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迪 攝
如何加入我們:這是我們快報美食狗仔隊的微信公眾號,關注後,有什麼好吃的,都可在後臺留言給我們。
因為本報一篇吐槽
杭州幾位日料大咖開了一個「圓桌會議」
不僅回應各種槽點,還說了好多內幕
上周,本報刊發了一篇資深日料吃貨「哈蒙」的吐槽帖(詳見本報3月10日B03《人均300多,你們就給我吃這些?》)。「哈蒙」力指杭州日料店三宗罪——味道差,每家的烤鰻魚烤秋刀魚烤銀鱈魚都像集體經過了ISO9000認證;瞎走冷淡風,甚至拿綠色塑料葉代替紫蘇;動不動裝匠心,說好的大神級主廚幾乎沒見著。
沒想到這篇吐槽引起廣大吃貨共鳴,大家紛紛在我們「快報美食狗仔隊」和「都市快報」微信公眾號下留言,講述自己的被坑史。
這下,杭州日料店的老闆們也坐不住了,他們也有話說!
三天前,杭州日料圈4位「大咖級」的老闆,約著本報美食版記者何晨、美少女日料吃貨小魚,以及吐槽者哈蒙,舉行了一場有關杭州日料的「圓桌會議」,全方面回應各種槽點。記者 何晨 文/攝
吃日料就看刺身好不好? 呵呵,一看就不是吃貨
答疑解惑者:陳偉
陳偉,紫櫻花合伙人,紫櫻花浙江大酒店分店主事人。
1970年出生,1987年進入友好飯店富士屋學習日本料理。
這幾年,日料在杭州發展很快。2007年開紫櫻花的時候,中山路、平海路一帶,日本人多,日料店也大多是日本客人在關注。2012年,微信普及,越來越多杭州年輕人關注。早先的日料店,更講究原汁原味、有家的感覺,現在,更注重整體氛圍。
日料店相對於中餐店,可能投資相對較小、用工相對較少,所以近幾年發展得特別迅速。杭州日料的水準,說是低於上海,我承認,但絕不會輸於其他城市!上海的確日本人多,需求太大。據我所知,在上海的日本學校就有兩所,但在日本以外的其他國家的城市,哪怕紐約,我知道也只有一家日本學校。
我看到,吐槽中說到的用塑料葉做裝飾,可能只會是快餐、輕食,正兒八經日料用的話,那絕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現在,吃貨們吃日料,有一個很大的「誤區」,不僅杭州,哪怕上海也如此,就是一說起日料,就是刺身。
其實,日料五法:生、煮、烤、炸、蒸,其中「生」,吃的只是食材本身,並沒有涉及太多的烹飪技術。要是僅僅吃食材,那去水產市場買點好食材,自己回家煮煮就行了!
日料中,煮才是最高「境界」,勇日料主打的就是煮,起初紫櫻花中山店也主推煮物,可惜中國客人很少會點。其實,我覺得,不管去什麼餐廳吃美食,絕對是應該去吃「功夫菜」,吃考驗烹飪手藝的菜。煮物,不僅要求原料好,還要看調味和火候,一般去一家日料店,這家店的水準,大半要看煮物的味道。
食材都是日本空運的? 那是不可能的 舟山海鮮其實很不錯
答疑解惑者:張佩勇
張佩勇,勇日料、勇壽司、勇烏龍麵老闆。
1975年出生,1993年進入日料行業至今,24年堅持只做「日廚」這一行。
我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只是一個比較認真的廚師,一個有自己想法的日料廚師。勇有幾道包含自己情感的「自己的菜」:梅子秋刀魚、秋刀魚火鍋、筍蒸飯等。杭州並不靠海,但筍是杭州特色,杭州是產筍的地方,於是,我結合杭州特色的筍和日本料理手段,推出筍系列料理,讓杭州常見的食材,有新的感覺。
