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莒南東高榆村:傳統技藝帶富一方百姓

2020-12-24 文旅中國

擇木而器,千迴百轉木梳香。

在有「中國木梳第一村」之稱的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板泉鎮東高榆村木梳文化廣場上,每天都有老鄉們敲起鏗鏘有力的鑼鼓,用喜慶的文化活動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讚美。

在木梳文化廣場周圍1000平方米的浮雕文化牆上,展示著該村百年傳承的傳統木梳製作技藝,廣場西側面積200餘平方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裡,陳列著珍貴木梳實物、圖片1000多件(幅),述說著該村木梳300多年的發展歷史。

用「傳承+創新」,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東高榆木梳

東高榆村位於莒南縣城板泉鎮駐地西4公裡處,現有耕地240畝,419戶、1410人。

該村的木梳製作最初只是在村裡陳氏家族中傳承,陳氏族人也僅把它作為一項能夠養家餬口的小手藝,並未帶來該門類技藝的較大發展。20世紀80年代,由於塑料產品興起,傳統木梳製造業更是跌入低谷。

丁明文,是東高榆村丁氏家族第三代傳人,1992年起擔任東高榆村黨支部書記。這位有著一定文化水平的「掌舵人」,意識到要發展必須更新觀念,讓村民從「小農經濟意識」中解放出來,他首先選擇的還是該村傳統技藝——木梳製作。在新時代條件下,如何對木梳製作技藝保護傳承,讓其實現新的發展?在丁明文看來,最重要的是要用文化槓桿「撐」起這個特色產業。

「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丁明文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丁明文指導木梳加工

丁明文帶領村民「重操舊業」,辦起木梳小作坊。這一次,他們開始用文化理念審視木梳產業,還背起產品,勇敢走出家門,以一種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向世人展示木梳文化,用更加精巧的技藝提升木梳文化影響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高榆木梳入選莒南縣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此同時,隨著全國非遺保護工作進一步開展,該縣政府部門也相應加大相關門類技藝的保護開發力度,這無疑給東高榆村木梳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東高榆村隨之建立了木梳傳承實訓基地,組建了臨沂鵲橋工藝品有限公司, 打造了木梳文化展銷中心,註冊「高榆」「清越坊」等商標,同時建立木梳電商園一處,打破單一依靠傳統市場銷售的瓶頸,實現了「非遺+電商」營銷模式。2008年,丁明文又牽頭成立莒南縣木梳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實施產供銷「一條龍」,統一原料、進貨渠道、質量標準、產品規格、銷售價格等,有力推動木梳製作的轉型發展。

東高榆村木梳實習室

思路決定出路。丁明文還積極推動陳氏家族解放思想,使陳氏木梳手藝打破家族生產壁壘,實現了全村共享、全社會共享。觀念的轉化,使得該村木梳傳承隊伍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壯大,東高榆村木梳產業的高端市場也由此打開。

目前,東高榆村已被山東省政府命名為木梳加工專業村,年產木梳4000萬把,佔全國木梳產量70%,並逐漸向周邊鄉鎮、村莊輻射,周邊已有10餘個村近3000餘人從事木梳加工,板泉鎮也已成為江北最大的木梳加工基地。

用「黨建+文化」,引領打造和諧家園

東高榆村曾是山東省定貧困村。在村黨支部引領下,該村還走出一條利用木梳產業及非遺文化助力脫貧的致富路。

東高榆村黨支部成員率先入股領辦合作社,每一個合作社都設扶貧車間,黨支部引導貧困戶參與木梳加工,吸收貧困戶家庭成員到車間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該村郭桂秀已70多歲,身體多病、老伴去世、缺乏經濟來源,村黨支部安排她到工廠從事木梳產品包裝,每月可收入2000餘元。該村村民丁海玉患股骨頭壞死,老伴常年臥床,生活陷入困境,黨支部讓則讓他在合作社從事輕便的木梳剔齒活兒,丁海玉一家也因此有了穩固的收入。

東高榆村生產的檀木梳樣品

目前,東高榆村80%的農戶從事木梳加工,年人均實現增收2000元,預計到今年底,村集體將實現增收80萬元。

按照「黨建引領、文化惠民」主題,該村黨支部還主動籌集資金進行村莊整治,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丁明文帶頭捐款1萬元用於村莊整體提升,在其帶動下,全村共產黨員、合作社帶頭人等紛紛捐款。在資金支持下,目前,東高榆村建起社區辦公樓,改造提升了鄉村大舞臺,建起了音樂噴泉、假山和象徵木梳發展傳承的大型雕塑、燈塔影院等,同時,還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政策宣講、愛心互助、木梳傳承等5支特色志願服務隊,利用身邊人講身邊事,傳遞黨的好政策、弘揚身邊好故事,讓文明入耳入心,形成了全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的文明鄉風。

