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不變的香港「古早味」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6月24日電 題:84年不變的香港「古早味」

  中新社記者 殷田靜子

  稱重仍然沿用舊式的手提桿秤,糯米粉、高筋粉、豬油和砂糖依次過稱後,以精確的比例混合入碗,在開水的攪拌下和成麵團,反覆摔打直至彈性十足。

以茶室為名的「陸羽」一直秉持著高端路線,清淨雅致的嶺南茶室風格引得不少名流商賈在此駐足。 走進茶室位於香港中環士丹利街24號的現址,時空仿佛倒轉:一桌一椅、一字一畫、一物一具,宛如一家懷舊博物館。

中新社

記者 謝光磊 攝

  「做點心的工序複雜,光是一個皮,需要的原材料就有很多種,分量一定要精確,不然會影響口感。」香港陸羽茶室總廚鍾國楷師傅製作粵式茶點已30餘載,案板上的招式有板有眼,透著規矩。從最初的學徒到現在的總廚,他始終秉持「堅持」和「認真」的態度。

  從燙好的麵團上揪出小麵團,裹入自家研磨的豆沙,再包上新鮮嫩綠的樹葉放入蒸籠——這是只有在陸羽茶室才能吃到的粵式茶點「大良蘋葉粿」。因為最外層包裹的蘋婆樹葉只有每年5至8月才有,所以過了這個時節,這道點心就會「下架」。

  菜單因時更替在粵式飲茶文化中有個專用的名詞——「星期美點」,擁有84年歷史的陸羽茶室就是這一傳統的繼承者。「星期美點」在此從未間斷,每期菜單上的鹹甜點心約有35款,其中,蝦餃、燒麥、牛肉、粉果、叉燒包等是「臺柱」,期期都有;其他近一半不同款式的點心會按時令輪流出現。

  陸羽茶室總經理王騏書自豪地說,「傳統廣東點心有多少種,我們的點心就有多少種」。

  粵港本一家,港人飲茶傳統源自廣州,當穗人喜歡「一盅兩件」(一杯茶,兩件點心),港人也漸漸形成這樣的生活習慣。

  如今,對香港人來說,喝茶吃點心已不止是填滿肚子般簡單——公公婆婆晨運後的早茶、上班族的商務午茶、太太們的休閒下午茶、還有夜貓子的夜茶……每個階層、生活習慣不同的香港人,都會也都可找到他們喝茶的地點和時間。

  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香港喝茶的場所便有茶室、茶樓、茶居之分,其中以茶室的格調為最高。84年來,以茶室為名的「陸羽」一直秉持著高端路線,清淨雅致的嶺南茶室風格引得不少名流商賈在此駐足。

  走進茶室位於中環士丹利街24號的現址,時空仿佛倒轉:一桌一椅、一字一畫、一物一具,宛如一家懷舊博物館。

  從柚木清式椅子、山水字畫墨寶、半邊古董彩瓷壁瓶、吊掛在天花板上的古董吊扇、中式柚木浮雕框鑲著的義大利彩色琉璃畫,到仍然穿著白衫黑褲唐裝,拎著熱水煲為客人添茶水的老堂倌,都散發出茶室的「古早」味道。

香港陸羽茶室。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香港喝茶的場所便有茶室、茶樓、茶居之分,其中以茶室的格調為最高。

中新社

記者 謝光磊 攝

  王騏書透露,為保留老茶室的風格,大部分家具、裝飾和字畫均由1933年起的舊鋪搬到1976年後的現址。他指著記者坐的柚木椅子笑說:「這條凳子就有84歲,它肯定比你大。」

  陸羽茶室的「藏品」都價值不菲,但最讓王騏書感到驕傲的,是這些古董畫作均由當年常來品茗的名家大師相贈,例如張大千、黃永玉、任伯年、鄧芬等,「它們不僅包含了那些大師對陸羽茶室的情結,也記載了陸羽茶室的歷史。」

  84年來,香港歷經風雨,陸羽茶室如同一個忠誠的老夥伴,始終守候在中環,見證歷史。

  王騏書曾聽前輩說,在日本當年攻入香港期間,陸羽茶室營業艱苦,晚市時都要小心翼翼地垂下布簾遮擋。一次日軍夜裡空襲香港,燃燒彈恰巧落在了陸羽茶室門前的花盆,但好在沒人受傷。

