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學嘉
江滔馬上就要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度過第三個彝族年,也是脫貧摘帽後的第一個新年。相隔400公裡,他未曾想到,自己和涼山之間還有著這樣一種聯結。
十年間的兩次抉擇
和3年前相比,江滔的皮膚添了幾成小麥色,臉上刻了幾道細紋,眼裡多了幾分從容。
江滔是一位審計人,曾經是一名軍人。他的小家在四川省宜賓市,妻子是一名教師,有兩個可愛的孩子,湊成一個「好」字。
來涼山州甘洛縣之前,兒子還不到3個月大。現在,小傢伙快3歲了,在農村老家,由奶奶幫忙照看。好在嶽父母家也在宜賓,這幾年江滔不在家的日子,沒少幫襯。
2018年,江滔32歲。6月的一天,他剛參加完預算執行審計項目,得閒陪伴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享受著再為人父的喜悅。此時,他所在的宜賓市翠屏區審計局,接到上級安排,需要儘快選派一名幹部到涼山州——「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參加全省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
在他主動要求下,按照四川省委組織部和省審計廳統一安排,被派至甘洛縣審計局掛職投資審計股副股長。
來甘洛的事,其實妻子和母親都不太同意。「你不在家,沒有依靠,沒有精神支柱。」妻子言語中透著挽留。
不過,父親站在江滔這邊,還「訓」了她們。
「沒有家人的理解和奉獻,我就沒法安心工作。」到崗前先到成都參加了培訓,江滔才知道要在這裡工作3年。「迷迷糊糊就到了涼山」,他笑著說,話鋒一轉,「和脫貧攻堅一樣,沒有退路,一定要勇往直前。」
江滔老家在農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務工。從小到大,人生的幾次重要抉擇都是自己決定的,平日裡學習上自覺,生活上自立,工作上自強。
2008年,江滔22歲。那時他正在大連交通大學讀大三,一天無意間看到了徵兵宣傳。
「大學生可以入伍啦!」江滔感到熱血沸騰,想報名參加。父母依然沒有太多意見,父親以前當過兵,鼓勵他去嘗試,「當兵的人有精神勁兒。」
初入新兵連,他年齡最大,體能卻跟不上。「全員優秀才是優秀」,他就在別人吃飯時跑步,反覆訓練從2米深坑往上爬,每天渾身透溼,才去睡覺。
江滔學的是軟體工程+機械工程雙專業,五年制。2010年轉業後,他又繼續讀了兩年書,完成學業。2013年,他通過公考進入宜賓市翠屏區工商局,後來恰巧遇到一次機會,於2017年調入了翠屏區審計局。
青春不是一段時光,而是一段徵途。對江滔來說,他選擇了一條充滿挑戰和付出的道路。
過年來我家吃肉啊
前幾天江滔正在縣裡審計,他幫扶的老鄉連加子給他打電話,「江滔啊,這幾天沒見著,還在甘洛嗎?過(彝族)年來我家吃肉啊!」
甘洛縣是涼山州的北大門,全為山地,嶺高谷深,下轄20餘個鄉鎮。縣城建在兩山之間,一個沒有紅綠燈的地方,可謂寸土寸金。
在這裡,也有一個「懸崖」村。江滔經常上山下鄉,偶爾與滑坡相遇,時常行走在懸崖峭壁之間,車子有時候過不去,他就和同事徒步翻山越嶺。
江滔結對幫扶的7戶貧困戶位於西南的巴拉村。「江滔來了!」每次到村上,最先迎上來的就是家家戶戶的小孩們。
「哎呀,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連油都吃不起了。」第一次見面時,連加子向江滔抱怨道。連加子的妻子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有人照顧,4個孩子在讀書,壓力很大。得知此情況,江滔通過研究政策,為他們爭取了低保兜底,為連加子聯繫到護林員的工作,讀大學的兒子也申請了助學貸款、享受了「雨露計劃」,家裡還貸了3萬元。
「對待百姓,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貧困戶有困難,我會馬上辦,設身處地想辦法,逐戶解決。」江滔累計70餘次下鄉到村,300餘次走訪貧困戶,從對彝族地區的陌生、交流困難,到老鄉慢慢信任、開始講普通話,再到現在他對每一戶家庭了如指掌。
