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國軍裝備了大批德式武器,為何在火力上還是壓制不住日軍?

2020-12-24 騰訊網

眾所周知,德國軍隊一直以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而著稱於世。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也曾裝備了大量的德械師,但在與裝備明顯遜於德式裝備的日軍對陣之時,幾乎每次都是一觸即潰,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了哪?

顧名思義,德械師就是裝備了德軍武器,按德軍編制和訓練的國民革命軍部隊。

上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府曾經與德國有過一段密切的軍事合作,那時德國不僅向中國出售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而且還向中國派出軍事顧問,協助中國組建了一批裝備精良的部隊,與就那些所謂的通常被稱為德械師。當時在國民革命軍之中,能達到德械師的有國民革命軍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國軍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這些部隊堪稱當時國軍主力,戰鬥力極強。

國民革命軍之所以選擇德式裝備,其實也是國民黨政府當時的無奈之舉。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之後,國民黨政府便驅逐了蘇聯的軍事顧問,開始向德國尋求軍事援助。此時的德國其實也並不好過,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之規定,德國只能擁有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大批優秀的職業軍人被迫離開了軍隊。雖然德國是戰敗國,但他們為了不會在軍事方面出現斷層,便不顧凡爾賽條約之「禁止德國公民在外國軍隊擔任軍事顧問」的規定,暗中鼓勵這些退役軍人遠赴國外擔任軍事顧問。

「從德國聘請軍事顧問,改革軍制,編練新軍,協定防務,籌措軍火」

中德軍事合作從此進入實質性階段,雙方不僅籤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還詳細的為國民革命軍制訂了一份《陸軍改革建議書》。在協助中國整頓軍備方面,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上將,他建議國民政府在當前有限的財力物力之下,應首先建立一支小型的德式裝備部隊,用以起到核心示範作用,然後再分期分批完成60個師的整編。漢斯·馮·塞克特上將確信,如果中國擁有60個精銳德械師,將足以應付來自各方的軍事威脅。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已當時國民政府有限的財力物力,根本就無法組建60個德械師。根據《陸軍改革建議書》之方案,1935年下半年,國民革命軍開始進行了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計劃,1935年10月,第二批10個師的挑選也已完成。雖然第一批和第二批總計20個師的部隊,已經根據德國軍事顧問的要求開始整編和接受訓練,但實際僅裝備了第一批10個師的輕武器,而且還是數量不足,重武器更是沒有從德國運至。為了加快轉型的進程,1936年有20個師準備"調整"為德械師,1937年又挑選出了10個師的部隊,但此時抗日戰爭爆發了。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作為日本人的盟友,德國單方面終止了與中國的軍事合作,原本計劃的60個德械師,只裝備了20個師,另10個師只裝備了一半,重武器更是少得可憐。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這些德械師根據所處的不同位置,分別開赴了不同的戰場,最先與日軍交手的德械師,是奉命參加淞滬會戰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隨著日軍源源不斷的在淞滬戰場上投入重兵,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1師、第14師、第57師、第67師和教導總隊等德械師,也陸續的投入到了其中。

抗日戰爭才開始不足半年,就有28個德械師被打殘。

作為國民革命軍之主力,相當數量的德械師參加了整個松滬會戰,雖然損失大半,但他們硬是憑著血肉之軀,挫敗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之狂言。在松滬會戰之中,雖然這些德械師的戰鬥力並不弱,參戰將士的戰鬥意志也非常頑強,但在火力上並不能與對日軍抗衡。在輕武器方面與日軍不相上下,但這些德械師嚴重缺乏重武器,就拿坦克來說,標準都是一戰時期的,根本就不具備反坦克能力,往往是在進入戰場以後,也就再也沒有回來。

既然是裝備了德式武器的德械師,為什麼還要說憑的是血肉之軀?

所謂的德械師,準確的說應該稱其為德械輕步兵師,而且當時中國還做不到集團化,打掉一個沒一個,所以還沒有等到抗日戰爭結束,「德械師」就消耗殆盡了。反觀當時的侵華日軍,光甲種師團就有二十一個,而且他們還有強大的海軍、空軍作為戰略支援。平心而論,侵華日本算不上很強,他們坦克如果放到歐洲戰場上,甚至未必能打得過德軍的履帶車,但在中國戰場上,卻能完全壓制住德械師。

