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
我們發了一篇資深日料吃貨「哈蒙」的吐槽帖
《人均300多,你們就給我吃這些?
杭州的日料店你們夠了!》
(點擊標題可以查看)
作者「哈蒙」力指杭州日料店三宗罪——味道差,每家的烤鰻魚烤秋刀魚烤銀鱈魚都像集體經過了ISO9000認證;瞎走冷淡風,甚至拿綠色塑料葉代替紫蘇;動不動裝匠心,說好的大神級主廚幾乎沒見著。
沒想到這篇吐槽引起廣大吃貨共鳴,大家紛紛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下留言,講述自己的被坑史。
這下,
杭州日料店的老闆們也坐不住了,
他們也有話說!
三天前,杭州日料圈4位「大咖級」的老闆,約上『美食狗仔隊』記者何晨、美少女日料吃貨小魚,以及吐槽者哈蒙,舉行了一場有關杭州日料的「圓桌會議」,全方面回應各種槽點。
陳偉,
紫櫻花合伙人,
紫櫻花浙江大酒店分店主事人。
1970年出生,1987年進入友好飯店富士屋學習日本料理。
這幾年,日料在杭州發展很快。2007年開紫櫻花的時候,中山路、平海路一帶,日本人多,日料店也大多是日本客人在關注。2012年,微信普及,越來越多杭州年輕人關注。早先的日料店,更講究原汁原味、有家的感覺,現在,更注重整體氛圍。
日料店相對於中餐店,可能投資相對較小、用工相對較少,所以近幾年發展得特別迅速。杭州日料的水準,說是低於上海,我承認,但絕不會輸於其他城市!上海的確日本人多,需求太大。據我所知,在上海的日本學校就有兩所,但在日本以外的其他國家的城市,哪怕紐約,我知道也只有一家日本學校。
我看到,吐槽中說到的用塑料葉做裝飾,可能只會是快餐、輕食,正兒八經日料用的話,那絕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現在,吃貨們吃日料,有一個很大的「誤區」,不僅杭州,哪怕上海也如此,就是一說起日料,就是刺身。
其實,日料五法:生、煮、烤、炸、蒸,其中「生」,吃的只是食材本身,並沒有涉及太多的烹飪技術。要是僅僅吃食材,那去水產市場買點好食材,自己回家煮煮就行了!
日料中,煮才是最高「境界」,勇日料主打的就是煮,起初紫櫻花中山店也主推煮物,可惜中國客人很少會點。其實,我覺得,不管去什麼餐廳吃美食,絕對是應該去吃「功夫菜」,吃考驗烹飪手藝的菜。煮物,不僅要求原料好,還要看調味和火候,一般去一家日料店,這家店的水準,大半要看煮物的味道。
張佩勇,
勇日料、勇壽司、勇烏龍麵老闆。
1975年出生,1993年進入日料行業至今,24年堅持只做「日廚」這一行。
我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只是一個比較認真的廚師,一個有自己想法的日料廚師。勇有幾道包含自己情感的「自己的菜」:梅子秋刀魚、秋刀魚火鍋、筍蒸飯等。杭州並不靠海,但筍是杭州特色,杭州是產筍的地方,於是,我結合杭州特色的筍和日本料理手段,推出筍系列料理,讓杭州常見的食材,有新的感覺。
日料店食材直接從日本空運,那是不可能的,一般從「××世家」進的貨。說實話,世家東西好,但性價比並不高。勇的日料,一般是××世家、在大連的專門海鮮買手和浙江舟山三個渠道。其實,舟山許多海鮮都可以媲美日本長崎,但可能我們的保存和處理手段不如日本。
我個人覺得,日本京都的美食是最經典的,大阪的關西風烹飪不錯;北海道食材好,但不太講究烹飪;其他地方的日料,就不覺得多驚豔了。其實,杭州的純日系日料很多還是不錯的,但那些改良式的日料,個人不敢恭維。
自助、單點、專門店,各種模式,現在的客人需求更多元化,也要求店家定位更精準。以後,我覺得肯定是個更細分的市場,製作手段、地域性、產品品類等等,都要細分,都是專門店為主。做鰻魚飯就是鰻魚飯,不要去做什麼刺身;烤串就是烤串,拉麵就是拉麵……
範兆雙,
大江戶老闆。
1980年出生,從事日料廚師20年的「年輕的老廚師」。現在大江戶在寧波有6家店、杭州1家店。
2005年,第一家大江戶,90個平方,日營業額3萬多元。
說實話,現在7家店的菜品,質量還沒有達到原來我管一兩家店的50%!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我一直在考慮,怎樣建立一個有效的體系,做出高品質的連鎖日料。估計,在今年4月,可以實施這個體系。
現在,全國200元以上的日料,開到20家以上盈利的幾乎沒有,我想依靠自己的體系,實現這個「神話」!
今年,我會在寧波開一個「日料街」,把各種形式、適合不同時段、高低價位不同(人均價格可能從30元到幾百元)的日料,融合在一條街上,不但每家店有每家店的裝修風格,整條街還有統一的「日式街景」。
至於食材,像扇貝這些,我們是從大連進的,一次十幾噸,自己有專門場地儲存。而一些活鮮,都是從××世家進貨的。
徐暉,
千串屋、牛勝、鰻遊記、盧阿娜咖喱的老闆,
富美家合伙人。
傳說中,
中山路日料一條街的「隱形霸主」。
1969年出生,2006年在中山路上開出當時第一家日料店「千串屋」。
有人說我是中山路(中山中路到中山北路這一帶有好多日料店,這裡簡稱為中山路)日料的「隱形霸主」,冤枉啊!現在,千串屋、牛勝,加上我與人合夥的富家美,我在中山路上總共也不過3家日料店而已,加上嘉裡中心的盧阿娜咖喱和河坊街的鰻遊記,滿打滿算也就5家,何來霸主?!
