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陳氏發跡於陳寔 德行天下後人世代為其守墓

2020-12-16 大豫網

位於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的陳寔陵園

河南商報記者 段睿超 程國昌 文/圖

隨著陳國的滅亡,陳胡公的子孫,特別是王孫貴胄們,開始離開國都,前往其他國家。

河南省陳氏文化研究會會長陳瑞松認為,陳姓除了陳完一支外,還有開封陳留、柘城陳吳、太康陳亢、陽武戶牖鄉(今河南蘭考)陳衍和陳全溫主要的五支。

其中,陳完、陳衍和陳全溫三個支派目前約佔陳姓總人口的80%。

追根溯源

源於宛丘,盛於潁川

潁川,即潁川郡。秦統一六國後,全國設立三十六郡。而在歷史上,潁川郡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

過去,民間嫁娶的名帖上、官宦人家的大門上,往往在表明自己的姓氏之前都要冠以一定的名號。而在某一地區,地位最高的某一姓氏家族則被稱為郡望。

在科舉制出現以前,選拔官員主要靠察舉制。而郡望是身份的象徵,在品行相同的情況下,往往郡望決定著人的仕途。

潁川陳氏在東漢乃至以後的歷史上,都被認為是陳氏中的望族。陳瑞松總結稱,「陳氏源於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

陳氏盛於潁川,而潁川陳氏的發跡,始自陳寔。陳寔是東漢時人,生於今長葛市古橋鄉的陳故村。陳姓傳至陳寔,不僅穩定了以陳為姓,而且逐漸形成望族。東漢時,不管在廟堂之上還是處江湖之遠,陳寔都以德高望重而名傾天下。史書記載,豫州百城戶戶掛其像,以其為榜。

如今,陳寔就睡在陳故村村西的一座名叫「陳園」的陵園裡。園內松柏森森,大冢之前的石碑上寫著「潁川始祖漢太丘長陳寔公之墓」。

陳瑞松介紹,陳寔出身卑微家境貧寒。而關於陳寔的從政經歷,東漢文學家蔡邕曾在《陳太丘碑》中這樣記述:(陳寔)四為軍功曹,五闢豫州,六闢三府,再闢大將軍,宰聞喜半歲、太丘一年,德務中庸,教敦不肅,政以禮成,化行大謐……陳瑞松說,他是陳寔公的第58世孫。

陳寔生平

德行澤鄉裡,美譽傳千古

關於陳寔,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梁上君子。一天晚上,一個小偷混進了陳寔家,躲在了梁上,想等陳家人熟睡後行竊。陳寔發覺後並沒有聲張,而是召開家庭會議,告誡兒孫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學「梁上君子」的行為。

小偷聽後,從梁上跳下叩頭請罪。陳寔對其進行教育後,送了兩匹絹給此人後便放其離開。此事流傳出去後,陳寔轄區內的盜竊事件便很少發生了。

東漢桓帝時,陳寔隱居在今長葛市西後河鎮紙坊村。因他平心率物,中庸曠達,深受鄉民愛戴。鄉民遇到爭訟,便去找陳寔裁決。只要是由陳寔出面處理,爭論雙方均無怨言。後世也便有「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的諺語。

長葛市市志記載,陳寔去世後,相鄰府丞郡縣的官吏士民都來弔唁,朝中也是「群公百僚莫不諮嗟,巖藪知名失聲揮涕」,眾人為其刊石立碑,蔡邕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雖然遺蹟湮沒,陳寔的美譽卻流傳至今。陳瑞松回憶,他年幼時,老家長葛的陳姓人家,每到春節都會貼「易學源流宗華山,文範德業貫潁川」的對聯。

慎終追遠

陳寔後人世代為他守墓

陳寔出生地的鄉民,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將村子的名字改為陳故村,沿襲近兩千年沒有變化。

如今的陳故村,與豫中地區的普通村莊沒有什麼區別,但在陳寔後人的眼裡,這裡是他們心靈的朝聖地,不少遷居海外多年的陳寔後人,經常前往陳故村陳園拜謁祖先。

陳寔的墓園裡,有一位86歲的守墓人。他叫陳根生,他的先輩世代守護祖先陵墓。他回憶,從記事起,父親就時不時地在去祖先大墓裡照看時帶著他,「從小就知道那是祖宗的墳,但具體大墓是什麼時候修的,我也說不上來。」

2月25日,河南商報記者專程拜訪了這位老人。他回憶,祖宗的大墓以前要大得多,佔地幾十畝。

上世紀90年代,港澳臺地區、東南亞地區的陳寔後裔組團回到陳故村。陳根生回憶,具體哪一年記不得,只記得當時刻了一塊石碑,「上邊寫的是『陳寔故裡』幾個字兒,就因為這塊碑立在哪兒,幾個村鬧得不可開交。」

