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剛蒙蒙亮,我們就走出了民宿,整個海口鎮還在沉寂之中,只有幾家早點鋪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雲南人早點大都是米線,估計其他地方的人很難接受,這裡有不輸於四川人對於辣味兒的熱愛,比較出名的就是小米辣,一口下去,臉熱心慌,讓你直哈氣。
找了家有豆漿油條的早點鋪,聽說下面的路基本都是起起伏伏的山路,肚子是不能虧待的。風捲殘雲吃了個飽,買了路上補充的水,趁著清晨的涼風,也正好看下晨霧中的湖水。
清晨的道路車輛很少,這個時節正是藍花楹樹開放的時候,有的村莊道路兩旁開滿了藍色的花朵,映襯著湛藍的天空,更有一番意境。藍花楹香氣撲鼻,遠遠望去,一條道路蜿蜒向前,兩側藍色的花帶,天上白雲悠悠。
山路盤環而上,快到最高處,撫仙湖除了東北方向是一大片平地,其他地方都是綿延起伏的山峰,陡峭巍峨。
騎著自行車爬上高處,俯瞰仙湖,南北狹長,從地圖上看,宛如少數民族少女的頭像。北側寬闊,這裡是美人的頸部,正好能看到全部的湖面,早起的陽光很溫柔,只有一絲絲風,風吹漣漪,湖面泛起微波,如同夜空的繁星點點,湖水比天空更加湛藍,一望無盡。
從湖底算海拔已經有二百多米,但一眼看下去,湖邊的水依然清澈見底,一條條水波向著遠處奔去,有人說那是湖裡的大魚在遊,有的水波竟然大如小船。
路過一個村子,村民的房子建的很好,有的有四五層,像一棟棟別墅,唯一不同的是每棟房子上都寫了拆字,為了湖水保護,這裡的村民也將捨去祖祖輩輩生養將息的故土。
順邊上的小路下去,是一個小型的溼地公園,搭設的涼棚上都是鮮花,一群人在花架下拉家常,小孩們看著我們這些陌生的外來人很好奇。
連續爬了幾個坡,我們騎著車下到湖邊,坐在沙灘上,這裡是自然形成的青石沙灘,不同於其他景區那白色的沙灘,是由人工建成。
海浪輕輕地拍打著沙灘,一道道波紋透明美麗。身後下來一位婦女,穿著護湖工人的制服,湖裡也有兩艘打撈船,撈起水草和掉落的雜物,工人日復一日的辛苦,才換來這一方水景。
我們和女工聊了幾句,她就是這村子的居民,我們說曾經走過許多地方,都沒有見過這麼好的水質,如此之大的面積,實屬難得,她羞澀的笑了,笑容裡充滿了自豪。
在超市碰到了一位騎行者,和一路上碰到的其他人不同,他的自行車上駝著後包,滿是長途跋涉的裝備,最上面是一塊太陽能板,人和車都是風塵僕僕。
攀談之中得知,他已經出來了五十多天,行程超五千公裡,從杭州出發,沿海岸線到海南,再到廣西,現在雲南,騎行雲南全境後將一路向西南,直奔西藏,聽了他的話,我們不由得深感佩服,一個人,一臺車,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一路上會有多少孤獨和寂寞。
順帶說一句,雖然說騎行西藏的人已經被評為二十一世紀新的三大俗,可堅持它的人依然絡繹不絕,除了那些過眼的風景,更多的是對自己的挑戰,那種勇氣能讓你一生難忘。
我們一路結伴,前邊是孤山島景區,我們選擇前往景區,他繼續向前,互道祝福後他又踏上了義無反顧的孤旅。
孤山又名瀛海山,環玉山,是撫仙湖幾百平方公裡之中唯一的島嶼,孤山素有"滇中碧玉",天下奇秀之美譽,景色迷人,勝冠南洲。
孤山島佔地85畝,山水交融,天水一線,秀麗無比,景區內有十景八亭、四絕、三奇,真可謂不到孤山,終生遺憾。十景:爛河坪、弄珠巖、魚樂國、南無洞、天生橋、龜極峰、捨身崖、觀生臺、振衣崗、連心石。八亭:秋波亭、浩然亭、怡然亭、爛柯亭、捨身亭、險峰亭、史碑亭、春心亭。四絕:晨觀日出、午看魚樂、晚眺仙湖、夜賞明月。三奇:奇石、奇魚、奇水。
在當地人的傳說裡,孤山島下直通龍宮,是龍宮的門戶,島下有四根金色的圓柱支撐,如果說整個撫仙湖是一塊碩大無朋的碧玉,那麼孤山島就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景區也鋪設了大面積的海灘,各種水上遊玩設施,最多的還是遊船,小的大的,還有腳踏船,相約三五好友,泛舟湖上,清風徐來,別有一番滋味。
如果把十亭八景的典故一一講來,恐怕會篇幅很長,那麼就等你來自己領略了。
走在島上,石階起起伏伏,柳暗花明,十步一閣,八步一亭,四周雲水翻卷,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之中。
回到岸邊,看著水裡嬉鬧的遊人,我們也不禁心癢難耐,挽起褲管,一步步走向水裡,不料湖水很冰涼,剛走了沒幾步,就覺得通體清涼。邊上幾個小朋友和大人打起了水仗,一陣歡笑,一個調皮的男孩居然一步步走到了停泊的船邊,嚇得大人忙不迭的向他走去。
坐在湖邊,天上白雲朵朵,據說雲南之名就是彩雲之南的意思,這裡的雲朵特別美麗,映襯下的湖水更是美輪美奐,如果你想領略彩雲之美,那麼請到日落西山的時候,晚霞滿天,那更是讓人留戀不舍。魚類的分界點?
