論是炒肉、煮魚、做湯,哪裡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就連一碗簡單的清湯麵,加上糟菜後都能讓人吃個兩大碗!
  • 閩清粉幹,老樹發新枝
    好口碑,卻沒好銷路  閩清粉幹始創於南宋,絕大部分產自茶口村,經洗米、淘浸、壓漿等十幾道世代相傳的獨特生產工序製成,在民間享有盛譽,是閩清一大土特產。  然而,好口碑卻沒給閩清粉幹帶來好銷路。  一直以來,閩清粉幹從生產到銷售都是「散兵作戰」,生產以手工小作坊為主,銷售就靠上門來的零散批發商收購,或者農戶自己運到縣城的粉幹店、菜市場叫賣。閩清粉乾沒有叫得響的統一品牌,也沒有統一的技術質量標準,更沒有統一的市場策劃與營銷,市場佔有率並不高。當市場上有假冒的「茶口粉幹」湧入時,甚至出現自身內部互相壓價的惡性競爭局面。  如此落後的業態,如何實現產業現代化?
  • 雨中觀亭江炮臺
    趁周末我便邀上三五好友,前往福州馬尾亭江炮臺公園遊覽  天公不作美,灰濛濛的,不一會,下起了細雨,細雨籠罩下的亭江炮臺,更顯得冷清而滄桑。  福州馬尾亭江炮臺,始建於清順治年間,與閩江對岸的長樂象嶼炮臺遙相呼應。扼守著閩江口的防衛線,保衛著人民的安全。在風雨飄搖的歷史中,炮臺多次遭受摧毀,在中法馬江海戰、抗日戰爭中被炸後,又多次整修。幾年前,往 頭坐車經過這裡,只見殘垣斷牆,廢墟一處,炮臺壁牆淹沒在萋萋荒草之中。
  • 閩清通過專業合作社 推動橄欖品種改良拓寬市場
    在閩清梅城鎮城關村的白石山上,果農林亦鉅戴上跟了他多年的舊鬥笠,頂著炎炎烈日,又一遍巡視他的橄欖園。「別看這橄欖個小,口感可很好,一顆值兩塊錢呢!」林亦鉅指著樹上一串青色小橄欖說。「你再看看這棵樹的橄欖,這品種平均一顆能賣出五塊錢。」他又指著另一棵橄欖樹說,掛滿汗水的臉上儘是開心。
  • 福建閩清溫泉賦
    閩水濁而溪水清,故名閩清。千年古邑,閩江明珠。山川秀麗,形勝於東南;民風淳樸,名播於八閩;物華天寶,得益於自然;人文薈萃,造化於華夏。古時縣城遍植梅花,香陣透城,又名梅城,城內登古塔,郭外泡溫泉,一張一弛,殊為時尚。
  • 虎門沙角炮臺一日遊
    前幾天沒事一個人又轉到沙角炮臺去玩了幾個小時。我來虎門十多年了,親眼見證了東莞的輝煌,也看到了沙角的萎縮。08年以前是沙角炮臺最輝煌的時候,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時候,簡直就是人山人海,日接待遊客達四萬多人次,那個時候還要買門票十塊錢一位。08年金融風暴過後,虎門外來人員逐年減少。
  • 福州八縣魅力大比拼,快來為閩清投上一票吧!
    畲家菅葉粽青芝山、覆釜山、寶華山、長門古炮臺、五虎礁、粗蘆島、黃岐半島、定海灣古城堡、烽火臺、古沉船遺址、黃岐灣望鄉亭、馬祖列島……這樣的閩清需要更多人來到閩清、了解,購買閩清的產品,幫助閩清的經濟發展。閩清人必然是以熱情開放的態度接待每一個來到閩清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