東高榆村文化廣場

2017年,東高榆村被評為山東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 2018年整村實現脫貧。2019年12月,板泉鎮被命名為第二批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東高榆村點「梳」成金,以傳統文化產業激活鄉村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譜寫了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圖片均由莒南縣文旅局提供)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廣東鳳凰山走訪見聞
    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廣東鳳凰山走訪見聞  新華社廣州4月10日電 題: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廣東鳳凰山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黃垚、詹奕嘉、毛鑫  粵東潮州鳳凰山,層巒疊嶂、雲霧繚繞,鳳凰鎮各村落「隱藏」其間,數以萬計的茶農正忙碌地採摘單叢茶。
  • 莒南大店:清末亂世玉皇廟 百姓避難祈平安
    原標題:莒南大店:清末亂世玉皇廟 百姓避難祈平安 2014年3月初,山東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玉皇溝村村民鈕希嶺、王傳順、王傳仁在山坡上翻地種菜時,挖出一塊石碑,碑的正面、反面皆有文字。一塊青石碑道出了清末亂世,兵火四起,莒南大店一帶人們不得安居的現實。
  • 暢享莒南 | 以茶促旅,茶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體驗最美莒南行
    飲茶在中國,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傳承。」在國家、省、市茶葉評比中共獲得市以上名優茶獎116項,其中國家級20項、省級50項,並獲得「中國名牌產品」、「最受消費者信賴的山東產品」等稱號。
  • 莒南縣:市文化和旅遊局調研莒南文化和旅遊工作
    莒南縣:市文化和旅遊局調研莒南文化和旅遊工作 2021-01-061月5日上午,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曹首娟一行到莒南縣調研文化和旅遊工作,縣政協主席張俊春陪同實地調研。曹首娟對莒南金勝集團所取得的發展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鼓勵金勝集團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優勢,提升工業旅遊模式,打造集花生文化博物館、生態農業、電商物流、研發檢測、花生智慧工廠、產品體驗、文化廣場等為一體的現代工業旅遊景點,充分展現傳統花生文化的精髓和現代工業科技的魅力。隨後,曹首娟一行實地查看了板泉鎮高榆木梳展館,詳細了解了木梳製作工藝和電商直播操作情況。
  • 看圖:走進莒南縣板泉鎮東高榆村,探訪木梳第一村的傳說
    因為丁姓立村時,附近有一棵又高又粗的大榆樹,故名高榆,後來分為東西兩村,東高榆村規模較大。從地圖上看,東高榆村位於沭河和雞龍河交匯處的地帶。而說起來的話,村裡的木梳手藝還與這個地理位置有很大的淵源。東高榆村的旁邊,有一座嵐濟古官道,自古就是交通要道。
  • 看圖:走進莒南縣板泉鎮東高榆村,探訪木梳第一村的傳說
    因為丁姓立村時,附近有一棵又高又粗的大榆樹,故名高榆,後來分為東西兩村,東高榆村規模較大。從地圖上看,東高榆村位於沭河和雞龍河交匯處的地帶。而說起來的話,村裡的木梳手藝還與這個地理位置有很大的淵源。東高榆村的旁邊,有一座嵐濟古官道,自古就是交通要道。
  • 山東莒南雞龍河溼地獲批國家溼地公園
    中國園林網2月1日消息:近日,國家林業局下發《關於同意河北尚義察罕淖爾等85處實地開展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工作的通知》(林溼發[2012] 341號),莒南雞龍河溼地獲批2012年國家溼地公園(試點)。
  • 綠水青山成就巴山峽谷 文旅融合帶富一方百姓
    巴山大峽谷,一個守護著綠水青山,帶富了一方百姓的福地,也是宣漢縣巴山大峽谷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志春投身發展一線,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期待與壓力並重的開發之路巴山大峽谷,位於宣漢縣東北部山區,屬喀斯特地貌,海拔落差大,不便於傳統種植業發展,曾是全縣最偏遠、最落後、最貧窮的地區,"守著綠水青山過苦日子"是當地百姓長期以來的真實寫照
  • 平江:福壽山中種「福壽」 一顆蘿蔔富了一方百姓
    平江縣雲天綠海專業合作社開發的扶貧產品福壽人參高山蘿蔔自今年七月12日《副縣長直播帶蘿蔔福壽山又添新產業》網播以後,銷量大增,脆甜營養、綠色健康的福壽高山蘿蔔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今年產值已突破100萬元,產品遠銷長沙嶽陽各大接待賓館,被平江縣人社局評為優質初創企業。同時,現已申請通過國務院扶貧辦扶貧消費產品,以及832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
  • 山東又一國家級溼地公園稱號花落莒南
    >中國山東網訊 記者從莒南縣環保局了解到,近日,山東莒南雞龍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順利通過驗收,正式命名「國家溼地公園」。   山東莒南雞龍河國家溼地公園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縣城北部,以石泉湖水庫和雞龍河河道為主體,分為恢復重建、溼地保育、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和管理服務五大功能區,總面積1277.49hm2,溼地率 48.49%。
