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木而器,千迴百轉木梳香。
在有「中國木梳第一村」之稱的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板泉鎮東高榆村木梳文化廣場上,每天都有老鄉們敲起鏗鏘有力的鑼鼓,用喜慶的文化活動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讚美。
在木梳文化廣場周圍1000平方米的浮雕文化牆上,展示著該村百年傳承的傳統木梳製作技藝,廣場西側面積200餘平方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裡,陳列著珍貴木梳實物、圖片1000多件(幅),述說著該村木梳300多年的發展歷史。
用「傳承+創新」,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東高榆木梳
東高榆村位於莒南縣城板泉鎮駐地西4公裡處,現有耕地240畝,419戶、1410人。
該村的木梳製作最初只是在村裡陳氏家族中傳承,陳氏族人也僅把它作為一項能夠養家餬口的小手藝,並未帶來該門類技藝的較大發展。20世紀80年代,由於塑料產品興起,傳統木梳製造業更是跌入低谷。
丁明文,是東高榆村丁氏家族第三代傳人,1992年起擔任東高榆村黨支部書記。這位有著一定文化水平的「掌舵人」,意識到要發展必須更新觀念,讓村民從「小農經濟意識」中解放出來,他首先選擇的還是該村傳統技藝——木梳製作。在新時代條件下,如何對木梳製作技藝保護傳承,讓其實現新的發展?在丁明文看來,最重要的是要用文化槓桿「撐」起這個特色產業。
「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丁明文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丁明文指導木梳加工
丁明文帶領村民「重操舊業」,辦起木梳小作坊。這一次,他們開始用文化理念審視木梳產業,還背起產品,勇敢走出家門,以一種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向世人展示木梳文化,用更加精巧的技藝提升木梳文化影響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高榆木梳入選莒南縣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此同時,隨著全國非遺保護工作進一步開展,該縣政府部門也相應加大相關門類技藝的保護開發力度,這無疑給東高榆村木梳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東高榆村隨之建立了木梳傳承實訓基地,組建了臨沂鵲橋工藝品有限公司, 打造了木梳文化展銷中心,註冊「高榆」「清越坊」等商標,同時建立木梳電商園一處,打破單一依靠傳統市場銷售的瓶頸,實現了「非遺+電商」營銷模式。2008年,丁明文又牽頭成立莒南縣木梳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實施產供銷「一條龍」,統一原料、進貨渠道、質量標準、產品規格、銷售價格等,有力推動木梳製作的轉型發展。
東高榆村木梳實習室
思路決定出路。丁明文還積極推動陳氏家族解放思想,使陳氏木梳手藝打破家族生產壁壘,實現了全村共享、全社會共享。觀念的轉化,使得該村木梳傳承隊伍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壯大,東高榆村木梳產業的高端市場也由此打開。
目前,東高榆村已被山東省政府命名為木梳加工專業村,年產木梳4000萬把,佔全國木梳產量70%,並逐漸向周邊鄉鎮、村莊輻射,周邊已有10餘個村近3000餘人從事木梳加工,板泉鎮也已成為江北最大的木梳加工基地。
用「黨建+文化」,引領打造和諧家園
東高榆村曾是山東省定貧困村。在村黨支部引領下,該村還走出一條利用木梳產業及非遺文化助力脫貧的致富路。
東高榆村黨支部成員率先入股領辦合作社,每一個合作社都設扶貧車間,黨支部引導貧困戶參與木梳加工,吸收貧困戶家庭成員到車間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該村郭桂秀已70多歲,身體多病、老伴去世、缺乏經濟來源,村黨支部安排她到工廠從事木梳產品包裝,每月可收入2000餘元。該村村民丁海玉患股骨頭壞死,老伴常年臥床,生活陷入困境,黨支部讓則讓他在合作社從事輕便的木梳剔齒活兒,丁海玉一家也因此有了穩固的收入。
東高榆村生產的檀木梳樣品
目前,東高榆村80%的農戶從事木梳加工,年人均實現增收2000元,預計到今年底,村集體將實現增收80萬元。
按照「黨建引領、文化惠民」主題,該村黨支部還主動籌集資金進行村莊整治,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丁明文帶頭捐款1萬元用於村莊整體提升,在其帶動下,全村共產黨員、合作社帶頭人等紛紛捐款。在資金支持下,目前,東高榆村建起社區辦公樓,改造提升了鄉村大舞臺,建起了音樂噴泉、假山和象徵木梳發展傳承的大型雕塑、燈塔影院等,同時,還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政策宣講、愛心互助、木梳傳承等5支特色志願服務隊,利用身邊人講身邊事,傳遞黨的好政策、弘揚身邊好故事,讓文明入耳入心,形成了全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的文明鄉風。
東高榆村文化廣場
2017年,東高榆村被評為山東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 2018年整村實現脫貧。2019年12月,板泉鎮被命名為第二批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東高榆村點「梳」成金,以傳統文化產業激活鄉村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譜寫了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圖片均由莒南縣文旅局提供)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