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清,有一個古老的民俗……

2020-12-16 騰訊網

閩清「遊田了」民俗是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

每年夏至前後,閩清縣金沙鎮村民就請出農業保護神張聖君的「軟身像」出巡,舉行這項延續了幾百年的傳統民俗活動「遊田了」。

參與「遊田了」活動的民眾有近萬人。

他們將水稻種籽用清水衝洗乾淨後,鄭重地噴灑淨水,以驅魔瘴、闢邪氣、祈種籽在潔淨的環境中發芽。

還在田頭壓金紙燒香、獻菜餚水果敬祀張聖君,其意在於祈求農業神護佑莊稼免受鳥獸糟蹋,保佑五穀豐登。

沿途還向參遊信士分贈數枚光餅,其餅必圓,寄寓衣食無憂。

「遊田了」的「遊」帶有一種「下田檢查」的含義。

直接反映了農民的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希翼感情。「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同時也慶祝繁忙的插秧農事已結束,需要適當地放鬆。

張聖君,又稱張真君、張聖者,號慈觀。

為海峽兩岸民眾廣泛信仰 、影響最大的農業神。

月洲張氏族譜

據《月洲張氏族譜》記載,他四歲喪父,幼年隨母改嫁同縣盤谷鄉連氏人家為繼子。

七八歲去放牛,十二三歲砍伐鋤頭柄謀生,當地人稱他為張鋤柄。

十八歲他學法閭山,立志修煉武功,扶正祛邪,拯世濟民。

宋淳熙十年,他雲遊到閩清金沙九龍潭,坐化升天,鄉人以其身軀塑像建金沙堂奉祀。

金沙堂

張公雲遊戴雲山脈一帶的永泰、閩清、尤溪、德化、永春、莆田、仙遊等地,施展法術,見義勇為,大顯神威。

如抗旱消災,斬妖伏魔,消疫去病,修橋鋪路,鑿渠興水,懲惡揚善等,流傳下來不少故事和神跡。

張公聖君的神奇故事在閩清民間流傳甚廣,例如點石化豬、坑伏五鬼等,家喻戶曉。

傳說不僅體現古代勞動人民勇敢頑強地與大自然鬥爭的精神,而且也體現先民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善良樸素的情感和美德。

張聖君信俗流傳到福州臺江後,適應商圈的環境,從農業神到商業神,演變出上下杭商圈酬神聚會的商務習俗。

隨著「閩商」走出國門,張聖君信仰走向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每年每逢神誕和傳統節慶日,都有海外華人和商會回鄉敬香祈福,完成謁祖朝聖心願。

臺灣也是張聖君信俗普遍流行的地區,據初步統計,全島專祀張聖君的宮廟有五十餘座。

張聖君信仰不但成為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在逆境條件中艱苦奮鬥、創業守成的精神力量的一部分。

而且也是他們尋根問祖、不忘傳統、以及和大陸保持聯繫之民族認同化的一種重要表現。

(來源:暢遊閩清)