午餐在孤山島的景區裡,面對著萬頃碧波,吃起來別有風味,撫仙湖標誌性的銅鍋米線,炸銀魚,炸蝦,鮮美可口,米線是地道的雲南味,辣的酣暢淋漓。
吃過飯午休了一個小時,在湖邊的涼亭裡,吹著海風陣陣,雖然沒有睡著,卻也吹去了這大半天的疲乏。
上路後走了沒多遠,出現了一條岔路,我也沒注意,還按著原來的方向行進,走了一會兒居然進了深山,感覺不對,看了看導航,果然走錯了,剛想往回返,看到了前面的指示牌,前面是星雲湖,界界石公園,我們就乾脆將錯就錯,去逛一逛。
星雲湖位於撫仙湖的西南,面積不大,但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它和撫仙湖有河道相連,這裡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在河道裡有一塊巨石,碩大無比,撫仙湖的魚遊到此處就會遠路返回,而星雲湖的魚也是如此,兩邊的魚互不來往,所以把這塊巨石稱為界魚石。
走了五六分鐘,就到了界魚石公園門口,依山勢而建,古香古色,南北沿著撫仙湖和星雲湖的河道,是戶外徒步的最佳去處。路上古木參天,沒有日曬之苦,亭臺修建在山巔,步道婉約,我們沿著石板路走了一會兒,前面山勢雄偉,仔細一看,原來這不是山峰,正是傳說中的界魚石,是一大塊石頭,步道正好從石下穿過,一眼看不到頂的巨石搖搖欲墜,而神奇的是千百年來,這塊巨石穩如泰山,巋然不動,只留下下面經過的人膽戰心驚。
石頭上都是以前湖水衝刷的洞孔,往下看,如今的河道距離巨石有十幾米,可想而知遠古時期的撫仙湖和星雲湖何等水勢磅礴,如果水位上升十幾米,那麼如今的步道和國道都將不復存在,甚至於高速公路也在水面之下,二十幾米的孤山島也將只剩下幾個山尖尖。
河岸石壁上刻有『魚界石』三字,據說這三個字是清乾隆皇帝手筆。有詩云「星雲日向撫仙流,獨禁魚蝦不共遊,豈是長江限天塹,居然尺水割鴻溝」。
在巨石的旁邊有一塊較小的石塊,名為撐腰石。因為它正好在巨石的腰部,更讓人稀奇的是,這塊石頭下密密麻麻撐滿了短樹枝,原來人們為了取撐腰之意。採樹上的枝條彎曲正好撐在石下,看來是為這塊辛苦了千萬年的石頭助力,也更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助力。
路邊是碑林,歷代的文人墨客來到此處,觀奇景,留下墨寶,碑林有十幾處,一個個筆力蒼勁,文採風流,為界魚石和撫仙湖增添了書香氣韻。
而根據現在的研究結果,之所以兩個湖中的魚類迥然不同,是因為兩個湖的水質不同,撫仙湖屬於高山湖泊,湖底儘是巖石,常言道水至清則無魚,所以衍生出了特有的品種鱇蒗魚,它喜歡清澈無汙染的水質。而星雲湖為淺水型湖,湖底淤泥厚,水草豐美,所以產出魚肉肥美的大頭魚,導致雖然兩個湖一衣帶水,各自的魚類卻老死不相往來。
出了界魚石公園,我們聽說前面不遠就是星雲湖,就順路而行,到了星雲湖。
到了星雲湖不禁大跌眼鏡,和撫仙湖的風姿綽約相比,星雲湖的水質差的太遠,相隔不過幾公裡,宛如兩個世界,作為撫仙湖的姐妹,它的待遇讓人扼腕長嘆,想來如果拿出一部分資金整治一下,這裡也會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作者一念天涯的原創文字,長期在昆明生活,遊雲南,寫雲南,快樂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