日料店食材直接從日本空運,那是不可能的,一般從「××世家」進的貨。說實話,世家東西好,但性價比並不高。勇的日料,一般是××世家、在大連的專門海鮮買手和浙江舟山三個渠道。其實,舟山許多海鮮都可以媲美日本長崎,但可能我們的保存和處理手段不如日本,。
我個人覺得,日本京都的美食是最經典的,大阪的關西風烹飪不錯;北海道食材好,但不太講究烹飪;其他地方的日料,就不覺得多驚豔了。其實,杭州的純日系日料很多還是不錯的,但那些改良式的日料,個人不敢恭維。
自助、單點、專門店,各種模式,現在的客人需求更多元化,也要求店家定位更精準。以後,我覺得肯定是個更細分的市場,製作手段、地域性、產品品類等等,都要細分,都是專門店為主。做鰻魚飯就是鰻魚飯,不要去做什麼刺身;烤串就是烤串,拉麵就是拉麵……
日料連鎖店為什麼質量參差不齊? 品質管理的確是難題
答疑解惑者:範兆雙
範兆雙,大江戶老闆。1980年出生,從事日料廚師20年的「年輕的老廚師」。現在大江戶在寧波有6家店、杭州1家店。
2005年,第一家大江戶,90個平方,日營業額3萬多元。
說實話,現在7家店的菜品,質量還沒有達到原來我管一兩家店的50%!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我一直在考慮,怎樣建立一個有效的體系,做出高品質的連鎖日料。估計,在今年4月,可以實施這個體系。
現在,全國200元以上的日料,開到20家以上盈利的幾乎沒有,我想依靠自己的體系,實現這個「神話」!
今年,我會在寧波開一個「日料街」,把各種形式、適合不同時段、高低價位不同(人均價格可能從30元到幾百元)的日料,融合在一條街上,不但每家店有每家店的裝修風格,整條街還有統一的「日式街景」。
至於食材,像扇貝這些,我們是從大連進的,一次十幾噸,自己有專門場地儲存。而一些活鮮,都是從××世家進貨的。
傳說中山路日料店是一個人開的? 假的!隱形霸主大聲喊冤
答疑解惑者:徐暉
徐暉,千串屋、牛勝、鰻遊記、盧阿娜咖喱的老闆,富美家合伙人。傳說中,中山路日料一條街的「隱形霸主」。1969年出生,2006年在中山路上開出當時第一家日料店「千串屋」。
有人說我是中山路(中山中路到中山北路這一帶有好多日料店,這裡簡稱為中山路)日料的「隱形霸主」,冤枉啊!現在,千串屋、牛勝,加上我與人合夥的富家美,我在中山路上總共也不過3家日料店而已,加上嘉裡中心的盧阿娜咖喱和河坊街的鰻遊記,滿打滿算也就5家,何來霸主?!
其實,在座的幾位日料老闆,我是唯一一個不是廚師出身的。我就是個吃貨,世界所謂排名前10的餐廳,我大概吃過了7家。但我這裡,有關杭州日料的八卦的確很多,他們叫我「杭州日料八卦中心」。
說起杭州的日料水平,我去過這麼多地方,絕對算高的。跟上海相比,我們的食材大多從上海過來的,新鮮度、價格等方面輸於上海,那也是正常的。
要說杭州日料水平參差不齊,倒是現實。比如,大家都知道,拿拉麵來說,北海道主打味噌,福岡九州是豚骨,東京是醬油,但就有店打著「正宗北海道豚骨拉麵」的旗子,我覺得就跟「正宗杭州味道麻婆豆腐」一樣不靠譜。
我覺得,隨著技術發展,以後,可能日料餐廳的競爭對手並不是餐廳同行,而是便利店。現在,日本的那些便利店,動輒集合幾百上千個大廚,來研發產品和技術,這哪是一個餐廳、幾個大廚比得了的?!早些年,你在日本便利店,買個東西回去吃,還要按照他給你的製作流程做一番,現在的日本便利店,買來那些食物,只要熱一下,就是很好的美味。研發技術方面已經達到這個層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