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編譯、綜合 2015-06-17 10:29:31
今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查詢國內部分航空公司官網發現,目前,國航、南航和中國東方航空等航空公司,暫時還未根據IATA的新提議對隨身行李箱尺寸做出改變。
每經編輯 劉小英
每經網編譯、綜合
為了讓每一位乘客的手提行李都能塞進擁擠的機艙,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以下簡稱IATA)上周二(6月9日)建議,縮小手提行李規格限制。
IATA機場、乘客貨運和安全高級副總Tom?Windmuller稱,滾輪行李箱尺寸需小到可讓120人以上的航班內所有乘客都能把行李箱塞進頭頂行李架上,建議尺寸是55釐米高、35釐米寬、20釐米深。
Windmuller表示,各個航空公司都有不同的手提行李尺寸標準,這會導致混亂,「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困擾。」他補充說,許多航空公司放在登機口的度量箱是「很可笑的」。所以,IATA諮詢波音和空客公司,給出了最佳尺寸的建議。
據《世界日報》6月11日的消息,迄今已有8家航空公司即將採用IATA的新提議,其中包括中國國際航空(Air China)、中國南方航空(China Southern)、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哥倫比亞航空(Avianca)、巴西阿蘇爾航空(Azul)、阿聯航空(Emirates)、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和卡達航空(Qatar)。
不過,今日(6月1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查詢國內部分航空公司官網發現,目前,國航、南航和中國東方航空等航空公司,暫時還未根據IATA的新提議對隨身行李箱尺寸做出改變。
IATA稱,數家大型箱包製造商已著手按照新隨身行李限制研發箱包,滿足新規定的標有「可以入艙」(IATA Cabin OK)的行李箱有望年底上市。
但據彭博社6月15日消息,在此提議過後,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報導,讓代表了全球260家航空公司的IATA陷入輿論之中。
《赫芬頓郵報》報導稱,這並不具約束性,實施細節還需要確定,且不同航空公司會有所區分。不過,這可能足以讓乘客被迫重新考慮隨身行李的尺寸:要麼購買更小的手提箱,要麼多付錢轉託運。
《飛行全球》雜誌編輯雷蒙表示,「變革已在發生,低成本的短程航班對大型行李收費,許多人因此會把他們需要的東西全都帶上機艙,而不是託運然後再到機場領行李。」
上周五(6月12日),IATA發布了有關行李箱尺寸提議的聲明。
IATA表示,「如果乘客的行李箱帶有『可以入艙』標誌,出行時就可得到更大的保障。因為這樣的行李箱符合了不同航空公司的要求。如果乘客出行時選擇了參與該建議的航空公司,能夠得到更多的福利——在客艙容量已滿,一些行李需要被轉託運時,帶有『可以入艙』標誌的行李依舊可以留在客艙內。」
以下則是IATA發言人Jason Sinclair作的7點說明:
1.縮小行李箱尺寸只是一個行業的指導建議,並不是一個新的標準;
2.該指導建議不會取代航空公司隨身行李最大尺寸的限制;
3.所提出的行李箱尺寸標準僅為行李箱的最佳尺寸,並非最大尺寸。(美國4大航空公司的隨身行李尺寸標準都比IATA所提新的指導標準大);
4.所提出的新的行李箱尺寸標準,旨在進一步確保乘客的隨身行李能夠進入機艙。很多機型較窄的飛機,當機艙滿員時,都沒有足夠的行李架空間以供每一位乘客放置行李;
5.乘客無需購買新的行李箱,但如果乘客現有的行李箱體積較大的話,那仍不能確保旅客可以攜帶該行李箱進入機艙;
6.該指導建議並不是一個「為航空公司創收的計劃」。在行李架空間不足,行李需轉託運時,大多數航空公司是不會在此過程中收取費用的;
7.該提議也是為了讓機場員工了解行李箱的最佳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