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的陳寔陵園
河南商報記者 段睿超 程國昌 文/圖
隨著陳國的滅亡,陳胡公的子孫,特別是王孫貴胄們,開始離開國都,前往其他國家。
河南省陳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陳瑞松認為,陳姓除了陳完一支外,還有開封陳留、柘城陳吳、太康陳亢、陽武戶牖鄉(今河南蘭考)陳衍和陳全溫主要的五支。
其中,陳完、陳衍和陳全溫三個支派目前約佔陳姓總人口的80%。
追根溯源
源於宛丘,盛於潁川
潁川,即潁川郡。秦統一六國後,全國設立三十六郡。而在歷史上,潁川郡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
過去,民間嫁娶的名帖上、官宦人家的大門上,往往在表明自己的姓氏之前都要冠以一定的名號。而在某一地區,地位最高的某一姓氏家族則被稱為郡望。
在科舉制出現以前,選拔官員主要靠察舉制。而郡望是身份的象徵,在品行相同的情況下,往往郡望決定著人的仕途。
潁川陳氏在東漢乃至以後的歷史上,都被認為是陳氏中的望族。陳瑞松總結稱,「陳氏源於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
陳氏盛於潁川,而潁川陳氏的發跡,始自陳寔。陳寔是東漢時人,生於今長葛市古橋鄉的陳故村。陳姓傳至陳寔,不僅穩定了以陳為姓,而且逐漸形成望族。東漢時,不管在廟堂之上還是處江湖之遠,陳寔都以德高望重而名傾天下。史書記載,豫州百城戶戶掛其像,以其為榜。
如今,陳寔就睡在陳故村村西的一座名叫「陳園」的陵園裡。園內松柏森森,大冢之前的石碑上寫著「潁川始祖漢太丘長陳寔公之墓」。
陳瑞松介紹,陳寔出身卑微家境貧寒。而關於陳寔的從政經歷,東漢文學家蔡邕曾在《陳太丘碑》中這樣記述:(陳寔)四為軍功曹,五闢豫州,六闢三府,再闢大將軍,宰聞喜半歲、太丘一年,德務中庸,教敦不肅,政以禮成,化行大謐……陳瑞松說,他是陳寔公的第58世孫。
陳寔生平
德行澤鄉裡,美譽傳千古
關於陳寔,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梁上君子。一天晚上,一個小偷混進了陳寔家,躲在了梁上,想等陳家人熟睡後行竊。陳寔發覺後並沒有聲張,而是召開家庭會議,告誡兒孫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學「梁上君子」的行為。
小偷聽後,從梁上跳下叩頭請罪。陳寔對其進行教育後,送了兩匹絹給此人後便放其離開。此事流傳出去後,陳寔轄區內的盜竊事件便很少發生了。
東漢桓帝時,陳寔隱居在今長葛市西後河鎮紙坊村。因他平心率物,中庸曠達,深受鄉民愛戴。鄉民遇到爭訟,便去找陳寔裁決。只要是由陳寔出面處理,爭論雙方均無怨言。後世也便有「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的諺語。
長葛市市志記載,陳寔去世後,相鄰府丞郡縣的官吏士民都來弔唁,朝中也是「群公百僚莫不諮嗟,巖藪知名失聲揮涕」,眾人為其刊石立碑,蔡邕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雖然遺蹟湮沒,陳寔的美譽卻流傳至今。陳瑞松回憶,他年幼時,老家長葛的陳姓人家,每到春節都會貼「易學源流宗華山,文範德業貫潁川」的對聯。
慎終追遠
陳寔後人世代為他守墓
陳寔出生地的鄉民,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將村子的名字改為陳故村,沿襲近兩千年沒有變化。
如今的陳故村,與豫中地區的普通村莊沒有什麼區別,但在陳寔後人的眼裡,這裡是他們心靈的朝聖地,不少遷居海外多年的陳寔後人,經常前往陳故村陳園拜謁祖先。
陳寔的墓園裡,有一位86歲的守墓人。他叫陳根生,他的先輩世代守護祖先陵墓。他回憶,從記事起,父親就時不時地在去祖先大墓裡照看時帶著他,「從小就知道那是祖宗的墳,但具體大墓是什麼時候修的,我也說不上來。」
2月25日,河南商報記者專程拜訪了這位老人。他回憶,祖宗的大墓以前要大得多,佔地幾十畝。
上世紀90年代,港澳臺地區、東南亞地區的陳寔後裔組團回到陳故村。陳根生回憶,具體哪一年記不得,只記得當時刻了一塊石碑,「上邊寫的是『陳寔故裡』幾個字兒,就因為這塊碑立在哪兒,幾個村鬧得不可開交。」
眼瞅著自己年齡一天天大了,陳根生也擔心起守墓的事兒來,「附近幾個村的淘氣小孩兒,經常翻到院兒裡,我年齡大了,快看不住了。」他打算再過兩年讓他的二兒子替他照看墓園,但他也擔心,現在的年輕人願不願意守在家裡看墳,「現在出去打工,一天100多元,守在家裡呢,一分沒有。」說完,他抽了一口煙,不再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