  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逼得陸羽茶室關閉了三層營業廳中的一層,還遣散了少部分夥計。其中一位在陸羽做了40年的王銳成回憶說,那段時間的生意不如以往,工作時他們必須戴口罩,桌上也會給顧客準備消毒液。

  而隨著內地推行港澳「自由行」,以及香港自身開放度越來越高,前來陸羽茶室飲茶的客人也愈趨多元化,昔日的熱鬧與繁忙有增無減。

  如今,香港作為國際美食之都名聲在外,僅在中環一帶,西式沙拉、港式燒味,東南亞鮮味、日本料理、巴西燒烤等各式美食應有盡有。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王騏書認為,中式點心確實只是眾多選擇中的一項,但如果沒有人堅持傳統,那這個行業也許就會滅亡。

  「不變就是最好的。」王騏書說,陸羽茶室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傳承,不僅是沿用至今的家具和裝潢,還包括在這裡做了半輩子的員工,幾十年如一日的點心,以及飲了幾代人的茶客。(完)

相關焦點

  • 遵循古早味 馬來西亞雲吞麵傳承不變老味道
    (馬來西亞《中國報》/劉美嬌 攝)中國僑網3月5日電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堅持純手工,遵循古早味,馬來西亞砂益新村阿狗雲吞麵,讓人吃出回憶,吃出滿足。從製作手工製作麵條、雲吞片、肉餡至主要配料叉燒肉,阿狗雲吞麵業主張雅裁40多年來,堅持用心親手製作,保持原汁原味,承傳不變的老味道。
  • 對香港問題是50年不變,但不是50年不管
    針對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就職宣誓中出現的問題,依法行使基本法解釋權,明確向「港獨」亮劍。19年前,香港結束150多年的殖民統治回歸祖國,中央政府決定在香港進行「一國兩制」實踐,香港可以繼續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不變,用鄧小平的話說是「馬照跑,舞照跳」。針對此次人大釋法以及之後輿論的反應,有觀點認為在這其中表現出來「兩制」的碰撞。
  • 臺北的「古早味」
    在臺北,經常聽到「古早」這個詞,尤其常和吃的連在一起:古早味豆花、古早味蛋糕、古早肉卷、古早面線……許多食物都可以加上古早一詞。  那它到底是什麼味道?朋友建議我去艋舺轉轉。  艋舺,是指龍山寺周邊一帶,現在叫萬華區,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
  • 臺灣古早味
    現在很多店家標榜「古早味」,然則古早味是什麼?何以形成傳統?美國社會學家希爾斯(Edward Shils)在《論傳統》中說:傳統最明顯、基本的意涵是世代相傳的東西(traditum),他用這個拉丁文表示傳統之形成。 古早味因為被人們喜好而風行、流傳,那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又點點滴滴被修飾過,成為普羅大眾接受的做法、滋味。
  • 「古早味」是什麼味
    現在很多店家都標榜 「古早味」,然而,古早味是什麼?古早味最明顯、最基本的意涵是世代相傳的東西,它因為被人們喜好而風行而流傳,那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其點點滴滴又被修飾過,成為普羅大眾接受的做法和滋味。我們可能並不知道最初的創造者姓啥名誰,也可能張冠李戴,附會某種傳說在某個名人身上。人們長期吃它、談它,視它為生活中的理所當然。
  • 鍾楚曦戴是「古早味」 而我戴就是「大媽味」 古早味髮飾的佩戴指南
    本文轉自【瑞麗網】;古早味髮飾在今年又開始流行了,但一不小心就會戴出「大媽感」,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挑選適合自己的復古髮飾!這還要多虧了「古早味」髮飾代言人們給我的搭配小靈感~但是,美女們戴古早味髮飾是這樣的:然而,我戴上是......真·古早味髮夾了想解鎖今年秋冬最流行的「古早味」髮夾正確打開方式,快跟著瑞醬學起來吧~1.
  • 蔡瀾與老闆介紹香港最正宗的雲吞麵:60年傳統不變的做法與味道
    蔡瀾與老闆介紹香港最正宗的雲吞麵:60年傳統不變的做法與味道 2020-12-12
  • 忘不掉的古早味 忘不掉的鄉愁
    早年間,福建臺灣等地的食品產業還不發達,料理的做法都比較簡單,雖然不夠精緻,但料好實在,這就是早期的「古早味美食」。 餐飲行業發展至今,各式各樣的時髦美食層出不窮,但「古早味」以其原汁原味、綠色健康的特點,依然深受喜愛。 如今,「古早味」漂洋過海,溫暖了無數華僑漂泊的心。
  • 巴裡克黃金(GOLD.US)Q2淨利潤同比增長84%,預計2020年黃金產量460...
    美股 巴裡克黃金(GOLD.US)Q2淨利潤同比增長84%,預計2020年黃金產量460萬至500萬盎司 2020年8月10日 19:27:26
  • 晉江人必打卡的30年老字號,任意一款古早味都讓人念念不忘
