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莒南縣有個村莊以製作木梳而出名,不過一直沒能去探訪。前段時間,友人從臨沂市區去莒南縣板泉鎮辦事,提前聯繫我說:「你想看的那個村莊就在沿途,想不想去看看?」於是,筆者欣然前往。
板泉鎮距離臨沂市區很近,從河東區跨過沭河,進入莒南縣的地界之後,就是板泉鎮。而我們要探訪的村莊,就臨近沭河,它的名字叫做「東高榆」。
東高榆是莒南縣的美麗鄉村之一,在公路上就能看到它的標牌,進村之後,街道整潔,窗明几淨,果然名不虛傳。
這個村莊有四百多戶人家,以丁姓、陳姓居多。根據村志記載,丁氏原籍海州,明初先到日照,明末由日照遷來。因為丁姓立村時,附近有一棵又高又粗的大榆樹,故名高榆,後來分為東西兩村,東高榆村規模較大。
從地圖上看,東高榆村位於沭河和雞龍河交匯處的地帶。而說起來的話,村裡的木梳手藝還與這個地理位置有很大的淵源。
東高榆村的旁邊,有一座嵐濟古官道,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相傳,清初康熙年間,有一位宮廷手工藝人告老還鄉,行至東高榆村附近,遇到河裡發水,一時之間難以過河。恰在此時,這位宮廷手工藝人又不幸染病。多虧了東高榆村一位陳姓人的照料,他才身體康復。
為了報答東高榆村人的恩情,這位宮廷手工藝人將自己拿手的制梳技術傳授給了這位陳姓人,方才離開。木梳製作,自此在東高榆村成為傳統。
不過,一開始的時候。這門手藝屬於祖傳秘訣,傳男不傳女,流傳範圍比較窄。到了後來才逐漸在東高榆村流傳開來,湧現出不少木梳傳統工藝大師。如今,村裡已經建起了村史館和木梳合作社展館,詳細介紹這段歷史。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東高榆村木梳產業也逐漸做大。根據村志記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村裡的木梳就開始銷往山東省內外,年收入接近40萬元。那個時候的40萬元,跟現在可不一樣。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村裡的木梳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如今這個村莊年產木梳3500萬把,據估算佔全國木梳產量的70%,成為名副其實的「木梳第一村」。不僅在臨沂當地,即便在全國的小商品行業圈裡,莒南縣板泉鎮的東高榆村,也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
如今,「木梳」不僅是村裡的致富產業,也逐漸融入到村莊的文化圖騰當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東高榆村也凸顯產業特色,「木梳」的標誌隨處可見。下面的圖片,就是我們探訪東高榆村拍到的實景,幫助沒有去過這裡的朋友,感受一下這個「木梳第一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