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產於當今的緬甸北部地區,位於克欽邦的西南部和實皆省的東北部一帶。翡翠的產地:南距緬甸第二大城市——瓦城(曼德勒)約700公裡,東距中國的騰衝、盈江、隴川等地僅300公裡。其分布範圍:北起欽敦江上遊的坎迪一帶,南至因道支湖以南的南其地區,南北長約200公裡,東西寬30至100餘公裡,面積約一萬多平方公裡。
緬甸翡翠的產地俗稱玉石廠(注釋:廠與場,或可通用。不過,「場」通常是指人與社會活動的地方,而「廠」則是指出產品的地方。
場口是指開採玉石的具體地點;場區則是若干場口因開採年代和相似的表現而形成的區域。不同場口的玉石有共性,也有特殊性,特別是一些著名的場口其特性十分鮮明,以至有的特性只屬於某一個場口,只有斷定了它屬於哪個場口,才能根據這個場口的翡翠玉石的特殊性來觀察、判斷這塊翡翠原石的賭性。
以下幾類的廠區是大場地區,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場口及一些未出名的小場!現在就為大家介紹下面幾個大的廠區!
老廠區、莫罕(南其)小廠區、後江廠區(又稱為坎迪廠)、雷打廠區、達木坎廠區(又稱刀磨坎、打木屑)等五個玉石廠區組成。
老廠區
是指位於烏龍河中遊的次生礦床,是開採時間最早的廠區,也是至今面積最大,廠口最多,種類繁多的廠區。約於18世紀開始開採,較大的廠口有27個,老帕敢、葦卡、育馬、仙洞、南英、擺三橋、瓊瓢、香公、莫洛根、茲波、格銀瓊、東郭、那真邦凹、憲典、馬勐灣、帕丙、結崩瓊、三決、橋烏、莫洞、勐毛、苗撇、東莫、大谷地、茨通卡、馬那、格拉莫。這其中最著名的廠口是帕敢、葦卡、茨通書和馬勐灣等。這些場口的玉石產量多、質量高。老廠區最深地段現已開採到第三層,約20米深。第一層為黃砂皮,第二層為黃紅砂皮,第三層為砂皮。
帕敢場口位於霧露河西岸,是個條形的村鎮,其中還包含許多小廠口,屬歷史上的名坑,開採最早。翡翠礫石的特點是礫石大小不一,大的幾百千克,小的只有鳥蛋大小。礫石磨圓較好,外殼可呈黃盆砂、白盆砂。其內礦物顆粒結晶較均勻、結構細膩、翡翠的種水好、地仔細,如外殼有松花表現的,內部一般有綠且色足。老帕敢的黑烏砂,其皮殼烏黑似炭。一般種好、色好並且綠隨黑走,有枯便有色。帕敢場口的石頭、皮殼與玉之間常有。霧狀。過渡帶。
達木坎廠區(又稱刀磨坎、打木屑)
該區位於鳥尤河下遊,毗鄰老廠區,距帕敢約30卜米,是老廠區出現一個世紀以後開始開採的,較大的廠口有11個,最著名的廠口是達木坎和烘巴。
達木坎廠區目前已挖到第三層,各廠區以出產小個頭水石而著稱,多數玉石重量在1-3kg之間,皮殼比較薄,種和肉質尚可,一般變化不大。主要有黃砂皮和黃紅砂皮兩種翡翠礫石,拋光起。鋼色。受光,因而是好玉產地。
莫罕(南其)小廠區
位於帕敢廠區的南面,距會卡廠區約百餘千米,沿南其河的流向,大體呈南北向分布,北起南其山的北坡腳下,南到莫罕壩區,玉石主要賦存於古河床的礫石層中。較大的場口有8個,最著名的廠口是南其、莫罕、莫魯。由於廠口規模小,玉石件頭小,產量也少,因而被稱為小廠。翡翠礫石多帶蠟殼,其中著名的廠口如南其,其出產翡翠原石的特點是皮薄,皮殼厚度約為0.3~0.5cm.常見分層,外層為黃砂皮,第二層為半山半水,第三層為水翻砂。南其石的綠色大多偏藍、灰,色暗,且多裂爛。色、種、水均好地較少。
翡翠礫石多帶蠟殼,其中著名的廠口如南其,其出產翡翠原石的特點是皮薄,皮殼厚度約為0.3~0.5cm.常見分層,外層為黃砂皮,第二層為半山半水,第三層為水翻砂。南其石的綠色大多偏藍、灰,色暗,且多裂爛。色、種、水均好地較少。
後江廠區(又稱為坎迪廠)
該廠區因位於坎迪江一一即後江而得名,是開採較晚的一個廠區,屬老廠玉。後江廠區分為南北兩段,北段為雷打廠,南段為後江廠,兩者雖然相隔一定距離,但是同屬一條水系的流域範圍,與東南方向的隆肯廠區相距80千米。有約10個廠口,最著名的廠口是格母林、佳磨、莫東閣、莫格朵。
後江廠範圍十分狹他分布在長約3000米、寬150米左右的狹窄區域內。廠口規模雖小,但產量高,品種多,質量好,是不可忽視的廠區。玉石屬次生型衝積、衝坡積礫石玉,主要玉石類型為水石和半山半水石。
後江廠以出產小色料而著稱,其特點是單件礫石的件頭小,透明度好,結構緻密細膩,原石綠,所謂。十個後江九有水。皮薄且蠟殼不完整的原石地子好,而外皮淡陽綠的色正,色濃夾春的則色偏,顏色過深加工後則反黑。後江石的缺點是裂爛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