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在50年代的韓戰中整體表現不佳,在武器領先志願軍至少一個時代的情況下,未能達成佔領整個朝鮮半島的戰略目標,1953年交戰雙方最終在三八線停火。那麼美軍的實力究竟是強還是弱,真是不經打的「少爺兵」嗎?
在抗美援朝時期以及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國內都流傳著一種說法:美國人怕死,都是「少爺兵」。很多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還經常聽到老一輩說起「美帝少爺兵」。但這種說法不能全信,我們查一下出處就知道了。1950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的解放戰爭已經基本結束,剩餘未解放領土只需針對性作戰即可,不需要在全國範圍保留大規模的作戰部隊,很多曾經的一線野戰部隊為了精簡開支,大量士兵解甲歸田,或者成建制的轉入農業生產,很多戰士不拿槍已經快一年了。在韓戰於50年6月爆發時,中國可以快速投入作戰的部隊只有三野(有攻臺任務)和四野(負責東北邊防)的幾個兵團。事實上4個月後出兵援朝,我國在準備上無疑是倉促的,但此時戰機已經有所耽擱,無論如何也要快速動員,整合部隊過江。
1950年與包括美國在內的聯合國軍作戰,跟之前在國內打美械武裝的國民黨軍是有很大區別的。我軍再能打,士兵也都是普通百姓家庭出來的,之前聽說過美軍在二戰時的強勢表現,況且此時美國是擁核國,威懾力巨大。即便是戰時的解放軍部隊,基層官兵面對美國這樣的對手難免也會犯嘀咕,何況大量士兵50年上半年已經在務農,缺乏作戰的心理準備,這也是正常的。但時間不等人,為了鼓舞部隊作戰信心,加快動員速度,「美帝少爺兵」便成了當時軍隊中甚至社會上的一種宣傳需要,用來幫助克服消極心理,使大家相信美軍的火力優勢並不是神話,也是可以被擊敗的。所以這其中自然有將敵人弱點擴大化,提升自身戰鬥信心的成分。事實上美軍素質並不差,也沒有宣傳得那麼怕死。
朝鮮戰場上美軍真實的實力狀況是:訓練有素作戰經驗豐富,多兵種協同能力世界領先,火力打擊及覆蓋能力遠遠超過志願軍;指揮系統作戰分析能力強,能夠根據失敗的戰役快速總結經驗,找到制敵方法;具體到美軍士兵,普遍受到高中甚至大學教育,戰術理解及執行能力、先進火器操控能力十分出眾。當然美軍也有劣勢,有時過於依賴火力,近戰夜戰能力較弱,以上正好是中國軍隊的長處。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美軍士兵作戰也是很勇敢的,二戰時的硫磺島、衝繩島等殘酷的登陸戰都是實例。但西方軍隊確實有傷亡三分之一即可撤出戰鬥的原則,純粹比戰鬥作風的話,自然是不如志願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