    HUAN'A LAOZIHAO玉堂街@歡阿古早味如果說網紅餐飲的出圈憑的是顏值與體驗,老字號就恰好相反。炸棗| 芋圓 | 花生湯 | 青團 等填滿歡姨在玉堂街30年的時光歡阿老字號○30多年的踏實經營,讓最普通的手工糕點沉澱成了有分量感的老字號古早味。平平無奇的外表,人氣十足的味道歡姨自製的甜點糕果毋庸置疑是這裡的主打。過往的行人會順手捎帶,熟悉的常客會專程而來。
  • [探索·發現]香港路的變與不變
    新聞中心 > 央廣網國內 > 國內滾動 [探索·發現]香港路的變與不變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原標題:泉州「味素」 漂洋過海的鄉愁  泉州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於口腹之慾,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人文,飽含著泉州百姓對故土家園的深愛。
  • 老城區的古早味 香飄街巷幾十年
    「古早味」是一個很臺灣腔的詞,放在寶島以外的其他城市都稍顯做作,但廈門除外,大概同樣是島嶼,又在鄰近的海域,地理相近,文化相親,在廈門的老城區散步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解說】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晉江市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文化館總是能吸引遊客和孩子們的注意。近日,記者走訪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了解這裡的傳承故事。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遊客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觀看手工面線等美食的製作流程。 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 吳冠標 攝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
  • 香港的特殊日子,駱惠寧對這件「五十年不變」的事做出最新表述
    撰文|董鑫2020年4月4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通過並頒布30周年。他同時指出,「一國兩制」偉大實踐已經進入了「五十年不變」的中期,一些長期積累的矛盾逐步顯現。而立之年,香港如何再出發? 基本法頒布時受到香港社會廣泛歡迎先來介紹一下基本法。
  •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古早味曼煎糕
    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2019年8月。「古早」是個閩南話詞彙,相當於普通話中的「古時候」、「早時候」。這一詞彙不僅流行於閩南語系的泉州、潮汕、臺灣等地,也成為東南亞不同族系華人間的一個共有詞彙。古早味,就是用傳統方法製作的東西,可以理解為值得懷念的味道。比如古早味的老宅子、古早味的臭豆腐。傳統小吃,當然更容易被冠名以古早味。在檳榔嶼著名的汕頭街,一家做火炭曼煎糕的街頭攤就特別標註了古早味。
  • 漳州石碼五香 讓古早味盛名遠揚
    石碼五香 讓古早味盛名遠揚  本報記者 黃如飛 於莉 通訊員 劉娟 陳曉瓊 周志榮  石碼五香,是漳州龍海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長期以來,逢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必備滷麵,配以石碼五香招待親朋好友,這已成為龍海石碼的傳統民俗。
  • 84所內地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 明年3月報名
    原標題:84所內地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明年3月報名  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國家教育部公布2016年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免試收生計劃)的具體安排。參與免試收生計劃的內地高等院校將增加至84所;而「校長推薦計劃」的考生推薦名額,也增加至每校5個。香港教育局19日對此表示歡迎。
  • 尋訪藏在儋州小巷裡的「古早味蛋糕」
    那就跟我們一起到儋州去尋找「古早味」 超大一塊古早味蛋糕出爐 沒有任何水份,經過2個多小時製作的古早味蛋糕,古舊的味道沒有任何花樣,散發出原始的雞蛋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