相關焦點

  • 這裡是福建閩清!
    閩清一座千年古邑優美的生態山水、特有的人文景觀古樸的民俗風情、崛起的經濟發展無數的自然風光與人文習俗匯聚一起構成了閩清的立體畫卷>學子勤奮好學有很大關係華僑文化立於坂東街頭的黃乃裳塑像「愛國愛鄉,造福桑梓」閩清因黃乃裳帶領數千貧家子弟南渡馬來西亞在詩巫創建「新福州」
  • 閩清發起神秘義窯文化復興行動
    □東快記者齊榕4月3日,閩清縣文化體育與旅遊局、閩清縣東橋鎮人民政府在中國瓷天下旅遊區——海絲精靈谷聯合主辦的「復燃千年窯火再現海絲文化」發布會,該活動從即日起持續至5月4日,旨在復興閩清歷經千年的義窯陶瓷文化。同日,「歐盟-中國一帶一路經貿委員會中國代表處」及「福州市陶瓷藝術交流創作基地」落地閩清。兩幅牌匾的頒發奠定了閩清東橋作為海絲源頭的文化地位。
  • 閩清將不再是「閩清」!她將有個響亮的新名字…
    不得了啦!
  • 閩清的古驛道
    閩清自從貞元間(785~804年)觀察使王翃拆侯官西鄉十裡置梅溪場以來。在元和二年(807),觀察使陸庶就主持修建了福建西驛道,全長400華裡,其中就有穿越閩清第一條驛道,其中60華裡在閩清境內。在後梁乾化元年(911)十月,閩王王審知升梅溪場為閩清縣。
  • 閩清版「三坊七巷」春節前開放
    3條街巷是縣誌記載閩清縣城城牆範圍內主要區域。梅城鎮鎮長江茂周說,浮頭街全長253.08米、安民巷142.49米、城墘路228.92米,擬共同打造成閩清縣的「三坊七巷」。  記者在該街區看到,街區內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和縣級文物點牧師樓、具有歷史風貌特色的建築20餘處,包括位於浮頭街的毓麟宮和吳氏祠堂,位於安民巷的許氏賢祠,位於城墘路的朱氏祖厝、池氏大院、陳氏與鄭氏老宅、閩清糧食局舊址、姚氏宗祠遺址等,還有位於浮頭街的水門及位於浮頭街與城墘路中的古城牆遺蹟。福建博物院副院長龔張念說,多個姓氏的印記是這個街區的特色,這裡還有多元文化建築。
  • 陝西合陽:一個古老的傳統民俗——「破老」
    每逢春節(正月初一),在這一傳統中國節日裡,合陽縣路井鎮雷莊村的村民都會舉辦一種特殊的鄉風民俗----「破老」,這是合陽縣路井鎮雷莊村的先輩們為後輩們留下了一種寶貴精神文化遺產,是雷莊村生生不息且不斷發展壯大的一種精神力量。
  • 閩清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預計年底完成建設
    閩清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預計年底完成建設­  展現老城味道,留住鄉愁記憶。記者昨日從閩清縣獲悉,作為全市擬打造的13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浮頭街片區已完成設計方案,室內測量也已啟動,將於今年12月底前完成建設,明年春節前向市民開放。
  • 閩清橄欖,幸福味道!
    閩清生活通90%閩清人都在用,就差你了!
  • 閩清糟菜
    偏偏十邑中梅邑(閩清)人獨樹一幟,用紅糟來醃製芥菜。沒想到,這不起眼的糟菜,卻撐起美食江湖的一面大旗。糟菜不僅是當地人不可少的日常佐餐佳餚,也是外地人來閩清必帶的伴手禮。閩清三寶中,檀香橄欖遺世獨立,是人間珍果,給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覺。
  • 沉睡800多年的閩清義窯借網際網路+獲新生
    兒童遊玩區效果圖□東快記者齊榕實習生吳雨卉文/圖一邊是古老技藝的傳承,一邊是文旅融合的創新……作為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2019「梅好」閩清花·果·山網絡推廣年暨「絲路非遺·義窯傳承」文化旅遊項目日前在閩清動工
  • 閩清粉幹,老樹發新枝
    林振耀說,一年365天,大約有200多天,都是早上3點起床,下午四五點收工,每天能加工250公斤大米。  林振耀從1996年開始做粉幹。「以前,做粉幹又辛苦又沒錢賺。」他說,「現在,生產的粉幹有商標,有質量保證,賣得好。」收入多了,林家蓋起了五層的新樓房,樓裡樓外裝修一新,還買齊了家電和運貨的摩託車。
  • 閩清炮臺山上說炮臺
    「炮臺山」古炮臺遺址處,原先已有一個土名叫「坪島」。就因為此處天然成坪,似一小島,因以名之。可想而知,選擇此現成坪地建炮臺,應屬地理優勢之一。但是,炮臺設此,欲守何方,目標何處?要解此題,只要到過實地觀察,稍有軍事常識的人就會一目了然。原來,站立於炮臺山,不僅整個縣城盡收眼底,而且朝東方向,梅溪與閩江交匯的溪口河段,以及沿溪邊走向的進城路也能一覽無餘。