求人不如求己,打鐵還需自身硬,所謂的德械師,國民黨之最大敗筆。

相關焦點

  •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實力對比:武器裝備差距驚人
    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不要說迫擊炮、山炮,就連子彈都十分匱乏,武器彈藥主要靠繳獲日軍、偽軍和自己的兵工廠製造。而正面戰場上的國軍由於派系林立,自然各個部隊的武器數量、質量也參差不齊。但一般說法是,中央軍裝備好、數量多。前期清一色德械武器,是當時中國軍隊中最好的,也強於日軍。那麼,中央軍武器裝備真的勝過日軍嗎?
  • 為什麼抗日戰爭中裝備精良,人數佔優的國軍屢次被日軍擊潰?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屢次敗於日軍,這其中有很多原因。 國民黨軍隊的領導人問題。 抗戰爆發前,國民黨的中央軍整編了幾十個德式裝備的師。這些都是國軍的精銳部隊。據說用國軍將領貪汙的錢買武器可以裝備100個機械化師。而抗戰初期,中國還沒有一個機械化師。 國民黨軍隊一些將領為了保存實力,消極抗戰。看看臺兒莊戰役中湯恩伯集團的表現。還有韓復榘,1937年冬,日軍進攻山東時,他為了保存實力,不戰而放棄濟南。
  • 一個步兵連裝備9挺輕機槍,抗戰時期,什麼部隊有這個武器水平?
    而在真實的抗戰當中,機槍確實也是當時中國軍人抗擊日寇的絕佳武器。由於炮兵及火炮的普遍疲弱,機槍火力基本上就是中國軍隊手中的「重火力」了。有日本老兵回憶,當時聽到ZB26機槍的聲音,基本就可判定對面為中國軍隊主力部隊。而且老機槍手可有效殺傷日軍,這也令日軍步兵極為忌憚。
  • 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什麼?
    抗戰時期國軍士兵其實並沒有統一的裝備,因為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中國一直是軍閥割據的狀態,雖然民國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但私底下依然是混亂的。抗戰爆發時,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以外,還有桂系,奉系,晉系,粵系等各路軍閥。
  • 國軍抗戰中的主力反坦克武器之一:英制博斯反坦克槍
    其實,國軍裝備了數百支博斯反坦克槍(Boys anti-tank rifle)。因這種武器不實用,國軍很快就將它淘汰了。聽薩沙說一說吧。薩沙的抗戰輕武器系列叢書,還有一些遺漏,我都來補充補充。當時日軍的坦克裝甲已經有一定進步,裝甲都針對12.7毫米以下的穿甲彈做過設計。理論上,國軍7.92毫米穿甲彈可以在近距離射穿日式坦克的裝甲,但實際上則辦不到。即便是防禦最薄弱的94式坦克(豆戰車,只有3噸多),也只有觀察口和炮塔正前部某些部位才能被擊穿,還需要在幾十米距離內射擊。
  • 抗戰時期國軍步兵幾乎沒有什麼標準裝備
    抗戰時期,國軍正面抗擊了侵華日軍,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長沙會戰、隨棗會戰、桂南會戰、上高會戰等大規模的戰役,就打了不下25次,都是血肉橫飛非常殘酷的大戰,國軍由於武器裝備性能差,缺乏炮火和空中掩護,且兵員由於體質包括單兵技戰術性能也在日軍之下,因此,戰時國軍損失慘重,付出了非常高昂的代價,抗戰勝利可謂來之不易
  • 都用美式武器,美械國軍和美械韓軍相比,裝備差距有多大?
    在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中,裝備了美式武器的國軍大多都是其精銳部隊;而在隨後的韓戰中,美國扶持下建立的韓軍也裝備了美式武器。 但是,都是使用美式武器,而且相差不過幾年的時間跨度,國軍和韓軍(註:韓軍也自稱國軍,在此特別區分下)的裝備層級卻是不一樣的。
  • 抗日戰爭吳淞口戰鬥,兩千日軍裝備精良,為何卻被40名國軍擊潰?
    1932年2月7日,淞滬抗戰爆發後,日軍為了在上海登陸作戰,決定強攻駐守的吳淞口炮臺,而附近進攻的則是剛剛抵達上海不久的日本海軍佐世保特別陸戰隊。由於日本天然地理環境的原因,日本政府對海軍的重視程度遠超於陸軍,因此日本海軍陸戰隊所配發的裝備也十分精良,進攻時甚至還有坦克協同配合。
  • 抗日中一支少數民族軍隊,法式武器裝備,軍事素質「國軍之冠」
    滇軍武器裝備也與其他軍隊不同,由於靠近法國的殖民地越南,他向法國的龍東公司和馬湘洋行購進武器,購買了足夠裝備40個團的法式軍火武器。 軍直屬山炮團,裝備從德國購進的克虜伯山炮。每個營都有機槍連,配備7.9毫米重機槍,最高射速每分鐘800發。每個連擁有6挺輕機槍、3個擲彈筒。這個裝備配置,在當時火力已經非常強大。此外,每個士兵配備一頂法式鋼盔。 第三、人員素質高。
  • 國軍美械部隊重火力如何?「五大主力」重炮都沒美軍1個師多
