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凜冽西北風吹過常州市鐘樓區鄒區鎮安基村,卻沒吹走運河兩岸的綠意。今年65歲的村民蔡洪寶和鄉親們漫步在濱水生態廊道上,依舊能看到兩岸草青竹綠,一河碧波緩緩流過。今年以來,美麗鄉村和生態綠城兩大建設工程在安基村同向揮毫,他們眼看著家鄉一天天地抹去舊顏,繪上新妝。
「原來我們走的這裡都是石子泥窪的,一片荒灘,現在這路公園一樣的,兩邊綠樹都長得蠻美的。美麗鄉村帶來了機遇,我們這地方雖然離城裡很近,但以前死氣沉沉,沒有人想來,現在多活躍,人家都來這旅遊了。」蔡洪寶高興地說道。
(大運河安基段生態廊道)
繪繡大運河綠帶 架設生態綠城「骨幹框架」
蔡洪寶腳下的「路」,就是貫穿常州城市中軸的重要廊道——大運河生態廊道。這條廊道屬於該市「三橫四縱」生態綠城建設骨幹框架。近年來,常州各地各部門因地制宜,以「繡花針法」微調運河兩岸風光,為母親河鑲上錦繡綠帶。其中,大運河安基段在新老運河交匯處勾勒一抹流線廊道,總長1.3公裡,除了包含綠化之外,還增添了以玉蘭為主題的公園、廣場、戲臺。「同時結合我們鄒區鎮燈具產業文化,打造了彩虹路、發光路、燈環路這樣三個主題,晚上來參觀的時候,能明顯感受到燈光的交相輝映,這也是我們區別其它美麗鄉村的一大特色。」鐘樓區鄒區鎮建設管理服務所所長李健表示。
大運河奔牛鎮段,全長11.6公裡,是大運河常州段沿線風貌保存較為完整的片區之一,擁有各類物質文化遺產10多處。目前已實施中街155戶居民住宅出新,平臺渡口、奔牛坊休閒廣場、奔牛閘、天禧橋、輪船碼頭等景觀節點逐一「落戶」,為該生態廊道注入了歷史文化元素,使之成為保護和傳承運河文化的一條景觀步道。
大運河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的最終落腳點是通過城市的綠色發展,激發城市發展活力,重興運河文化,實現城市發展與運河文化的共融。2020年,常州持續推進新運河安基段、大運河南岸生態廊道建設,水清、岸綠、景美、城活、文興的繁榮景象隨著生態之筆的擘畫在兩岸不斷展開。
(常州一處綠地)
工筆細緻「點綠」 千餘項目讓百姓「開門即景」
大筆潑墨,工筆細描。作為2020民生實事項目,生態綠城在明確要實現增核2000畝、擴綠1000畝、連網20公裡之外,更突出惠民性,要讓百姓「推窗見綠」「開門即景」。
(常州經開區狄坂村鄉村濱河岸線)
為此,常州市人大常委會聯合相關部門組成「專題督」「日常查」「定期報」「年終審」的履職體系,針對一些建成區「造綠難」的老大難問題,連同市政府及各部門群策群力,實現水泥森林「見縫插綠」,為市民營造更多綠色空間。在人大代表們的努力下,天寧區茶山街道連接新老運河的龍遊河邊,12.2公裡的慢行步道已經成型,為這片居民密集居住區營造了一片綠色濱水空間。
「目前拆違、水體整治、步道建設基本都已經結束了,整個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提高,我們走在龍遊河邊上,可以看到小區的綠化、環境品質有了提升,居民都非常開心,在自己家門口就是走在大公園裡。 」常州市人大代表、天寧區茶山街道清涼一社區黨總支書記張紅軍說道。
(天寧區橫塘河綠地)
目前,常州武進禮嘉公園、常州新北薛家麗園路景觀工程、常州武進區湟裡鎮北塘村生態護坡等3個城鄉公園綠地完成;常州新北區沿江生態廊道、新運河安基段等2條生態廊道,常州武進區湟裡鎮西魯村、常州金壇區尚陽尋仙路等3條生態綠道完成,其他增核擴綠連網項目正在穩步推進。
(橫塘河沿岸生態廊道)
連續7年接力建設,常州市圍繞生態綠城共開展了1130個項目,累計實現增核6萬畝、擴綠11萬畝、連網1000多公裡。沿運河、環高架、三江口、皇糧浜等一批生態產品供給豐富,長蕩湖、滆湖等一批生態源保護建設工程落地有效。作為常州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重要名片,生態綠城已經成為提升常州城市品貌,讓百姓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骨幹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圍繞這樣一個重要的生態格局,我們正在著手新一輪的規劃安排,將把生物的多樣性、植物、動物的本土性保護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還是要突出惠民,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常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周忠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