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文青」的繁體字咖啡館:讓更多人領略漢字之美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陳舒)在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南鑼鼓巷附近的一個胡同裡,有這樣一家咖啡館,客人進去點單之前,老闆娘總會給他們提供一張繁體字字帖,寫完之後便可憑該字帖在結帳時享受一定的折扣。

  這家一周只營業4天的咖啡館叫做繁體字咖啡館。老闆娘李雪莉,50餘歲,臺中人,畢業於臺灣文化大學,曾是一名小有名氣的廣告策劃人。

  「來到大陸,算是機緣湊巧吧。」李雪莉說。

  2002年,李雪莉被公司派去泰國曼谷參加廣告創意的培訓,那次培訓讓她眼界大開。

  「那時候,我在臺灣公司其實做得很開心。可是我覺得世界這麼大,自己不甘心在一個地方就這樣終此一生,我想出來看看。」她說。

  由於相同的文化和語言,李雪莉當年便來到北京,這一呆就是十幾年。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工作數年後,2011年,李雪莉在高碑店的中國油畫院開了一家繁體字咖啡館。而後,幾經搬遷,2016年搬至南鑼鼓巷附近。

  「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因為我喜歡。」她笑著說道,讀書、咖啡都是她所熱愛的,「咖啡館不開門的時候,我可以一天在家讀十個小時以上的書,算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文青』。」

  繁體字近年在大陸愈發流行,不少店家招牌上也慢慢可見繁體字樣。但李雪莉教繁體字卻不是為了趕風潮,而是想讓更多人領略漢字的美。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漢字的起源,幫助他們乃至一些外國人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她說。

  在李雪莉的店裡,沒有全職的服務員,大多是一些在校的大學生兼職,她也因此和其中的一些人、甚至他們的家人成了朋友。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國際文化教育中心主任王曉明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兒子假期從美國回國時就在雪莉這裡打工,我們也漸漸和她熟悉了起來。」王曉明說,「雪莉是一個很純粹的文化人,對中華文化了解很透徹。和她交流獲益良多。」

  王曉明在社科院常年負責外國留學生在華的學習,為留學生開設了一門名叫《中國文字的魅力和中國文化的體驗》的課程,授課地點之一就選在了李雪莉的繁體字咖啡館。

  王曉明說,基本上每一個來過這裡的外國人都會喜歡這裡,「雪莉教他們了解漢字的起源,學生們覺得效果很好。」

  李雪莉告訴記者,如果是外國人來店裡,他們會提供與一般的客人不同的字帖供他們摹寫。

  「以『日』字為例,我會同時在上面標註出這個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多種寫法,還會給他們介紹為什麼會這樣演變。他們都很感興趣。」她說,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外國人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漢字之美,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除了定期承擔社科院的外國留學生教學任務外,2015年底李雪莉還在咖啡館內開設了自己的私塾。第一批學生已經上到了第四期的課程。

  「我們人數不多,一批次學員也就五六個人,都很年輕,30歲上下。」她說,我很高興看到這些年輕人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他們的喜愛可以讓這些文化傳承下去。