    涉及到武器裝備上講,第18軍原先是以德式裝備為主的,戰場損耗嚴重後逐步換裝為國械,同時補充了部分蘇械武器。直到1944年後,18軍才開始部分接受美械,到1945年換裝完成時,抗戰已經結束。74軍在全面抗戰初期裝備屬中央軍中等水平,抗戰中期補入了大量蘇械武器,是當時所謂的「四大攻擊軍」之一。
  • 10公裡距離,國軍山炮旅讓日軍重炮沒脾氣?第一次見敢這麼編的
    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之所以能夠橫行中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步炮協同來完成的。無論是抗戰老兵還是軍事著作提及日軍作戰方式時都是:炮兵轟,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衝不下,炮兵接著轟,如此往復。
  • 為什麼抗戰後期三個國軍打不過一個日軍?
    原標題:為什麼抗戰後期三個國軍打不過一個日軍? 抗戰初期,日軍裝備完整,訓練精良,常常以1個大隊(營)戰國軍1個師(3團)或1個旅(2團)。日軍第一軍在山西有過戰國軍30個軍的記錄。抗戰後期,國軍的戰鬥力更趨下降。
  • 抗戰時期中日炮兵火力差距有多懸殊,看完後為將士們敬杯酒
    中日兩軍炮兵火力差距更為懸殊,這令中國軍隊很難正面抵擋日軍攻勢。抗戰時期國軍最好的火炮——德制sFH18/L32式150毫米榴彈炮上一期對比了中日步兵部隊的火力差距,中國軍隊普通部隊一個師僅能敵日軍一個大隊。但在抗戰中,中國軍隊往往集結了更為巨大的數量優勢,為何還是難擋日軍的正面進攻呢?這其中主要因素是中日兩軍的炮兵火力差距更為巨大。
  • 抗戰這一戰打得日軍大佐老婆都自殺了!日軍投入17個炮兵團
    在淞滬戰役初期,日軍比較輕敵,認為出動2個師團,就可以擊潰數十個中國精銳師。於是出動了第3師團和第11師團。為了加強火力,除了師團本身的野戰炮第3聯隊,山炮第11聯隊以外,還增強了野戰重炮兵第10聯隊,迫擊炮第4大隊,獨立攻城重炮兵第5大隊,還有6個野戰高射炮隊。
  • 抗戰時為何我軍很少大規模殲滅日軍,抗戰老兵這樣解釋的
    抗戰時為何我軍很少大規模殲滅日軍, 抗戰老兵這樣解釋的 抗日戰爭時期,以國民黨軍為主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和日軍進行了22次大型會戰,大小戰役共計四萬餘次,而且每一次大型會戰都是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的大型會戰。
  • 捷克式比歪把子好,日軍繳獲了為啥不用?我們都被抗戰劇騙了
    民國年間,受西方國家的軍事制裁和武器禁運影響,ZB-26捷克式輕機槍是中國能買到的為數不多的重武器。捷克式輕機槍一誕生就被中國人發現,這款機槍可靠性好,結構簡單,仿製相對容易,又使用7.92㎜槍彈,能與德式步槍通用,因此被大量採購,成為中央軍到各派軍閥軍隊中步兵班排的火力支柱。
  • 二戰中日軍研製和裝備的迫擊炮
    所以迫擊炮才是真正的窮人武器,抗戰中的國軍師沒有山炮的也能裝備數門82毫米迫擊炮,而八路也能用迫擊炮創下擊斃阿部規秀的戰果。日軍沒有大規模使用迫擊炮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日本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裝備體系,近距離有擲彈筒,中距離則使用步兵炮。日軍92式步兵炮非常輕便,可以大角度曲射,同時又能提供直射火力。
  • 抗日戰爭廟行大捷,前線國軍瀕臨崩潰,日軍為何卻因此一敗塗地?
    1932年2月,由於淞滬抗戰中前線日軍表現不佳,日本軍部特意下令由老將植田謙吉接手淞滬日軍總司令一職,率領日軍金澤師團前往上海。隨著日本對淞滬的再次增兵,蔣介石也下令將麾下德械師第八十七師和第八十八師以及教導總隊整編為第五軍,由張治中率領馳援淞滬的蔣光鼐第十九路軍。
  • 國軍德械師與真正德軍師差距到底有多大,火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從班、排一級上看,德械師和德軍師差別不大。德械師每排一般有3挺輕機槍、30支步槍,若干衝鋒鎗,另可得到連轄機炮排中的2挺重機槍作為支援火力。而德軍一個步兵排裝備有5支衝鋒鎗、4挺通用機槍,34支步槍,排級支援火力為一個3人迫擊炮組,裝備1門50毫米迫擊炮。
  • 抗戰時期國軍中正式步槍與日軍三八式步槍的性能對比
    國民黨第一軍,前身是稅警總團,是國民黨最早全盤德式的軍隊,用毛瑟、中正式、FN公司產的毛瑟,創造了不可超越的步槍作戰神話。中正式唯一的缺點是後坐力大,但是單發步槍受後坐力影響很小,全槍增重也不明顯,故根本不是缺點。日本的三八式也是毛瑟的仿製品,只是採用了6.5毫米的口徑,結果彈頭太容易貫穿,而不是像美國5.56毫米彈那樣會翻滾,而彈頭的衝擊致傷也比7.92的毛瑟彈弱得多,所以殺傷力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