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裡的招牌,能否換來真金白銀,這是毋庸置疑的。
從老子到李白,再到花木蘭,全國各地名人故裡爭奪聲此起彼伏,然而,三地爭奪「西門慶故裡」還是讓很多國人大跌眼鏡。
西門慶是誰呀?估計沒讀過《水滸傳》的人,也聽說過此人的大名。
難怪有網友提出了這樣的疑問:難道爭到西門慶故裡的城市,會來這麼一句宣傳語:色狼之鄉歡迎您?
■商報記者 馬靜 文/圖
事件
三地被指爭西門慶故裡
水滸故事發源於山東鄆城、梁山、陽穀等地,在施耐庵筆下,形象地刻畫出108位英雄好漢,每一個都令人印象深刻,當然還包括那些英雄好漢的墊腳石。
但是有那麼幾個「墊腳石」的名頭甚至超過了踩著他們成名的英雄好漢,這其中就包括了西門慶。
當下社會,人們可以高聲談論打虎英雄武松,但對於西門慶的討論,大多也在私下範疇,而南開大學人文學者裴鈺一篇文章《西門慶故裡:野百合也有春天》,讓西門慶登上大雅之堂,成為各個媒體報導的熱點。
在裴鈺文章裡,他稱山東省陽穀縣、臨清縣和安徽的黃山,在近十年來,紛紛舉起「西門慶故裡」招牌,競爭不息,西門慶華麗轉身成為當地政府追捧的文化產業英雄,實現了世俗心理和價值觀的雙重轉型。
文章刊發後,輿論一片譁然。有評論指出,此舉上演「西門慶變英雄,再演笑貧不笑娼」。三地為何爭搶西門慶?近日,商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現場
和「潘金蓮」合影要15元
5月5日,山東陽穀古城景區。
李軍縣36歲,曾經以修鞋為生,5年多前的一個巧合,他成為一名演員,在景區內扮演武大郎,130釐米的身高,黝黑敦厚的臉,令身著麻布古裝的他與電視劇裡武大郎的形態頗有相似。
他每天的工作是待在這間小屋的石床邊,供遊人觀賞,有時候也要扛起炊餅擔子出去走走,每月可以領到五六百元的工資。
他身後的小屋風格簡陋,完全模仿電視劇《水滸傳》中武大郎家的布景,僅有石床和一個柜子。屋外的大廳是客廳和廚房,二樓便是潘金蓮的閨房,當然,「潘金蓮」是必須在這間房子裡的,很多人都會笑著問李軍縣:「她真是你的老婆嗎?」
其實和李軍縣一樣,「潘金蓮」也是一個演員,如果有人要同他們合影,李軍縣的價格是5元,而「潘金蓮」則要15元。
陽穀古城景區中最熱鬧的是緊挨著武大郎家的建築——王婆茶館。扮演「王婆」的演員會向遊客出售鞋墊等工藝品,但大多數遊客更喜歡參觀她的閨房,因為,那裡是傳說中西門慶和潘金蓮幽會的地方。
這間閨房遊客停留的時間相當長,桌子邊坐著西門慶和潘金蓮傳情的塑像,讓一些遊人禁不住對其評頭論足。有的遊客挽著潘金蓮的腰照相,有的遊客伸手捏潘金蓮的鼻子。
陽穀
「西門慶與陽穀精神格格不入」
針對裴鈺論證的山東、安徽中的三地為「西門慶故裡」爭風的描述,山東省陽穀縣宣傳部副部長王濟強表示否認,「我們是武松故裡,我們對西門慶這個人物沒有任何爭搶的意思,更沒有以西門慶的名義宣傳過,西門慶與陽穀精神格格不入,陽穀是弘揚英雄正氣、自強不息的地方。」
對於景區中,西門慶的「戲份」,王濟強解釋說,西門慶作為與武松相關的一個人物,在整個風景區建設中,他也是必要的一部分,但絕沒有倡導什麼。
王濟強認為,陽穀的重點是武松,陽穀武松故裡在2006年正式註冊。毛澤東主席曾在評價陽穀縣一名養豬大戶時開篇寫道:陽穀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
針對已經靠「西門慶」搞經營的事實,王濟強認為,古城獅子樓的門票收入不高,遠比不上武松打虎的景陽岡,但已經建成,總不能拆掉,一些演員的參與確實得到了遊客的認可,但陽穀絕沒有爭搶西門慶故裡的意思。