「鄉鎮幾乎沒有餐館,下鄉經常餓肚子,老鄉後來留我們吃飯,有時燒堆火,一起烤個土豆,蘸點辣椒麵,邊吃邊聊,特別香。」江滔很享受這個過程。
2019年,甘洛縣推出「以獎代補」,鼓勵群眾主動實施建庭院、建入戶路、建化糞池和改水、改廚、改廁、改圈。
江滔挨家挨戶做工作,把大家叫到一起開「壩壩」會,講解、宣傳好政策,找經濟條件好點的先做,起一個示範作用。
「反正我們相信江滔,他不會騙我們!」大家同意了修建入戶路和院壩,超過補貼的部分願意自己出錢。貧困戶吉克所達子,不僅硬化了院壩,還把家裡牆面「捆糊」刷白了,把多年未清理的角落清掃乾淨了,把廚房搬到了外面,修起了新的圈舍和廁所,並在自家房子周邊流轉了3畝地,來發展產業,家裡煥然一新。
大到貸款買牛、修建院壩,小到辦醫保卡、修電視,群眾看見了他的誠意,也逐漸把他當成家人。江滔的貧困戶滿意率指標達到百分之百。
老百姓從以前的家徒四壁,到現在住上新居,買了電器,上了網際網路;還有部分村莊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一庭一院,一花一草,過上了鄉村振興的新生活。
為了改變,而從未改變
還記得剛來的那一天,車子從成都出發,走了一段高速後,就進入盤山道,路越開越窄,越走越遠,江滔心裡也「隔楞隔楞」的。
「100多公裡的路,路況好時也要3個多小時。」江滔回憶,「剛來甘洛,聽不懂彝語,還好,縣審計局的同事們非常熱情,我很快就適應了。」
甘洛縣審計局2019年被評為四川省先進審計機關,可以說是江滔綜合幫扶審計業務的一個縮影。
江滔說,通過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審計工作有了三大變化。
審計威信增強了。通過開展農機購置補貼、經濟責任等審計項目,運用數據分析等,發現套取財政資金的重要線索,成果得到省委巡視組重視,以單項問題清單督促縣委、縣政府整改落實,促進出臺了縣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辦法,在全縣範圍影響較大。
審計觀念轉變了。從審計業務流程到審計文書,都規範了不少,審計成果開始運用審計專報的形式固定下來,並呈報上去。2019年就向縣委縣政府提交了審計專報7篇,提出審計建議16條,其中一篇《關於公章使用風險提示清單》被縣政府以公文形式批轉,在全縣全面執行。
審計力量壯大了。在審計實踐中,他主要帶了黃敏和郭夢偉兩位同事,從每個項目的細節入手傳幫帶,她們從之前做項目有「畏難」情緒,現在已經是審計項目主審,一帶二、二帶四,感覺很有意義。
「不在一起時,需要取得電子數據,他會打視頻電話,一步一步教怎麼操作,我們學會了,下次就獨立運用。」同事黃敏很感激,說江滔帶來先進的審計思路,各方面都很優秀。
退伍不褪色是江滔對自己的要求,憑藉著那股不服輸的精神,他不斷挑戰自我,從不懂財務、不懂審計,到通過審計署計算機中級考試,取得審計師職稱,完成西南大學軟體工程在職研究生學習。現在他是甘洛縣審計局財政金融與企業審計股股長,還成為了一名中共黨員。
江滔先後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評為2018年度「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9年全國審計機關「最美審計人」,獲得2019年宜賓市翠屏區人民政府「優秀退役軍人」稱號。
經過這幾年的努力,2018年底,巴拉村脫貧,2020年2月,甘洛縣「摘帽」。11月17日,迎來了一個大好消息,四川省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在採訪過程中,江滔接到愛人的電話,說女兒在學校受了傷。他坐在汽車後排,手機緊握,眉頭緊鎖,聲音沒有變化,「別著急,趕緊帶娃去醫院看看,和學校報告一下。」
今天是江滔來到涼山工作的第875天。明天就是彝族年了,老鄉們從各地趕回來,帶著工資和年貨,掛著月牙般的笑容……(楊學嘉)
[ 責編:郝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