  • 山東莒南特色「驢肉」小吃,每天現宰燉煮驢肉,一斤只要70元!
    山東莒南特色「驢肉」小吃 ,每天現宰燉煮驢肉,一斤只要70元!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不斷的提升,尤其是在美食在這一方面。對於吃貨來說,最喜歡吃的就是肉了,而且民間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滷肉美食,無論是豬肉、鴨肉、牛肉等等,應有盡有。
  • 浙江瑞安市塘下鎮陳岙村:一溪清水潤富一方百姓
    原標題:浙江瑞安市塘下鎮陳岙村:一溪清水潤富一方百姓剛進入12月,浙江省瑞安市的大羅山已是嚴冬景象。不過,走進大山腳下的塘下鎮陳岙村,並不覺得冷清。暮色四合,遠望青山疊翠,近看溪水潺潺。村裡陸續有城裡人到來,體驗鄉村生活、欣賞鄉村美景,一派熱鬧景象。陳岙美,美在陳岙溪的水。
  • 「還百姓一方朗朗晴天」
    「還百姓一方朗朗晴天」 不管多難,也要還百姓一方朗朗晴天!」打黑專案組組長、公安南開分局局長王宇的話更是擲地有聲。  受害人遊某曾在王頂堤批發市場經商。2007年7月,「共友公司」欲強佔他的發貨攤位,冀鴻強、屈義學糾集孔某、田某等人將他打倒在地,並殘忍拖拽30多米。「他們說要把我扔出市場,因市場南門關閉,才沒有扔出去,結果我頭部及背部多處受傷。事後也不敢報案,被迫將發貨攤位拱手相讓。」
  • 《莒南花生》團標研討會暨臨沂特色傳統小吃名店發布會召開
    本報訊(張傳濤 孫子硯 張品品)為不斷挖掘臨沂特色傳統小吃名店,評選出最具代表性的臨沂特色傳統小吃,進一步提高特色小吃經營主體的知名度、樹立行業標杆。7月21日,臨沂市食品工業協會《莒南花生》團標研討會暨臨沂特色傳統小吃名店發布會在臨沂召開。
  • 山東:莒南打造全國最大的針葉樹種育苗基地
    2010年12月22日,山東省北方針葉樹種育苗現場會在莒南召開,與會人員現場參觀了南高莊村黑松苗繁育基地並給予高度評價。南高莊村黑松苗繁育成為莒南縣林木種苗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以南高莊村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15個村發展松柏容器苗7000畝,年出圃1.2億株,產品銷往江蘇、山東、河南、安徽、陝西、山西、內蒙古等地。同時,莒南縣選育的「麗抗」板慄品種、「麗白」杞柳品種先後通過省級林木良種審定。林木種苗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朝陽產業,為莒南培植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已成為莒南縣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支柱產業。
  • 「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這條村為4800噸竹木打通林道
    「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這條村為4800噸竹木打通林道 2020-11-03 2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東的「江南」分布在哪裡
    位於山東東南區域的日照、臨沂(除沂水)、棗莊山亭區、臺兒莊等區域年平均降水量高於800毫米。該地區氣候溼潤、溫度適宜,可以稱得上山東的"江南"。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分布該地區大部分屬於傳統的沂蒙地區,地形類型主要有山地、平原、丘陵。
  • 恢復歷史名茶「平陽黃湯」製作工藝 用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
    平陽縣天韻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浙江子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平陽黃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平陽縣人大代表。曾獲溫州市十大農村青年、溫州市勞動模範、浙江省農村星火帶頭人標兵、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等稱號。  編前:「新鄉賢文化」這個名詞,在2016年全國兩會討論《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時誕生,引來了熱議。
  • 為岱嶽發展建言|王兆祥:利用泰山茶實現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
    泰山茶溪谷通過近十年的發展,把荒灘變成了綠洲,真正實現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在今後農業產業發展上,希望通過多種舉措,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專家指導、企業運作、村民參與的良性互動,全面實現農業生態化、種植良種化、管理科學化、操作機械化,為村民增收致富,村集體收入提高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來源:岱嶽融媒
  • 千萬別回莒南過年,後果不堪設想!
    莒南東鄉炒米味美耐飢,吃法簡便,做成的炒米水解餓又解渴,清香爽口,是別具風味的傳統食品。莒南炸果子是一種傳統的麵食品,又稱「喜結良緣」,過去為結婚必備食品,分面和米做兩種做法,面做的相對結實,味道香,米做的酥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