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0月21日電 題: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傳承
中新社記者 趙強
「徽墨的歷史有1200多年,它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父親退休後,我就進了這個廠,工作了42年,現在我已把這個擔子交給了我兒子。」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美洪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周美洪所說的廠,現為安徽歙縣老胡開文墨業有限公司,它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1956年公私合營後成立歙縣老胡開文墨廠,是新中國成立後唯一傳承徽墨歷史、文化遺產的專業生產廠。
徽墨,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因其「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等特點為文人墨客所鍾愛。2006年,徽墨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進入制墨車間,墨香撲面而來,只見工作檯上,放著一摞摞黑黑的初制餅。在一塊塊發黑的布下,和好的墨正散發著蒸汽。
出身制墨世家的周美洪深受傳統文化薰陶,1979年8月進入墨廠成為一名一線工人,憑著對徽州文化的熱愛,他苦心鑽研起制墨技藝。2007年6月,他成為「徽墨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周美洪告訴記者,他們做的墨完全用手工。據了解,與其他文化遺產一樣,徽墨製作技藝也曾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前幾年曾出現過年齡斷檔,目前公司主力員工的年齡為50歲到60歲,工齡最長的已逾50年。
周美洪坦言,制墨學懂容易,做精很難。有的人一輩子只能做中檔,有的人兩年以後就可能做高檔,這就是手藝。「墨的好壞主要看材質、品相和做工。其中,做工要靠年輕人,做墨的人最佳年齡為35歲到55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市場對徽墨需求增多,政府對文化遺產也非常重視。傳統手工藝人的社會地位有了明顯提高,待遇也好了很多。」周美洪說,尤其在招工方面,近兩年,公司招了不少年輕人,目前年輕人佔比超五分之一。
據周美洪介紹,公司現有員工136人,大部分是本廠職工的子女。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坐就是一輩子,這就是制墨人的一生寫照。
為了更好地將徽墨技藝傳承下去,周美洪以身作則,帶頭動員下一代走進位墨廠。2007年,周美洪的兒子周健剛大學畢業後也成為了制墨工人。
煉煙、和料、制墨、描金……13道制墨工序看似簡單,實則各有講究,整個成品製作下來,著實不易。
周美洪說,目前公司年營銷額約兩三千萬元人民幣,過去百分之八十銷往日本,近年來,由於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也催生了「非遺熱」「書法熱」,國內對徽墨需求增多,目前內銷佔一半左右。「為吸引年輕人了解和喜愛徽墨,我們在忠於古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如今,已經退休的周美洪還是閒不下來,每天都會到公司轉轉。「我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每天進廠看到年輕人,心裡舒服。人都有老的一天,只有年輕人不停地進來,這門技藝才會代代傳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