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遊田了」民俗是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
每年夏至前後,閩清縣金沙鎮村民就請出農業保護神張聖君的「軟身像」出巡,舉行這項延續了幾百年的傳統民俗活動「遊田了」。
參與「遊田了」活動的民眾有近萬人。
他們將水稻種籽用清水衝洗乾淨後,鄭重地噴灑淨水,以驅魔瘴、闢邪氣、祈種籽在潔淨的環境中發芽。
還在田頭壓金紙燒香、獻菜餚水果敬祀張聖君,其意在於祈求農業神護佑莊稼免受鳥獸糟蹋,保佑五穀豐登。
沿途還向參遊信士分贈數枚光餅,其餅必圓,寄寓衣食無憂。
「遊田了」的「遊」帶有一種「下田檢查」的含義。
直接反映了農民的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希翼感情。「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同時也慶祝繁忙的插秧農事已結束,需要適當地放鬆。
張聖君,又稱張真君、張聖者,號慈觀。
為海峽兩岸民眾廣泛信仰 、影響最大的農業神。
月洲張氏族譜
據《月洲張氏族譜》記載,他四歲喪父,幼年隨母改嫁同縣盤谷鄉連氏人家為繼子。
七八歲去放牛,十二三歲砍伐鋤頭柄謀生,當地人稱他為張鋤柄。
十八歲他學法閭山,立志修煉武功,扶正祛邪,拯世濟民。
宋淳熙十年,他雲遊到閩清金沙九龍潭,坐化升天,鄉人以其身軀塑像建金沙堂奉祀。
金沙堂
張公雲遊戴雲山脈一帶的永泰、閩清、尤溪、德化、永春、莆田、仙遊等地,施展法術,見義勇為,大顯神威。
如抗旱消災,斬妖伏魔,消疫去病,修橋鋪路,鑿渠興水,懲惡揚善等,流傳下來不少故事和神跡。
張公聖君的神奇故事在閩清民間流傳甚廣,例如點石化豬、坑伏五鬼等,家喻戶曉。
傳說不僅體現古代勞動人民勇敢頑強地與大自然鬥爭的精神,而且也體現先民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善良樸素的情感和美德。
張聖君信俗流傳到福州臺江後,適應商圈的環境,從農業神到商業神,演變出上下杭商圈酬神聚會的商務習俗。
隨著「閩商」走出國門,張聖君信仰走向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每年每逢神誕和傳統節慶日,都有海外華人和商會回鄉敬香祈福,完成謁祖朝聖心願。
臺灣也是張聖君信俗普遍流行的地區,據初步統計,全島專祀張聖君的宮廟有五十餘座。
張聖君信仰不但成為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在逆境條件中艱苦奮鬥、創業守成的精神力量的一部分。
而且也是他們尋根問祖、不忘傳統、以及和大陸保持聯繫之民族認同化的一種重要表現。
(來源:暢遊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