山東省臨清縣委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在電話中向記者表示,從來沒有爭過對西門慶故裡的事,也沒有任何投資項目關於此事,其他不願多談。
黃山
「金瓶梅庭院」被誤解
徽州區西溪南鎮黨委書記江海稱,那間曾被人誤解的「金瓶梅庭院」,其實是明嘉靖年間鹽商吳天行的私家庭院,是西溪南古村十大園林中保存得最好的一個。
對於爭搶西門慶故裡一事,江海認為,那僅僅是一名學者的學術觀點,實際上,我們的開發沒有西門慶招牌,也沒有收費。
關於事情的原委,江海說,2006年,經過招商引資,浙江大學規劃系的一名教授來到西溪南鎮,認為利用西門慶等歷史人物炒作可以創造經濟效益。但政府並沒有參與這些項目的運作。且由於引發的爭議很大,很快停止營運。
昨日中午,裴鈺做出回應,認為安徽省徽州區西溪南鎮開發《金瓶梅》遺址公園卻是「曾經有過的」。小說《金瓶梅》中的場景與西溪南村的一個名為「果園」的私家園林很相似,該學者據此認為西門慶的原型就是該園林的主人,於是,有一家浙江的旅遊公司藉此打出「金瓶梅遺址公園」的牌子。
現象
「故裡」之爭此起彼伏
各方政府表態,皆堅決否認曾經為西門慶故裡爭過,但都在開發中涉及西門慶和金瓶梅,陽穀縣是用武松故裡順便捎帶上西門慶,徽州區西溪南鎮曾經有「金瓶梅遺址公園」。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認為,西門慶是反面文學人物,塑造目的是為了烘託其他正面形象,進行現實反諷。如果為了經濟利益,本末倒置,選取錯誤的噱頭,是錯誤的價值取向。
「《金瓶梅》有文學藝術價值,但和《紅樓夢》不同,紅樓夢再造大觀園供人遊玩和用金瓶梅造噱頭,二者本質上不同,文化概念不都能成為招牌。」夏學鑾說。
一個曹雪芹,有四五個故裡;安徽渦陽縣、河南鹿邑、甘肅臨洮為了老子大動幹戈;河北省臨城縣和正定縣爭上了趙雲故裡;四川江油、湖北安陸、甘肅天水,自稱是李白的故鄉。
如此之多的故裡之爭,在裴鈺看來,「表面看是文化之爭,而本質上,是區域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名人故裡被當做概念股,業績尚未明確、炒作提前大舉。」現在,各地文化旅遊業的指導方針,過去講「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現在大多遵循「政府搭臺、經濟唱戲、文化補漏」的思路,但爭奪得熱熱鬧鬧,也未必能夠給當地帶來經濟回報。
觀點
社會在「叫春」
西門慶怎能不紅
三地爭搶西門慶,相對於大多專家「利益之爭」的解釋,大河網友郭兵的見解更加獨到。
他說,縱觀近年名人故裡之爭日漸受寵,然而,大家無形中也都在守著一個底線:這些名人須是正面,至少也應是一個中立的形象。惡霸西門慶走紅,顯然擊穿了這一底線,這不能不讓人感慨:借名人謀發展,個別地方是否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但更深層次的原因,西門慶之「紅」,是因為有了適宜它生長的社會生態:從此起彼伏的小三現象到接二連三的性愛日記門,日漸惡化的性泛濫已經使一些人的性道德逐步退讓,人們的善惡是非觀念,也在笑貧不笑娼、有奶便是娘的論調中逐漸模糊了。既然喜兒都應當嫁給黃世仁,西門慶又有什麼理由不走紅呢?
一些地方藉助此人惡名讓旅遊業出彩,西門慶可謂「大壞蛋」辦了一件大好事。如果炒作西門慶只是官員的決策誤區,沒有公眾的認可跟進,會產生這麼大的效應嗎?
由此看,從西門慶走紅的這齣鬧劇裡,應當反省的決不只是地方政府,它背後體現的那種善惡不分,乃至黑白顛倒的社會生態,也許才是最令人擔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