眼瞅著自己年齡一天天大了,陳根生也擔心起守墓的事兒來,「附近幾個村的淘氣小孩兒,經常翻到院兒裡,我年齡大了,快看不住了。」他打算再過兩年讓他的二兒子替他照看墓園,但他也擔心,現在的年輕人願不願意守在家裡看墳,「現在出去打工,一天100多元,守在家裡呢,一分沒有。」說完,他抽了一口煙,不再言語。

相關焦點

  • 潁川陳姓之祖,去世時三萬人送葬,百官掛孝,家族守墓兩千年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意思是無論人或事,都沒有完美的,可是漢末就有一位人物,一生沒有汙點,說是完人,絲毫不為過,這個人就是陳寔(shí)。關於他,我想先講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梁上君子、陳寔遺盜話說東漢某年,百姓饑荒,有一天夜裡,一個人跑到了陳寔家裡的梁頭上,準備弄點東西吃,恰恰被陳寔看到了。但陳寔沒有戳破,而是把兒孫叫了過來,一番訓話:人吶,應該學好,不要做梁上君子。一個好人,如果壞事做得多了,就會慢慢變成壞人。
  • 陳氏在線解析·潁川陳和義門陳的關係
    >路同行 前言導讀 天下陳氏出潁川、天下陳氏出江州,各有各的說法,為了更好的讓後人傳承我們陳氏文化。今天小編來跟大家分析下,潁川和義門兩個陳氏脈系的關係吧。 來源:陳氏宗族 先看看以下信息 陳寔 陳寔(shí)(104年—187年),字仲弓。潁川許(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1] 。東漢時期官員、名士。
  • 潁川人陳寔 陳姓史上第三大始祖(組圖)
    秦漢時期的陳姓,一反先秦時期的沉默,非常活躍,為後世陳姓的興盛發展奠定了牢實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東漢時,潁川陳氏始祖陳寔(shí)出現,奠定了後世潁川陳氏的輝煌。  陳國六支公族,以故國國名為姓  在陳國內亂到亡國後,至少有6支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以國名為姓。  第一支是逃到齊國的媯完,改姓為陳,叫陳完,是史上第一個姓陳的人。
  • 陳氏根脈基本常識!你懂得多少?
    潁川堂,是百家姓中著名的堂號,在古代發祥於潁川郡的許多姓氏如陳、鍾、賴、鄔等當年潁川望族,都以潁川為堂號。>東漢末年,名士陳寔居潁川,天下聞名,後來,南朝陳寔的後代陳霸先登基稱帝,追封先祖,陳寔封為潁川候,此後陳寔的後代都稱為潁川陳氏。
  • 他出身潁川陳氏,打退姜維多次北伐,還懟過司馬昭
    吳郡四姓、會稽四姓、汝南袁氏、弘農楊氏,還有出身潁川陳氏的,陳泰,字玄伯。潁川陳氏「潁川」這個地名在三國裡出現的太頻繁了,尤其是翻看魏國歷史的時候,荀彧、荀攸、鍾繇、郭嘉等人都來自這裡。當然也少不了陳泰,陳同學是陳群的兒子,再往上翻就是陳家的「三君」:陳寔、陳紀、陳諶,個個都是當世名士,在經學研讀這方面,陳泰與幾位先賢還是差得挺遠的。都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從曾祖父陳寔、祖父陳紀、父親陳群,再到陳泰僅僅四代人,世人就已經議論紛紛了。
  • 中華上下五千年,陳氏先輩名人數之不盡,你是哪位的後輩子孫呢?
    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故號為「有虞氏帝舜」。舜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是道德文化的創始人,中華文明重要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他的「至孝」和「仁德」受到數千年來後世人們的敬仰。關注陳氏在線公眾號,了解更多陳氏資訊。
  • 大埕鎮陳姓:潁川始祖太丘長陳寔公及【派系宗源概述】
    少為縣吏都亭刺佐,後為督郵,復為郡西門亭長,四為郡功曹,五闢豫州,六闢三府,再闢大將軍。司空黃瓊闢選理劇,補聞喜長,宰聞喜半歲;復再遷除太丘長,故號太丘。與子紀、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又與同邑鍾皓、荀淑、韓韶等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合稱為「潁川四長」。
  • 義門陳氏的故事:潁川始祖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陳國被楚國侵吞,衍公避難居於陽武戶牖(河南省原陽縣東南),生二子:長璉、次璵,後均仕齊為大夫,其孫履輝公、曾孫周昌公仕齊為上大夫。衍公五世孫仲裔、六世孫伯成、七世孫從善,從善之弟從吉之子為陳勝。
  • 潁川堂陳氏----你是啥姓氏?有堂號嗎?
    潁川陳氏,源自齊國田(陳)氏  春秋時,陳國發生了一場爭奪王位的宮廷政變,陳厲公之子陳完逃至齊國,改姓田,做了個「工正」的小官。陳完第五代孫田乞做了齊景公的大夫,發動了一次政變。田乞的後裔得以世代為相。傳至田和時,他索性奪取齊國政權,自立為齊太公。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齊國滅亡。