  李雪莉表示,兩岸之間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相通的,文化就是這樣。

相關焦點

  • 臺灣「老文青」的繁體字咖啡館
    這家一周只營業4天的咖啡館叫做繁體字咖啡館。老闆娘李雪莉,50餘歲,臺中人,畢業於臺灣文化大學,曾是一名小有名氣的廣告策劃人。  「來到大陸,算是機緣湊巧吧。」李雪莉說。但李雪莉教繁體字卻不是為了趕風潮,而是想讓更多人領略漢字的美。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漢字的起源,幫助他們乃至一些外國人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她說。  在李雪莉的店裡,沒有全職的服務員,大多是一些在校的大學生兼職,她也因此和其中的一些人、甚至他們的家人成了朋友。
  •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寫繁體字,簡體字是在建國後才出現的嗎?
    事實是,簡體字自古有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有簡體字的出現。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皆存在使用簡體字的現象。我們現在用的簡體字,也不是憑空造出來的,大部分都能在漢字演化的歷史長河中找到依據。像「車」「號」「萬」「為」「長」「書」等很多在古代都已經在使用了,並不是新中國的發明創造。
  • 臺灣人不明白:大陸沒學過繁體字但能看懂,而他們卻看不懂簡體字
    世界上的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字,而在知名度上,中國的漢字也是非常有名的。並且還有很多的國家,將中國的漢字文化融入到學校的課程當中。中國的文字在幾千多年前就創造出來了,並且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改造,所以才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簡體漢字,但是在臺灣的一些地區還是會使用繁體字。
  • 臺灣人的困惑:大陸沒學過繁體,為何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
    臺灣人的困惑:大陸沒學過繁體,為何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在很多年前,大約60多年之前吧,中國人使用的漢字,並不是今天的簡化字,而是繁體字,又叫正體字。應該說,繁體字要比簡化字更複雜,但是卻更符合象形文字。
  • 恢復繁體字為何又被提起?
    自「倉頡造字」的傳說至今,中國漢字的數量已超過九萬個,哪怕是博學鴻儒,能夠全部認識九萬漢字的人或許沒有。因此即使都是簡化字,老師叫不出學生的名字、播音員讀白字,也大可不必驚訝。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其形有書法美,講造形布局;其音通音樂美,有韻律節奏;其義富哲理美,蘊思想內涵。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呢,在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啊,依然使用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呢,那麼為什麼在港澳臺地區,而在大陸地區使用簡體字呢,歷史哥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簡化漢字的小歷史,很多人呢都以為簡體字呀,是在新中國之後才開始發明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在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呢,簡體字啊經常出現
  • 中國還有哪些地區用繁體字,繁體字是否高大上,應該被恢復嗎?
    1956年1月28日,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是簡化後的漢字。簡體字出現的背景:民國時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個國家如果幾億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時間久了必然會人心思變,這就是在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漢字拉丁化很有市場的原因。
  • 臺灣人不明白:大陸明明沒學過繁體字,為什麼卻能看懂呢?
    古有結繩記事,到後面甲骨文面世,金文、大篆、小篆、草書、楷書、行書等多種字體的出現,漢字的發展方向是由繁入簡的。人們由日月山川的形變造字,字體形態始終是脫離不開本來的樣貌。 漢字的簡化運動從近代便已悄然開始,而首先打破繁體字統治全國的是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中農民把國的「或」改為了「玉」,自此拉開序幕,斷斷續續的有人將字體簡化,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正式系統的將簡體字發行。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漢字改革,是關係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大問題,有人覺得現在的漢字很好啊,用著還不錯啊,覺得不用改了,維持現狀就挺好。還有人覺得要是漢字能再簡單一些,筆畫再少一些,就更好了,寫起來就更省勁了。可有人卻不這麼想,有人覺得簡化字不好,應該廢除,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
  • 《通用規範漢字表》沒有恢復一個繁體字
    早報訊 教育部昨天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通用規範漢字表》(下稱字表)情況,本次字表中沒有恢復一個繁體字成為一大特點。繁體字一個都沒有收錄此次字表收錄8105個漢字,分為三級,一級為常用字級,3500字;二級3000個;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在昨天的發布會上,知名語言文字專家、字表研製組組長王寧介紹了字表研製中對繁體字的處理。王寧指出,維護漢字的基本穩定是《通用規範漢字表》制定的重要原則。自古如此,從漢字發展的歷史看,簡化一直是主要趨勢。
  • 漢字與中華文化認同——由兩岸漢字繁簡之爭說起
    臺灣島內雖有賢達之士,體認到文字改革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憚於國共恩怨,亦不敢公開建言,避之惟恐不及。  自1979年以來,兩岸關係開始緩和。1987年底,老兵返鄉探親,兩岸交流的大門終於打開。觀光旅遊熱、臺商投資熱掀起,通商、通郵、通航循序漸進,最終基本實現。兩岸人民從老死不相往來,逐漸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簡化字與繁體字成為兩岸人民繞不開的心結。
  • 中小學要學繁體字?教育部回應了!網友:繁體寫「憂鬱的烏龜」試試
    有一個段子:臺灣小學生和大陸小學生都被老師罰抄寫。一個詞抄寫100遍。結果,臺灣小朋友抄寫到「憂鬱的烏龜」五個字,抓狂了!大陸小學生,笑了。01近期,有政協委員提出《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對此作了回應,昨天還衝上了微博的熱搜。
  • 香港繁體字和臺灣繁體字有什麼區別?讓你意想不到
    都說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一筆一划都是繁體字才能構匯出來的,雖然大陸現在已經全面使用簡體字,但是繁體字在這個世界還沒有絕跡,香港澳門臺灣依然使用繁體中文。玩微信的朋友,打開微信語言設置,都會發現有兩種繁體語言,一種是香港繁體,一種是臺灣繁體,那麼這兩種繁體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香港繁體比臺灣繁體更古老一點,比如香港裡的「為」字,寫作為,而臺灣音樂裡的「為」字,寫作「為」。這兩個子本來沒有任何的區別,只是寫法不同,而它們寫法不同的原因是字源不同。
  • 繁體字將走向何方?專家提倡恢復繁體字,網友:不行,但可以理解
    但是也提倡有興趣的朋友多多研究繁體字,這樣不僅對了解中華文化有好處,還能學到許多老祖宗的智慧。1、繁體漢字對「情感」的表達更直觀社會在飛速進步,電子化的資訊時代,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但人也越來越「冷漠」。
  • 網友:臺灣香港用的都是繁體字
    近日,一則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的報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了。這些年來,又有人開始鼓吹繁體字,早在2008年,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後來導演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 繁體漢字與臺灣國語
    檢查員熟練地將所有證件收攏遞還給我。我含笑致謝,拖著箱子沿通道走去,耳邊一直迴響著這不期而至的陌生問候。這是臺北。在這陌生的城市,這一聲與大陸迥然有別的溫暖問候,伴我踏入臺灣,開始一次滌蕩心扉的臺灣之旅。八天環島遊,旅行圖上,應該是一個猶如水滴般的、橢圓形的旅程。走過這個水滴狀的路程,回到大陸,我一直在想,什麼才是臺灣與大陸最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有很多。
  • 香港為什麼全是繁體字
    圖:網絡但其實口袋菌覺得用繁體字也好,簡體字也罷,其實都只是一種文字而已,沒必要那麼「義憤填膺」,再說了,誰說內地人就看不懂繁體字呢?幾:對應兩個繁體字:茶(幾),(幾)乎,(幾)個;蘇:對應兩個繁體字:紫(蘇),江(蘇),(蘇)維埃,(甦)醒;為什麼香港到現在還是用繁體字?其實簡體漢字是1949年內地全面推行文字改革的結果,香港當時還沒有回歸中國,所以仍然使用繁體字。
  • 漢字簡繁之爭終結 教育部:原則上不恢復繁體字
    中廣網北京8月13日消息漢字原則上不恢復繁體。昨天,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表示,根據學術界反覆討論的結果,教育部決定漢字原則上不恢復繁體,這一表態終結了一段時間以來漢字簡繁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