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
徐福,秦國方士,他為求長生不老藥,出海尋蓬萊仙山,從此下落不明,至於他是不是去了日本難以考證,倒是日本尊徐福為農神、藥神,日本各地為了供奉徐福,都修建起祠堂,雕像。
徐福、楊貴妃都是傳聞,很難證明他們是否去日本,倒是有一個中國人葬在了日本德川家族墓地,中國人向來都講究落葉歸根,他為什麼會歸葬日本呢?
朱之瑜,號舜水,浙江紹興餘姚人,明末貢生,崇禎十一年(1638年)以「文武全才第一」入禮部,然而明末宦官專權,魏忠賢死後,東林黨又控制朝野上下,朱之瑜有一腔抱負,卻不願跟他們同流合汙,他放棄了仕途,回鄉教書。
崇禎十七年,朱之瑜已經45歲,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崇禎皇帝自縊煤山,造就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福王朱由崧逃到南京,建立南明,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就被清兵攻陷,朱之瑜老師、好友先後殉國,朱之瑜聽說這件事後悲痛不已。
他不願看到清兵橫行,遠走日本,希望能籌集資金「反清復明」,他搭上了一艘去日本的船,在船上認識了日本學者安東守約,他崇尚儒學,就跟他討教,他深深被朱之瑜的學識折服。
當時日本也在閉關鎖國,實行「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朱之瑜進不了日本,只能改變航程,進入了安南,又輾轉回到了國內,永曆十四年(1660年)受鄭成功之邀抗清,他親率大軍北伐,一路收復瓜州、鎮江……直達南京城,然而鄭成功不願在繼續北伐下去,他們也錯失了這次機會。
北伐失敗後,朱之瑜也絕望了,但他始終不剃頭,他給弟子安東守約寫了一封信,只有短短幾句:悲,學術之不明、師道之廢壞亦已久矣;喜,豈孔顏之獨在中華,而堯舜之不絕於異域。
意思很簡單,朱之瑜復國無望,但不打算荒廢儒家學術,他要再次東渡日本,將儒學傳承下去。
安東守約收到信後,欣喜不已,立刻聯繫了德川家族的人,日本國副將軍聽說後親自審批,朱之瑜打破了幕府40年的國禁。
永曆十九年(公元1665年)受水戶侯德川光國的邀請到江戶講學,雖然進入了日本,但他始終都穿著明朝服飾,就連私塾也是按照明朝的標準打造的。
德川光國一直以弟子自謙,不敢直呼他的名諱,就讓他取一個稱呼,朱之瑜就以故鄉的「舜水」為號,意思是「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他這是在告誡自己不要忘記故土之情。
朱之瑜儒學思想影響很大,日本學者紛紛上門拜訪,一時間門庭若市,在德川光國的資助下,又建設了學宮、設置考試,甚至編撰了《大日本史》這一思想著作。
永曆三十六年(公元1682年)朱之瑜病逝東京大學,享年83年,他臨終前交代了一些身後事,喪事一切從簡,墓碑上一定要刻上「故明人朱之瑜墓」。
德川光國遵照的他的遺願,將他葬在歷代水戶藩主墓地瑞龍山,他的墓地也是明朝樣式,碑文為「明徵君子朱子墓」,東京大學也在農學院中立了石碑「朱舜水先生終焉之地」。
朱舜水死後,他的思想傳承了200多年,德川家族每一年都會祭祀他,朱之瑜的第11世孫朱育前去祭拜時,德川家族第15代掌門人也是親自陪同,兩大家族也結下了一段很深的歷史淵源。
明朝不僅有朱之瑜這樣的大學士,還有王守仁的心學,他的學識同樣受日本人推崇,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漢族王朝,有著許許多多有意思的歷史,這本《明朝那些事兒》記載了明朝近300年的歷史,原價288元,現在僅需1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