其實,在座的幾位日料老闆,我是唯一一個不是廚師出身的。我就是個吃貨,世界所謂排名前10的餐廳,我大概吃過了7家。但我這裡,有關杭州日料的八卦的確很多,他們叫我「杭州日料八卦中心」。
說起杭州的日料水平,我去過這麼多地方,絕對算高的。跟上海相比,我們的食材大多從上海過來的,新鮮度、價格等方面輸於上海,那也是正常的。
要說杭州日料水平參差不齊,倒是現實。比如,大家都知道,拿拉麵來說,北海道主打味噌,福岡九州是豚骨,東京是醬油,但就有店打著「正宗北海道豚骨拉麵」的旗子,我覺得就跟「正宗杭州味道麻婆豆腐」一樣不靠譜。
我覺得,隨著技術發展,以後,可能日料餐廳的競爭對手並不是餐廳同行,而是便利店。現在,日本的那些便利店,動輒集合幾百上千個大廚,來研發產品和技術,這哪是一個餐廳、幾個大廚比得了的?!早些年,你在日本便利店,買個東西回去吃,還要按照他給你的製作流程做一番,現在的日本便利店,買來那些食物,只要熱一下,就是很好的美味。研發技術方面已經達到這個層面了。
現在杭州的日料店有各種名字,據說真正的內行只要看店名就能避開一部分雷區。
先來說料亭。日劇迷們大抵知道,進料亭吃飯,後面往往會有藝妓表演,所以猜想料亭在日本也是一個特別高級的場所。確實,料亭作為日本的一種飲食文化形成於19世紀初,與其他高級餐館有所不同,整體面積都不太大,只有數個包間,基本上是傳統的茶室構造,簡樸典雅。採用四季應時的食材,講究做出來的料理要有濃厚的季節感,而廚師為了做一頓飯,常常要提前幾天就開始準備食材。
料亭的廚師講究烹飪技術和營養搭配,放進料理的食材、輔料,擺盤的技巧,都有一定之規。按行規,一名料亭廚師起碼要修業10年以上,而且手藝都要達到業內外人士公認的程度。甚至,還聽說料亭有規定,第一次光顧的客人必須是老客人引見,陌裡陌生的人是不能自己上門的。
另一個聽上去莫測高深的名字是懷石料理。我前後查過很多次資料,依舊不是很明白它到底是什麼,但不論如何解釋,懷石料理都是那種外表清冷、口味清淡的風格。如今,懷石料理被打造成「性冷淡」日系料理的典範,形式與內容都追求極致。如此這般,看到一家自助餐為主打的日料店管自己叫懷石料理,你會有想法進去嗎?
老江湖第二招:拒絕放題
網友「小包子女皇」 攝
所謂放題,就是店家列出一些特殊的菜單,再給定個價,然後就可以在上面任意吃(有時某些昂貴的食材也會限量),類似自助。走進一間看上去有點貴的日料店,很多人都會選擇放題,覺得划算。
老司機告訴你,杭州人有一句老話叫「只有買錯,沒有賣錯」。日料店的放題跟星級酒店的自助餐一樣,真正有幾個人是可以「吃回本」的?日料初級愛好者坐下來,心想生魚片貴啊,要是趕上放題裡有和牛,那更要多吃。
可是日料的精緻不應該這樣牛吃薄荷,況且生魚片與和牛都很膩啊,普通人一口氣能吃多少呢?不過,那天聽到個故事:城中某日料店前輩當初是開自助餐的,有天來了個男的,說你是自助餐,就要有開自助餐的氣度,來半條三文魚。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他真的把半條三文魚吃完了,而老闆從此受到深刻的傷害,現在不做自助餐了。
還有一個秘密,如果單點菜單上的牛肉是A5級,那麼放題裡暢吃的肯定會降至少一個級別。你精得過老闆嗎?
老江湖第三招:打通關
快拍小友 巴山南燕 攝
打通關是我新近學來的詞,用在吃這件事情上,就是指如果想刺身、鰻魚飯各種每一項都特別滿意,那就別在一個店裡吃,把每個店的招牌集合起來,才能通關。
比如今天我就想吃鰻魚飯,那麼就老老實實找一個專門吃鰻魚飯的,我一點也不指望在那裡還能吃到多好吃的壽司。這跟吃中餐一個道理,你總不會在川菜店裡點一份龍井蝦仁吧?看上去,這是對現狀的妥協,又何嘗不是一種吃的智慧?
倘若你特別愛生魚片,吶,直接去水產市場,買好原料自己回家做。
老江湖第四招:看破拉麵套路
話說,日本原來只有蕎麥麵和烏龍麵,拉麵正兒八經是我們中華料理的產物。不過同樣愛吃麵的日本人民,已經把拉麵搞成一個很成熟的門類,還聽說東京每年都會舉辦拉麵節之類的活動,集全日本好吃拉麵之大成,聽聽都很興奮!
就像中國的麵食有地域之分,日本的拉麵也有不同,北海道主打味噌,福岡主打豚骨拉麵,東京主打醬油拉麵。一碗正宗的日本拉麵,可以分解為面料、配菜、湯底、著味、調味,端上桌的時候五顏六色,食指大動。所以寫著什么正宗北海道豚骨拉麵的,就像正宗的四川西湖醋魚一樣,只能呵呵一聲了。
珍惜對拉麵的熱愛,遠離那些用湯料包的連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