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收官,「三季老將」彭敏終於圓夢,贏得了冠軍。對觀眾來說,這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競爭賽場,而對深愛詩詞的彭敏來說,三戰該節目,是了卻心病、戰勝「心魔」的過程。彭敏不喜歡一成不變、一眼望不到邊的生活,作為「風險偏好者」,他喜歡給人生增加一些難度,嘗試更多挑戰。
彭敏走上文學之路是機緣巧合,也是因為「沒有別的可能」。
他出生於湖南省衡南縣一個村莊,父親是小學食堂裡的工作人員,母親是個裁縫。彭敏自幼渴望讀書,小小年齡看書上癮。第一本詩詞啟蒙讀物,定價六塊八的盜版《唐詩三百首》,還是他撒潑打滾讓父親掏錢買下來的。後來彭敏與校長的兒子混熟,慫恿後者去偷圖書館的鑰匙,而自己享受「整一個大寶庫,任我取用」的閱讀快樂。小時候沉迷書籍的趣事兒,彭敏都寫在了他的《被嘲笑過的夢想,總有一天會讓你閃閃發光》一書中。
如果不是沉迷於讀書,如果不是過早品嘗了文學的美,彭敏的人生軌跡會不一樣。
高考成績優異的彭敏填報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本科畢業後又考取北大中文系碩士研究生。「我父母的知識面窄,他們隱約覺得學文學前途可能不太好,但沒有反對我。以我當時的成績,其實可選的好專業很多。」彭敏說,他小時候曾非常想學鋼琴,但沒有條件,唯一能方便接觸的就是讀書。「我接觸不到其他東西。所以,最後就是文學了。如果生長在城市裡,我不一定就最喜歡文學,可能會喜歡別的東西,但在鄉下沒有別的可能性。」
彭敏說,若沒有在兩所大學中文專業的濡染和薰陶,也不會有現在的他。
「人大學生比較務實,即便是中文系的,真正的文學青年或沉溺於文學對其有深刻認同感的人其實是少數,而北大中文系裡則有太多學生沉迷於文學。」在北大的北社、五四文學社,彭敏結識了大批文學才子、文學怪才,也發表了不少詩歌作品。「那種學習生活比較凌虛蹈空,就是我們想像中的文藝氛圍。中文系的學子對於世界、人生沒有那種切實的興趣,但他熱愛文學,會投入百倍的熱情。」彭敏說,在北大的幾年文學和寫詩生活塑造了他追求理想化甚至浪漫化的性格。
畢業後彭敏選擇了做《詩刊》的編輯,他知道這份工作會讓自己很窮,但它與自己深愛的詩歌有關,也比較自由。「我相信,我跟許多文學愛好者一樣,沉迷於文學、詩歌的世界,給自身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種烙印刻在了我的性格裡,那就是為了自己的熱愛,從不去考慮現實物質層面的東西。但工作後,可能才會慢慢地感受到困擾和苦悶。」
基於共同的興趣,彭敏收穫了很多朋友。他說,多年之後,他從學校結識的那批文青們很多都不再寫詩,大家都奔著中年的油膩而去,但共同的語言方式、知識結構、精神腦迴路還在,所以多年後還是好朋友。
學業結束,彭敏從文學的象牙塔跌入俗常的生活。彭敏說那就是從雲端回到了現實的大地。
在工作後的第四個年頭,彭敏說自己天天被浸泡在生活的壓力中,失去了寫詩的激情與衝動,天馬行空的詩歌理想慢慢泯滅,生活看似波瀾不驚,但突然失去了方向,也看不到人生的轉機。他開始想改變自己,鬍子眉毛一把抓,什麼都想去試一試。那時,彭敏剛好看到朋友發到他郵箱的《中華好詩詞》節目徵集選手的啟事,他填寫了報名表,參加了面試,一個月後便站上了挑戰賽的擂臺。彭敏說,作為一個常年深居簡出不問世事的書呆子,那是他第一次就近觀看世界的燦爛喧譁,切身領會舞臺和鎂光燈的魅惑。從2013年開始,便有了他接二連三地登上《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舞臺的機會,開始了披荊斬棘的冠軍爭奪戰。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總決賽的舞臺上,彭敏戰勝了小將韓亞軒獲得賽季冠軍。而在該節目第二季、第三季的決賽舞臺上,他分別輸給了小才女武亦姝和快遞小哥雷海為。三戰《中國詩詞大會》,屢敗屢戰終得冠軍後,主持人龍洋將「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句勵志詩文送給了彭敏。
彭敏說,作為「三季老將」,他在這檔節目中經歷了不曾有過的人生跌宕起伏。第二季輸給武亦姝,他直言非常遺憾,對那位小才女的才華則是充滿「羨慕嫉妒恨」。第三季輸給雷海為後,彭敏心態有些被瓦解了,決賽結束後他趴在節目嘉賓酈波教授的肩膀上嚎啕大哭。彭敏是使出渾身解數、帶著必勝的信心和期待來參加第三季節目的,但卻像被鬼打牆一樣,稀裡糊塗就潰敗在決賽的舞臺上。
輸掉比賽,彭敏的信心受挫,而下了節目,面對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北大才子潰敗」「輸在人品」等標題黨文章,彭敏備受打擊,他變得沉默,甚至靠打遊戲麻痺自己,自己也不知道熬過了多少個深夜。所以《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時,他退縮了。
但退縮不等於困擾就會消除。彭敏發現,這種退縮和逃避比再拿一個亞軍的困擾更強、更傷人。「我已失敗到了不敢再努力,不敢再給自己機會的地步了,這是最可怕的情況。」想清楚這個問題後,彭敏選擇重新再戰,且做好了心裡建設:即便拿不到冠亞軍,總比不來要勇敢,要好。
在參加第五季之前,彭敏拿出幾個月時間應對這場比拼,找自己的弱項、短板,一一補漏洞,讓自己不再留有遺憾。
彭敏說他讀研期間系統性地學習、研究了當代詩歌體系和理論,而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這幾年,他又系統性地耙梳了古典詩詞這門文學藝術,尤其是在詩人生平、文學史脈絡上做了諸多了解和研究,收穫頗豐,寫下了幾十篇相關文章。
彭敏也在詩詞中獲得了很多陪伴和撫慰。他說,當下的人其實很容易無聊和空虛,也總有一個人面對孤獨的時候,這種獨處的時光,可以用來閱讀詩詞。「讀讀詩,看看詩人的故事,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你會覺得這份空虛和孤獨有了底蘊。而讀透了詩詞,還能化解生活中的失落和挫敗感。」這種在詩詞中尋得的安寧,或許是彭敏最珍視的東西。
賽季冠軍在手後,彭敏說他此後會更加慎重參加節目,寧缺毋濫。而經歷了各種起起伏伏之後,他已不再是那個一開始光腳走路也無所謂的參賽者,更珍惜戰勝了自己「心魔」後成長了的自己。他願意花時間寫寫書,做做講座,期待能參加非常感興趣的《奇葩說》節目。
今年36歲的彭敏,還想繼續當一個風險偏好者,去嘗試一些有挑戰,能讓自己有成長的東西。他一直認為那種一成不變,一眼可以望得到頭的生活,可能會讓人窒息。回望2013年,彭敏說那是一個口才特別差,根本就不敢跟人說話的自己,而現在他可以在一堆人面前脫稿做一場講座。「這個自己與那個自己已是霄壤之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師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