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沒想到,朱金英會有我們大家捐款的名單,59年了,她的兒子還會尋找名單上的我們。」前天下午,在金華市區信華花園,原金華被服廠的退休工人胡忠新告訴記者,那時候捐款完全是樸素的工友感情,從來沒想過回報。
每天的工錢是5角錢
這份「感恩名單」,倒是勾起了胡忠新對那個時代艱苦生活的回憶。
「我今年78歲,那時候我還不到20歲。」胡忠新說,和朱金英一樣,在廠裡他做的是縫紉工,主要為部隊生產軍需用品,因為剛解放不久,大家的生活都還很困難。
胡忠新說,廠裡的職工是按勞取酬,像他這樣每天的工錢是5角錢(按舊幣算是5000元),一個月的工資是14元到15元,其他的職工也都差不多。
捐款是樸素的工友感情
胡忠新說:「幾天前,兒子打電話給我,說我當年工友的兒子在找金華被服廠的老職工。」
對於當年為朱金英捐款的事情,胡忠新已經沒有多少記憶,連自己捐了多少錢也記不得了。「可能當時自己年紀還小吧,何況,為朱金英捐款,大家都是懷著一種樸素的工友感情,在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她。」胡忠新說。
據胡忠新回憶,當年金華被服廠肯定還不到40個職工,32名職工為朱金英捐款,那基本上是全廠職工了。
為朱家感恩的心而感動
這兩天,知道朱金英的兒子在找恩人後,胡忠新對照名單一個個回憶,還找出不少當年工友的聯繫方式。「裡面的人我都熟悉。」胡忠新說,可惜一半多已經去世了。現在健在並且還在金華的幾個,他們之間都還有聯繫。
「我們都認為,過去的事情就應該讓它過去,朱金英的兒子不要這樣放在心上。」胡忠新說,但他們為朱金英一家感恩的心所感動,對他們來說,知道朱金英的兒子在找他們就足夠了。「當然希望社會上能夠有更多的人像朱金英一家一樣,懂得感恩。」胡忠新感慨。
朱金英兒子拿著「感恩名單」尋找恩人一事,同時感動了無數的金華市民。不少網友也專門展開討論並參與尋找,有當地小學還將此作為一個情感教育的好故事,在教師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