  • 閩清非遺-線面
    到了清末閩清林氏第十六世林至華時,其線面製作自成一家,工藝獨特。傳承至今已是130多年的制面世家,有十七道獨特的手工工序。 2015年,閩清線面手工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閩清線面手工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閩清五臺山
    閩清五臺山,又名五雷山,位於坂東鎮湖頭村(坂東與白樟交界),與閩清道教名山——柯洋仙峰遙遙相望。
  • 閩清溫泉賦
    劉久興/文閩水濁而溪水清,故名閩清。千年古邑,閩江明珠。山川秀麗,形勝於東南;民風淳樸,名播於八閩;物華天寶,得益於自然;人文薈萃,造化於華夏。古時縣城遍植梅花,香陣透城,又名梅城,城內登古塔,郭外泡溫泉,一張一弛,殊為時尚。
  • 閩清版"三坊七巷"明年春節前開放 展現老城味道
    3條街巷是縣誌記載閩清縣城城牆範圍內主要區域。梅城鎮鎮長江茂周說,浮頭街全長253.08米、安民巷142.49米、城墘路228.92米,擬共同打造成閩清縣的「三坊七巷」。 記者在該街區看到,街區內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和縣級文物點牧師樓、具有歷史風貌特色的建築20餘處,包括位於浮頭街的毓麟宮和吳氏祠堂,位於安民巷的許氏賢祠,位於城墘路的朱氏祖厝、池氏大院、陳氏與鄭氏老宅、閩清糧食局舊址、姚氏宗祠遺址等,還有位於浮頭街的水門及位於浮頭街與城墘路中的古城牆遺蹟。福建博物院副院長龔張念說,多個姓氏的印記是這個街區的特色,這裡還有多元文化建築。
  • 福建閩清溫泉賦
    閩水濁而溪水清,故名閩清。千年古邑,閩江明珠。山川秀麗,形勝於東南;民風淳樸,名播於八閩;物華天寶,得益於自然;人文薈萃,造化於華夏。古時縣城遍植梅花,香陣透城,又名梅城,城內登古塔,郭外泡溫泉,一張一弛,殊為時尚。
  • 閩清十大姓氏之---林姓
    在福建有據順口溜叫做「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意思是陳、林、黃、鄭是閩地四大姓。作為閩清縣人口眾多,接下來樂享閩清將和大家共享下閩清的姓氏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閩清林氏在閩清的各種情況。相傳東周時,周平王有庶子名開,字林。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姓林。後來,他又生子英,英生茂、慶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陽,這支林姓也起源於今洛陽所在的南郡,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姓林,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以上三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
  • 閩清人從小吃的橄欖,你知道有多牛嗎?
    據《閩清縣誌》載:從前,本縣有個叫池香的老人,常往返南洋做生意。當時南洋已有不少閩清籍華僑。他每次出洋,總有許多人託他帶話、捎信給海外親友,因此很受僑胞歡迎和尊重。有一回,池香從南洋返航,許多僑胞難分難捨地送他上船,對他說:「我們離鄉久了,真想嘗嘗家鄉風味,下回你能不能給我們帶點吃的東西?」他爽快地答應了。
  • 「絲路非遺·義窯傳承」文旅項目在閩清動建
    18日上午,2019「梅好」閩清花果山網絡推廣年啟動暨「絲路非遺義窯傳承」迷樂谷文化旅遊項目開工儀式在閩清縣東橋鎮舉行。據了解,「迷樂谷」文旅項目由福建索佳藝集團投資15億元打造,圍繞閩清義窯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以休閒農業為載體,結合閩清縣青白瓷傳統文化,緊扣迷宮藝術形式,融生態農業、文化旅遊、休閒度假、修心康體、科普教育於一體,打造高端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閩清義窯是福建宋元時期規模最大的青白瓷產地,是古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