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
熱熱鬧鬧的過完春節,大家各自回到工作崗位上,過大年的氣息逐漸散去,各位小夥伴們在春節期間有的出去遊玩,有的和家人團聚,一時意猶未盡。但不要心急,因為馬上迎來了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又將為大家的生活增添樂趣。那麼在元宵佳節,除了吃元宵和賞花燈之外,猜燈謎更是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一提起元宵節想到的就是琳琅滿目的花燈高高掛起,花燈上更是懸掛著各種謎語等待有才之士翻閱,有的商家為了吸引遊客會有猜對燈謎領獎品的活動,雖然不是什麼值錢的物件,但在參與猜謎語的過程是非常有趣的。
謎語最開始是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古時候的政客們遊歷各國,為了使自己的觀點深入人心打動君王,經常會使用民間故事隱喻的表達方式,來間接的映射某件事,俗稱「隱喻」也叫「瘦詞」。燈謎是元宵節後的活動,是一種富有智慧開動腦筋的文字遊戲,在宋朝時得到廣泛的發展,從南宋到如今興久不衰,可見其受歡迎程度。猜燈謎又稱「打燈謎」,起初是一幫好事者將制好的謎語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讓大家猜,這一參與性極強的娛樂活動迅速的興盛起來。燈謎主要分為謎面、迷目、謎底這三部分,可謂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謎面它涵蓋了謎語的所有內容,它是一句話或者是一段文字。讓大家根據謎面的線索猜測謎底,它可以是一首詩、一句話、一個動作等等。迷目屬於謎面的一部分,由於燈謎非常的寬泛,迷目更具體的指明方向,好分辨是字謎還是物迷等,起到了框定範圍的作用。謎底最容易理解就是猜測的答案,通過不按常規的拆和分離用另一種形式展現在大家面前。
古時候,謎語不僅是政客在社交過程中鬥爭的武器。也是民間百姓不便表達自己觀點時,借用謎語表述其想法。相傳古時有位非常有錢的財主,經常以貌取人,見到衣著上等絲綢面料的人,便想盡一切辦法去巴結,但是對於穿著普通的百姓,則譏諷嘲笑,有一位少年曾因穿著破爛前去借米,不僅沒有的到幫助,還被羞辱一番趕出了大門。於是在元宵之夜這位少年便提著一頂花燈來到財主面前。
燈上寫著:頭尖身細白如銀,稱稱沒有半分毫,眼睛長在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財主看到立刻大怒命下人前去斥責少年。少年不緊不慢的說,老爺不要生氣,我這四句詩說的是「針」而已,財主聽後只能幹瞪眼,沒有絲毫的辦法。此事傳開之後,人民紛紛效仿將謎語貼在花燈上供大家猜射取樂。
對於形象生動的謎語,比如鐵公雞(打一成語)——一毛不拔,盲人摸象(打一成語)——不識大體。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還有字謎,早不說晚不說(打一字)——許;壹加壹(打一字)——王。各地城市的名字也被製成謎語,掌聲經久不息(打北京一地名)——延慶上下四方都無險(打安徽地名)——六安。除去以上這些還包含中藥類、人名類等等,在開動腦力的同時還擴展了知識面,是一個良性循環。
在元宵佳節之際,走出家門,來到熱鬧繁華的街道,在五彩繽紛的花燈之間,欣賞之餘也可以參加猜燈謎等小遊戲來增加趣味性,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並且老少皆宜。