  • 尊重莫如全家出動,教育宜從娃娃抓起——《世說》德行篇 第六則
    自此,魏晉時期的兩個門閥中的門閥形成:潁川陳氏、潁川荀氏。2、潁川陳氏:潁川第一望族,潁川陳氏由漢末入於魏晉,子孫歷十餘世貴顯,家族地位歷三百年而不墜,可說是魏晉間歷史最為悠遠的世家大族。舉個簡單的例子,連王謝兩家都是後期之輩,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就是陳寔之後陳霸先所建立。
  • 陳群、陳泰與潁川陳氏的興衰
    陳群是魏國的重臣,也是著名望族「潁川陳氏」中的名士。當然,他最為人所知的事跡就是設立《九品官人法》,為著名的九品中正制打下基礎。而他的兒子陳泰,則為司馬氏亡魏成晉的事業立下了極大功勞,甚至一度進入司馬氏的核心決策圈。實際上,潁川陳氏的興盛與衰弱也與這對父子有很大的關係。
  • 為什麼古代名士多出在潁川?背後有這三大原因
    而所謂的士族,便是世代做官的大家族,又被我們稱之為門閥。而三國基本數得上名號的名士,基本都來自士族。 與此同時,士族對於天下輿論和人才晉升,也有不小的影響力。而在三國時期,曹操麾下,便有大量潁川郡出身的名士、官員。曹操更是曾言:"汝、潁固多奇士。"意思就是說潁川地區,名士尤其多。就例如司馬徽、荀彧、郭嘉等等。那麼為什麼古代名士多出於潁川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 全國陳氏楹聯大全
    潁川世澤;太丘家聲。——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下聯典出舜之後媯滿,周初封於陳,春秋陳國,建於潁川(今河南省淮陽一帶)。下聯典出東漢·陳寔,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潁水流芳;敦睦家聲。——佚名撰陳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東漢·陳寔之子陳紀、陳諶,二人才德俱優。慈訓杖下;懿範堂前。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魏書·斷氏志》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將隨遷的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東氏改為單姓陳氏。  戰國時,陳軫任楚相,封潁川侯,成為潁川陳姓開派祖,由此陳氏郡望出於河南潁川。東漢時任太邱長的陳實為潁川陳氏十世祖,福建陳姓絕大部分都是潁川流派。  陳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5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4.35%。
  • 陳氏世系 源遠流長 溯其本源 眾說不一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陳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追溯其本源,眾說不一。有的說出自黃帝,有的說源於舜帝,有的說始於陳國胡公滿,有的說來自潁川(穎水)陳寔。然考諸歷史,則順序分明,昭穆清晰。
  • 家丨南方第一大姓陳氏起源
    出自姚姓或媯姓說舜帝,也稱虞舜,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以地取姓為姚。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舜的部分後代以所居住媯水河為姓,為媯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建立周朝後,找到舜帝後人陳胡公媯滿,將長女太姬嫁給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 潁川舊家,一個廣東人的故居為何要掛著河南的地名?
    譚澤闓(1890年——1931年)湖南茶陵人,號瓶齋,近代書法家,師法翁同和、何紹基、錢灃,上溯顏真卿,氣格雄偉壯健,善榜書,著有《止義齋集》,民國時南京「國民政府」牌匾即其所書,至今上海、香港兩家文匯報仍沿用其手筆。門口的石雕非常精美潁川舊家整體是一個正方形,高三層,擱瓦布檁式結構,平面布局為二進二橫式,依中軸線向兩邊平均布置,正中依次為大門、門廳、中廳和上廳。
  • 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去世,佘氏家族已世代守墓整整390年
    彭先生說,這一帶在老北京民間,一直有「佘家館」的說法,這也與佘家世代在此守墓有極大關係。袁崇煥墓能夠得以保存至今,作為守墓人的佘氏家族,相當不易。袁崇煥墓以及祠堂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廣東東莞人(一說為廣西藤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